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资讯】核心突破—多区超表面破解AR光损耗难题

    2025年11月25日,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团队在《光学材料快报》发表重磅研究,其研发的多区域超表面波导耦合器成功解决了增强现实(AR)设备的核心痛点——光损耗问题,使设备亮度和图像清晰度显著提升,为AR眼镜走向日常化应用扫清关键障碍。

 

【前沿资讯】核心突破—多区超表面破解AR光损耗难题


    行业痛点:现有AR设备难以满足实用需求
    当前主流AR头戴设备普遍存在三大短板:机身笨重、电池续航短,且显示屏亮度不足,尤其在户外强光环境下画面模糊不清。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AR波导显示器的输入端设计缺陷——入射光与玻璃界面多次作用导致大量光损耗,直接限制了设备的视觉效果和使用体验。
    “现有AR设备仍停留在小众应用阶段,无法像普通眼镜一样普及。”领导该研究的尼克拉斯・瓦米瓦卡斯教授表示,光损耗导致设备必须牺牲便携性换取亮度,或依赖大功率电池维持运行,严重制约了AR技术在教育、医疗、工程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技术创新:三区超表面实现高效光耦合
    为攻克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设计了包含三个优化区域的超表面输入端。这种由纳米级结构组成的二维超材料,能以传统光学材料无法实现的方式精准操控光线,通过特殊图案设计实现三大核心功能:
    高效捕获入射光,减少传输过程中的泄漏;
    保持光线原有形状,保障图像质量;
    适配不同视场角需求,实现均匀视觉输出。
    在制造工艺上,团队采用电子束光刻与原子层沉积技术,成功制备出高纵横比的纳米结构器件。这种工艺结合了高精度图案转移与均匀材料沉积的优势,为复杂超表面结构的量产提供了可行路径,相关技术已在微纳制造领域得到专利验证。
    实验验证:平均耦合效率达30%,接近理论值
    团队通过自制光学装置完成系统性测试,结果显示:
    该耦合器在-10°至10°水平视场范围内,平均耦合效率达到30%,与模拟值31%高度吻合;
    除视场边缘-10°处(实测效率17%)因角度敏感度和制造误差出现偏差外,大部分区域性能表现稳定;
    相较于传统单区域设计,多区结构在光利用率和图像均匀性上实现质的飞跃。
    “这是首次将多区域耦合器的理论模型转化为实用组件。”瓦米瓦卡斯教授强调,该成果不仅验证了超表面技术在AR领域的应用潜力,更为后续优化奠定了基础。
    未来规划:向全彩化、低成本化推进
    目前团队正加速推进两项关键工作:一是将超表面设计扩展至波导系统全组件,打造完整高效的光学解决方案;二是实现从单一绿色波段到RGB全彩显示的技术升级。同时,研究人员将优化制造工艺,提升器件公差适配性,解决视场边缘效率下降问题。
    商业化方面,团队计划下一步集成微型显示引擎与耦合器,开发实用化原型机,并攻克高通量、低成本纳米结构量产技术。业内预计,随着光损耗问题的解决,AR设备有望实现“轻量化、长续航、高清晰”三大突破,逐步从专业设备转型为消费级产品。
    跨界应用:技术价值延伸至多个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该超表面光耦合技术的应用场景并非局限于AR设备。瓦米瓦卡斯教授透露,其高效角度选择性特性可迁移至汽车抬头显示器、航空航天光学系统、高级传感器等紧凑型光学设备,为相关领域的技术升级提供新路径。
    近年来,超表面技术已成为光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除AR显示外,在超透镜、量子光学、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均展现出颠覆性潜力。此次罗彻斯特大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验证了该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可行性,为全球AR产业突破技术瓶颈提供了重要参考。

创建时间:2025-11-28 10:30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