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技术:从医疗宠儿到工业新贵,国产化突围道阻且长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技术,凭借其在医疗领域的卓越表现早已为人熟知。在眼科诊断中,它能清晰呈现视网膜细微结构;在心血管疾病检测里,可精准探查血管狭窄情况。这项基于低相干光干涉原理的技术,以微米级分辨率、超100dB灵敏度及皮米级测量精度,展现出强大的性能优势。然而,当人们将目光投向工业检测领域时,却发现其应用普及度远不及医疗场景,国产化进程更是面临多重挑战。

医疗领域的成熟之路:技术快速落地,应用场景明确
自1991年OCT技术被首次提出以来,其商业化速度在光学技术中堪称佼佼者。依托低相干光干涉原理,结合宽带光源和相位敏感检测机制,OCT可实现不同深度组织的快速三维成像,这一特性使其在生物医疗领域迅速站稳脚跟。
在眼科领域,通过对视网膜的高精度成像,为多种眼疾诊断提供了关键依据;在心血管领域,借助特定技术置换血液后,可快速完成血管内部结构的成像检测,助力心血管疾病的精准评估。经过多年发展,医疗领域的OCT技术已相对成熟,应用场景明确,市场接受度较高。
工业领域的潜力空间:技术优势显著,应用场景多元
OCT的技术优势在工业检测中同样具有巨大潜力。其皮米级的检测精度,使其适用于晶圆厚度、光学膜层等高精度测量场景;高抗干扰性让它能够适应工业现场的高温、高振动等复杂环境;三维穿透成像能力则可应用于焊缝熔深检测、3D增材制造监控、汽车喷漆均匀性评估等多个领域。
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已率先将OCT技术应用于工业测量,在激光焊接检测、半导体晶圆检测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布局,相关设备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逐渐显现。
国产化困境:三大难题制约发展
相较于在医疗领域的初步突破,国产OCT在工业领域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面临以下三大挑战:
成本压力与性价比矛盾突出。医疗场景中,高端设备价格接受度较高,且在缺乏竞品时,进口产品售价高昂,为国产替代提供了一定空间。但工业客户对成本极为敏感,市场竞争激烈,即便国产OCT设备价格仅为国外产品的60%-70%,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核心原因在于,国外企业依托成熟的本土供应链体系有效控制成本,而国产设备在供应链上的劣势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稳定性挑战与供应链不匹配。医疗环境通常为受控的温湿度、低电磁干扰环境,对OCT设备而言如同“温室”。而工业现场普遍存在振动、复杂电磁干扰、高温等工况,对设备稳定性提出了极高要求。国外企业经过长期深耕,在零部件稳定性设计上已取得突破,而国产工业设备在光电器件配套链和工程人才储备方面仍有差距,难以适应严苛的工业环境。
功能定位需从“成像设备”转向“传感节点”。在医疗领域,OCT图像即为最终诊断结果,设备功能相对独立。但在工业场景中,OCT仅作为中间传感器,其输出数据需对接上位机系统,这就要求解决精确对位、测量覆盖、工业互联等问题,系统复杂度大幅提升,对设备的集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突破路径:全栈自研与系统适配并重
为推动工业OCT的国产化进程,国内相关团队正探索从核心器件到系统方案的全栈突破路径。
一方面,通过自研核心器件,摆脱对国外供应链的依赖,从而降低成本、提升设备可靠性。例如,研发高速光谱仪、自动干涉仪、扫频激光等关键部件,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
另一方面,聚焦工业级嵌入式设计和高速光通信系统,提升设备在复杂工业环境中的稳定性,使其能够适应高温、高振动、强电磁干扰等工况。同时,打造一体化软硬件结合的解决方案,通过高速接口实现测量功能和成像功能的便捷调用,简化工业客户的应用流程,让设备能够快速融入工业生产体系。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OCT的国产化进程正在加速。未来,在激光焊接、3D增材制造、半导体检测等高精度工业检测领域,OCT技术有望发挥更大作用,为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
光学显微镜的“原子困境”终被打破
长期以来,光学显微镜面临一道难以逾越的“尺寸鸿沟”:若将原子比作一粒沙子,光波则如同海洋波浪——由于二者尺寸差异悬殊,光波在传播时往往会“错过”原子,导致科学家无法通过传统光学显微镜观察并解析单个原子。尽管超分辨率技术已突破衍射极限,能呈现分子尺度的特征,但对原子级别的观测仍束手无策,这一困境直至近日才被MIT团队的新成果打破。
2025-10-30
-
半导体晶圆制造工艺解析,从原料到核心载体的全流程
半导体芯片作为现代工业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而晶圆作为芯片制造的基础载体,其制备工艺直接决定了芯片的性能与良率。本文基于半导体产业技术逻辑,系统梳理晶圆制造的核心流程、产业分工体系及关键技术要点,为理解半导体产业链底层逻辑提供专业参考。
2025-10-30
-
突破光学技术瓶颈!大孔径宽带消色差超构透镜研究,推动全彩成像技术迈入超薄化发展新阶段
在智能手机摄影、自动驾驶环境感知、医疗内窥镜诊断等现代技术领域,光学透镜作为核心成像组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相关设备的应用效能。传统折射透镜长期面临“性能提升”与“体积控制”的矛盾:若追求更高成像质量,需增加透镜厚度与重量,这与智能手机“轻薄化”、医疗设备“微创化”、自动驾驶设备“集成化”的发展需求严重相悖。
2025-10-30
-
精密光学镜片选型关键,机械与耐久性测试的核心价值与应用规范
精密光学镜片的采购与质量管控环节过程中,多数光学产品研发与生产从业者往往优先聚焦于透光率、面形精度等显性光学性能指标,却易忽视机械与物理性能检测、耐久性测试的重要性。然而实践表明,此类被忽略的测试环节,正是引发后续组装良率下降、终端产品故障的关键隐患。
2025-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