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光学技术瓶颈!大孔径宽带消色差超构透镜研究,推动全彩成像技术迈入超薄化发展新阶段
在智能手机摄影、自动驾驶环境感知、医疗内窥镜诊断等现代技术领域,光学透镜作为核心成像组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相关设备的应用效能。传统折射透镜长期面临“性能提升”与“体积控制”的矛盾:若追求更高成像质量,需增加透镜厚度与重量,这与智能手机“轻薄化”、医疗设备“微创化”、自动驾驶设备“集成化”的发展需求严重相悖。
近日,一项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的研究成果,为解决这一行业难题提供了突破性方案。由JohannesE.Fröch、ArkaMajumdar等学者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大孔径宽带消色差超构透镜,首次实现1厘米孔径、可见光全波段(450650nm)的高质量成像,且在大视场角场景下展现出优于传统折射透镜的性能。该成果不仅打破“大孔径超构光学无法实现宽带成像”的传统认知,更为下一代超薄光学系统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关键基础。

一、超构光学技术的核心挑战:色差与孔径的双重制约
超构光学(metaoptics)作为近年来光学领域的前沿技术方向,凭借其独特的纳米结构设计(由亿万级纳米单元构成),具备微米级厚度(约为头发丝直径的几十分之一)与灵活的光场调控能力,可在平面结构中实现传统透镜的光学功能,被视为解决设备小型化需求的核心技术路径。
然而,超构光学技术长期受两大关键问题制约,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
1.严重的色差问题:超构透镜对光的波长具有高度敏感性,仅能在单一波长下达到衍射极限成像性能,而在可见光全波段(红、绿、蓝)范围内,易出现颜色偏移、图像模糊等问题,无法满足全彩成像的实际需求;
2.孔径与数值孔径的局限:为缓解色差问题,过往超构透镜的设计通常局限于小孔径(约100μm,即0.1厘米)与低数值孔径(约0.05,数值孔径为表征光学系统聚光能力的关键参数),导致其成像范围狭窄、进光量不足,难以适配手机、自动驾驶摄像头等需要大视场成像的场景。
“大孔径与宽带消色差不可兼得”的技术矛盾,长期限制了超构光学在主流成像领域的应用,成为行业亟待突破的核心瓶颈。
二、创新技术路径:端到端协同设计破解核心难题
超构透镜的设计难点在于“计算复杂度”——仅1厘米孔径的超构透镜便包含数以亿计的纳米结构,若对每个结构进行全波仿真,计算量将达到10⁹个参数级别,即使依托超级计算机也难以高效完成。
研究团队通过“光学结构设计”与“计算重建算法”的深度协同,构建了创新性技术路径,有效破解了上述难题,具体可分为三大关键环节:
1.参数维度精简:实现计算复杂度的量级突破
为降低计算负荷,团队提出“旋转对称相位优化”策略:利用光场的旋转对称特性,仅对中心视场的光学参数进行优化,再通过对称性原理推导其他区域的纳米结构设计方案。这一创新策略将需计算的参数从10⁹个大幅压缩至10³个,显著降低了计算复杂度,为大孔径超构透镜的设计提供了可行路径。
2.两阶段优化流程:从“消色差”到“高清化”的递进式突破
针对色差问题,团队设计了两阶段优化流程,实现了多波长光场的精准调控:
第一阶段:构建扩展景深(EDOF)基础:通过算法最大化多波长光的焦点强度,使可见光全波段(450650nm)内不同波长的光在同一像平面上形成相似的点扩散函数(PSF),从物理层面实现“多波长光聚焦于同一点”,为消除色差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端到端精修优化:以第一阶段得到的相位分布为初始模板,结合维纳反卷积等物理启发式计算后端,对成像效果进行迭代优化,进一步修复图像细节、提升成像清晰度,实现从“消除色差”到“高清成像”的跨越。
3.制备工艺与系统集成:从实验室研发到商用适配
为推动技术落地,研究团队在制备工艺与系统集成层面进行了针对性设计:
制备工艺:采用“氮化硅石英”基底平台,该平台具有结构均匀性好、稳定性高的优势,且适配纳米压印工艺,可实现大规模量产,为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工艺支撑;
系统集成:将研发的超构透镜直接集成于商用相机,无需额外搭载中继透镜(传统超构光学系统常需中继透镜以补偿成像偏差,增加了设备体积),成功实现系统级的高帧率成像,最高帧率达19fps,可有效捕捉快速运动场景(如动态物体、流水等)。
三、性能验证:大视场下超越传统透镜,全彩成像质量显著提升
