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技术:从医疗宠儿到工业新贵,国产化突围道阻且长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技术,凭借其在医疗领域的卓越表现早已为人熟知。在眼科诊断中,它能清晰呈现视网膜细微结构;在心血管疾病检测里,可精准探查血管狭窄情况。这项基于低相干光干涉原理的技术,以微米级分辨率、超100dB灵敏度及皮米级测量精度,展现出强大的性能优势。然而,当人们将目光投向工业检测领域时,却发现其应用普及度远不及医疗场景,国产化进程更是面临多重挑战。

 


    医疗领域的成熟之路:技术快速落地,应用场景明确
    自1991年OCT技术被首次提出以来,其商业化速度在光学技术中堪称佼佼者。依托低相干光干涉原理,结合宽带光源和相位敏感检测机制,OCT可实现不同深度组织的快速三维成像,这一特性使其在生物医疗领域迅速站稳脚跟。
    在眼科领域,通过对视网膜的高精度成像,为多种眼疾诊断提供了关键依据;在心血管领域,借助特定技术置换血液后,可快速完成血管内部结构的成像检测,助力心血管疾病的精准评估。经过多年发展,医疗领域的OCT技术已相对成熟,应用场景明确,市场接受度较高。


    工业领域的潜力空间:技术优势显著,应用场景多元
    OCT的技术优势在工业检测中同样具有巨大潜力。其皮米级的检测精度,使其适用于晶圆厚度、光学膜层等高精度测量场景;高抗干扰性让它能够适应工业现场的高温、高振动等复杂环境;三维穿透成像能力则可应用于焊缝熔深检测、3D增材制造监控、汽车喷漆均匀性评估等多个领域。
    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已率先将OCT技术应用于工业测量,在激光焊接检测、半导体晶圆检测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布局,相关设备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逐渐显现。


    国产化困境:三大难题制约发展
    相较于在医疗领域的初步突破,国产OCT在工业领域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面临以下三大挑战:
    成本压力与性价比矛盾突出。医疗场景中,高端设备价格接受度较高,且在缺乏竞品时,进口产品售价高昂,为国产替代提供了一定空间。但工业客户对成本极为敏感,市场竞争激烈,即便国产OCT设备价格仅为国外产品的60%-70%,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核心原因在于,国外企业依托成熟的本土供应链体系有效控制成本,而国产设备在供应链上的劣势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稳定性挑战与供应链不匹配。医疗环境通常为受控的温湿度、低电磁干扰环境,对OCT设备而言如同“温室”。而工业现场普遍存在振动、复杂电磁干扰、高温等工况,对设备稳定性提出了极高要求。国外企业经过长期深耕,在零部件稳定性设计上已取得突破,而国产工业设备在光电器件配套链和工程人才储备方面仍有差距,难以适应严苛的工业环境。
    功能定位需从“成像设备”转向“传感节点”。在医疗领域,OCT图像即为最终诊断结果,设备功能相对独立。但在工业场景中,OCT仅作为中间传感器,其输出数据需对接上位机系统,这就要求解决精确对位、测量覆盖、工业互联等问题,系统复杂度大幅提升,对设备的集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突破路径:全栈自研与系统适配并重
    为推动工业OCT的国产化进程,国内相关团队正探索从核心器件到系统方案的全栈突破路径。
    一方面,通过自研核心器件,摆脱对国外供应链的依赖,从而降低成本、提升设备可靠性。例如,研发高速光谱仪、自动干涉仪、扫频激光等关键部件,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
    另一方面,聚焦工业级嵌入式设计和高速光通信系统,提升设备在复杂工业环境中的稳定性,使其能够适应高温、高振动、强电磁干扰等工况。同时,打造一体化软硬件结合的解决方案,通过高速接口实现测量功能和成像功能的便捷调用,简化工业客户的应用流程,让设备能够快速融入工业生产体系。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OCT的国产化进程正在加速。未来,在激光焊接、3D增材制造、半导体检测等高精度工业检测领域,OCT技术有望发挥更大作用,为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创建时间:2025-07-24 10:22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