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显微镜的“原子困境”终被打破
长期以来,光学显微镜面临一道难以逾越的“尺寸鸿沟”:若将原子比作一粒沙子,光波则如同海洋波浪——由于二者尺寸差异悬殊,光波在传播时往往会“错过”原子,导致科学家无法通过传统光学显微镜观察并解析单个原子。尽管超分辨率技术已突破衍射极限,能呈现分子尺度的特征,但对原子级别的观测仍束手无策,这一困境直至近日才被MIT团队的新成果打破。

DIGIT技术:以“原子座位表”实现精准定位
MIT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EECS)研究生段玉琴(化名Sophia)与教授德克・恩格伦德领衔的团队,开发出一种名为“离散网格成像技术(DIGIT)”的计算成像方法。该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将材料已知的原子构型作为“先验知识”,如同借助“座位表”定位原子的精确位置。
“以往的方法只能判断原子所在区域,而DIGIT能凭借‘座位表’般的原子布局,精准指出原子坐在哪个‘座位’上。”段玉琴解释道。具体而言,若科学家对材料的原子结构有大致了解(如晶体材料的重复网格、部分蛋白质的有序分子链),便可将这种结构作为“模板”,通过计算匹配,确定单个原子的最可能位置。
经测试,DIGIT技术的定位精度达到0.178埃(1埃为0.1纳米,约等于单个原子宽度的一半),这一分辨率让光学显微镜首次具备解析原子级特征的能力,且适用范围覆盖所有已知原子结构的材料。
实验验证:钻石晶格中的硅原子“显形记”
为验证DIGIT的有效性,团队以钻石为实验样本——钻石的微观结构是学界公认的规律碳原子网格(晶格),具备清晰的“原子地图”。研究人员在MIT.nano设施中,刻意移除钻石晶格中的部分碳原子,并用硅原子替代,目标是精准识别这些硅原子的位置。
实验分为两步:首先,利用成熟的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以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钻石样本(该波长仅与硅原子共振,不与碳原子反应),初步生成硅原子的图像。但受限于光学原理,这些图像仅呈现为均匀的模糊光斑,无法区分单个原子的具体位置。
随后,团队引入DIGIT技术进行“图像锐化”。由于硅原子是替代碳原子存在于晶格中,必然遵循钻石晶格的间距规则(任意两个硅原子的距离为晶格原子间距的整数倍),研究人员据此模拟出钻石晶格的多种方向与旋转角度,将其与模糊图像叠加匹配。“原子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坐在晶体网格上,我们正是利用这一特性消除模糊。”段玉琴表示。最终,技术成功以0.178埃的精度定位出单个硅原子,创下光学成像技术的分辨率新纪录。
对比电子显微镜:更灵活的“原子观测方案”
此前,观测原子级特征依赖透射或扫描电子显微镜,这类设备虽能生成高清原子图像,但存在显著局限:需在真空、高能环境下运行,且仅适用于超薄、合成或固态材料,对脆弱的生物样本更是“过于剧烈”,无法适用。
而DIGIT技术依托光学原理,既突破了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场景限制,又延续了超分辨率显微镜的优势——无需极端环境,可对更多样的材料(包括生物样本)进行观测。同时,团队已将DIGIT代码上传至GitHub平台,供全球科研人员免费使用(仅需样本具备已知原子结构)。
开启原子尺度研究新范式
“这一突破将光学显微镜带入原子尺度领域,此前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电子显微镜或X射线能做到这一点。”段玉琴强调。从应用价值来看,DIGIT技术将为两大领域提供关键支撑:其一,指导量子设备设计——这类设备需将单个原子精确放置在晶体中,DIGIT的高精度定位可解决核心技术难题;其二,解析先进材料特性——通过观测缺陷、杂质在半导体、超导体中的原子级分布,助力研发性能更优的新材料。
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业界认为,DIGIT技术不仅填补了光学显微镜观测原子的空白,更开创了“超分辨率技术+材料物理约束”的研究新思路,为材料科学、量子科技、生物学等领域的原子级研究提供了全新工具。
-
光学显微镜的“原子困境”终被打破
长期以来,光学显微镜面临一道难以逾越的“尺寸鸿沟”:若将原子比作一粒沙子,光波则如同海洋波浪——由于二者尺寸差异悬殊,光波在传播时往往会“错过”原子,导致科学家无法通过传统光学显微镜观察并解析单个原子。尽管超分辨率技术已突破衍射极限,能呈现分子尺度的特征,但对原子级别的观测仍束手无策,这一困境直至近日才被MIT团队的新成果打破。
2025-10-30
-
半导体晶圆制造工艺解析,从原料到核心载体的全流程
半导体芯片作为现代工业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而晶圆作为芯片制造的基础载体,其制备工艺直接决定了芯片的性能与良率。本文基于半导体产业技术逻辑,系统梳理晶圆制造的核心流程、产业分工体系及关键技术要点,为理解半导体产业链底层逻辑提供专业参考。
2025-10-30
-
突破光学技术瓶颈!大孔径宽带消色差超构透镜研究,推动全彩成像技术迈入超薄化发展新阶段
在智能手机摄影、自动驾驶环境感知、医疗内窥镜诊断等现代技术领域,光学透镜作为核心成像组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相关设备的应用效能。传统折射透镜长期面临“性能提升”与“体积控制”的矛盾:若追求更高成像质量,需增加透镜厚度与重量,这与智能手机“轻薄化”、医疗设备“微创化”、自动驾驶设备“集成化”的发展需求严重相悖。
2025-10-30
-
精密光学镜片选型关键,机械与耐久性测试的核心价值与应用规范
精密光学镜片的采购与质量管控环节过程中,多数光学产品研发与生产从业者往往优先聚焦于透光率、面形精度等显性光学性能指标,却易忽视机械与物理性能检测、耐久性测试的重要性。然而实践表明,此类被忽略的测试环节,正是引发后续组装良率下降、终端产品故障的关键隐患。
2025-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