为验证技术性能,研究团队通过点扩散函数(PSF,表征光学系统成像锐利度的核心指标)与调制传递函数(MTF,表征光学系统细节传递能力的关键参数),对超构透镜与传统折射透镜进行了系统性对比测试,结果显示:
未经过算法处理时:超构透镜的成像质量低于传统折射透镜,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与色差;
经过反卷积算法处理后:超构透镜的线对对比度(衡量图像细节分辨能力的指标)提升约6倍,其MTF曲线与传统折射透镜高度重合,表明其成像清晰度已达到与传统折射透镜相当的水平;
大视场角场景(>10°):超构透镜呈现出显著性能优势——传统折射透镜在大视场角下易出现边缘图像模糊、对比度下降等问题,而超构透镜依托纳米结构的精准光场调控能力,可有效保留边缘细节,成像稳定性更优。
此外,团队引入扩散模型驱动的神经网络作为后端处理模块,进一步优化图像的色彩还原度、降噪效果与细节恢复能力。测试结果表明,经过神经网络优化后,超构透镜的成像效果在色彩饱和度、细节丰富度上已接近专业复合透镜相机的水平。
四、技术应用前景:推动多领域光学系统的轻量化升级
该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在多个行业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将推动相关设备的轻量化、高性能升级:
消费电子领域:应用于智能手机摄像头时,可替代传统多片堆叠透镜,仅通过单片超构透镜实现全彩高清成像,有效降低手机机身厚度,同时提升拍照、录像的画质与帧率;
AR/VR领域:可解决AR/VR设备镜片“厚重化”的痛点,凭借平面化、轻薄化特性减轻设备重量,减少用户长时间佩戴的眩晕感,提升交互体验;
医疗设备领域:用于医疗内窥镜时,可将探头做得更纤细,降低对人体组织的创伤程度,同时提供更清晰的内部组织成像,助力医生精准诊断;
自动驾驶领域:适配自动驾驶汽车的环境感知摄像头,其大孔径、宽波段特性可提升摄像头在复杂光线条件(如强光、弱光、阴雨天气)下的成像稳定性,增强环境感知精度,保障行车安全。
从“小孔径窄波段”到“大孔径宽波段”的技术跨越,从“实验室样品”到“商用系统集成”的落地突破,这项发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的研究成果,不仅为超构光学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更凸显了“光学算法协同设计”在突破传统技术瓶颈中的核心价值。随着该技术的进一步优化与产业化推进,未来光学系统将逐步迈向“超薄化、高性能、低成本”的发展新阶段,为更多行业的技术革新注入动力——这正是基础科学研究突破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体现。
-
光学显微镜的“原子困境”终被打破
长期以来,光学显微镜面临一道难以逾越的“尺寸鸿沟”:若将原子比作一粒沙子,光波则如同海洋波浪——由于二者尺寸差异悬殊,光波在传播时往往会“错过”原子,导致科学家无法通过传统光学显微镜观察并解析单个原子。尽管超分辨率技术已突破衍射极限,能呈现分子尺度的特征,但对原子级别的观测仍束手无策,这一困境直至近日才被MIT团队的新成果打破。
2025-10-30
-
半导体晶圆制造工艺解析,从原料到核心载体的全流程
半导体芯片作为现代工业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而晶圆作为芯片制造的基础载体,其制备工艺直接决定了芯片的性能与良率。本文基于半导体产业技术逻辑,系统梳理晶圆制造的核心流程、产业分工体系及关键技术要点,为理解半导体产业链底层逻辑提供专业参考。
2025-10-30
-
突破光学技术瓶颈!大孔径宽带消色差超构透镜研究,推动全彩成像技术迈入超薄化发展新阶段
在智能手机摄影、自动驾驶环境感知、医疗内窥镜诊断等现代技术领域,光学透镜作为核心成像组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相关设备的应用效能。传统折射透镜长期面临“性能提升”与“体积控制”的矛盾:若追求更高成像质量,需增加透镜厚度与重量,这与智能手机“轻薄化”、医疗设备“微创化”、自动驾驶设备“集成化”的发展需求严重相悖。
2025-10-30
-
精密光学镜片选型关键,机械与耐久性测试的核心价值与应用规范
精密光学镜片的采购与质量管控环节过程中,多数光学产品研发与生产从业者往往优先聚焦于透光率、面形精度等显性光学性能指标,却易忽视机械与物理性能检测、耐久性测试的重要性。然而实践表明,此类被忽略的测试环节,正是引发后续组装良率下降、终端产品故障的关键隐患。
2025-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