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算法调控光学流氓波:华东师范大学团队开辟复杂系统控制新路径

    在海洋环境中,突发性涌现且转瞬即逝的“流氓波”对航海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其振幅远超常规海浪,无征兆的出现可直接导致船只倾覆;而在微观光学领域,超快光纤激光器中存在的“光学流氓波”同样对激光系统的稳定运行构成技术挑战。这类极端光谱事件强度骤增,不仅会干扰激光输出的稳定性,还可能造成精密检测设备的损坏。长期以来,由于光学流氓波具备统计上罕见、不可预测且非重复的特性,科研界始终难以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曾和平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Laser&PhotonicsReviews》发表的研究成果,为这一技术难题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该团队创新性地将遗传算法与电子偏振控制技术相结合,首次实现了对超快光纤激光器中光学流氓波的精准调控——不仅可按需生成普通光学流氓波,还成功合成出强度较有效强度阈值高32.8倍的“超流氓波”,同时揭示了其背后全新的物理生成机制,为复杂系统极端事件的控制研究提供了关键参考。

 

遗传算法调控光学流氓波示意图


    从“不可控”到“精准调控”:遗传算法的迭代优化机制
    调控光学流氓波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复杂激光系统的海量参数组合中,筛选出可触发并调节极端事件的关键参数。曾和平团队选择以遗传算法为核心工具,该算法无需依赖预设物理模型,而是通过模拟生物进化中的“种群选择、交叉变异”迭代过程,在多维参数空间中高效筛选最优解,天然适配光学流氓波这类“非平稳、难预测”的复杂现象。
    团队搭建的实验系统为光纤环形腔结构,其核心组成与参数如下:以1.3米长的掺铒光纤作为增益介质,通过980nm波长的激光二极管经波分复用器实现泵浦;腔内集成色散补偿光纤、电子驱动偏振控制器(EPC)等关键部件,三种光纤的群速度色散值分别为65、62.5和22.8ps²·km⁻¹,在1.5μm工作波长下整体净法向色散值调控为0.028ps²,激光腔基本重复频率为16.765MHz。其中,电子驱动偏振控制器为核心执行部件——由4个呈45°角排列的光纤挤压器构成,可在庞加莱球上生成任意偏振态,而每组偏振态对应的4组控制电压,即为遗传算法中的“参数基因”。
    遗传算法的具体运行机制遵循生物进化逻辑,分为四个关键步骤:
    1.初始种群构建:随机生成100组控制电压参数(对应100种激光运行状态),构成第一代“参数种群”;
    2.适应度评估:采用色散傅里叶变换技术(将光谱信息映射至时域进行测量,光谱分辨率达0.025nm)实时采集激光输出信号,依据预设的流氓波统计标准(普通流氓波:强度超有效波高2倍;超流氓波:强度超有效波高32倍)对每组参数的“适应度”进行量化评分;
    3.迭代进化:从当前种群中筛选10组高适应度参数组合作为“父代”,通过参数“交叉”(组合父代参数特征)与“变异”(随机微调参数值)生成20个“子代”参数,共同构成含30个个体的下一代种群;
    4.收敛停止:重复上述评估与进化过程,直至激光输出强度稳定在目标值的10%误差范围内(实验中平均收敛时间约25分钟)。
    通过该系统,团队不仅实现了光学流氓波的“按需生成”,更突破了此前“无法主动调节极端事件强度”的技术瓶颈——仅需调整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即优化目标),即可在普通流氓波与32.8倍强度的超流氓波之间实现精准调控。


    普通与超流氓波的本质差异:强度之外的关键指标
    实验过程中,团队通过对12000次腔往返过程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出普通与超流氓波的强度及能量分布图谱,揭示了二者并非仅由强度决定的本质差异:
    普通光学流氓波:强度通常为有效波高的210倍,背景波动显著(主要由弛豫振荡引发),且强度分布的标准差较大——表明其生成易受系统噪声干扰,稳定性较低;
    超光学流氓波:强度最高可达有效波高的32.8倍,背景波动更平缓,呈现出与海洋流氓波相似的“突发性出现与消失”特征;更关键的是,其强度分布的标准差极小——即便强度仅为有效波高的10倍(与部分普通流氓波相当),只要标准差满足预设阈值,仍可界定为超流氓波。
    这一发现颠覆了此前“强度越高即为超流氓波”的单一认知,证实标准差是区分普通与超流氓波的核心指标。团队通过构建“复合适应度函数”,使遗传算法可同时满足“高强度”与“低标准差”双重条件,确保生成的极端事件为真正的超流氓波。
    此外,实验数据还证实:光学流氓波的极端光谱强度与脉冲能量的极端波动存在强相关性。无论是普通还是超流氓波,其光谱峰值强度骤增时,脉冲能量均会同步飙升——这一规律为通过监测脉冲能量间接预判流氓波出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频率偏移:光学流氓波生成的核心机制
    长期以来,科研界普遍认为“拉曼散射”是光学流氓波的主要生成机制,即光在光纤中传播时能量向长波长方向转移,最终形成极端强度。但曾和平团队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另一种更为关键的机制——光谱的频率上移或下移。
    通过色散傅里叶变换的高分辨率测量,团队观察到光学流氓波生成前的清晰演化过程:激光光谱会呈现“渐进式频率偏移”,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要么长波长分量(低频)强度逐渐增强(频率下移),要么短波长分量(高频)强度持续增长(频率上移),且均呈现“赢者通吃”的能量竞争特征:初始阶段强度稍高的光谱边缘分量会持续吸收能量,最终演化为流氓波。由于实验所用激光腔长度仅12.26米,拉曼散射效应微弱,进一步证实“频率偏移”是此次观察到的光学流氓波的核心驱动机制。
    为验证该机制,团队基于修正非线性薛定谔方程构建激光数值模型,模拟脉冲在腔内的传播过程。结果显示:当初始脉冲具有“时间不对称性”时,这种不对称性会转化为光谱的不对称分布,进而引发频率偏移;同时,自相位调制会导致光谱展宽,最终形成流氓波,且时域中会伴随“脉冲内冲击波”——该模拟结果与实验现象高度一致,进一步证实了“频率偏移机制”的科学性。
    团队还通过实验识别出激光器中光学流氓波的四种主要生成场景:频率偏移引发的调Q不稳定性、多次脉冲叠加、瞬态噪声脉冲,以及锁模前的时间尖峰。其中,调Q不稳定性可生成强度范围更广(532倍有效波高)的流氓波,而多次脉冲叠加仅能产生强度较小(约7倍有效波高)的极端事件。


    从光学调控到跨领域延伸:复杂系统控制的新范式
    该研究的意义不仅限于光学流氓波的调控,更在于为所有存在极端事件的复杂系统(如海洋、金融、等离子体等领域)提供了通用的控制思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如遗传算法)与实时监测技术的结合,即便具备“不可预测、非重复”特性的系统不稳定性,也可实现精准调控。
    从实际应用层面,该成果为超快光纤激光器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1.降低设备损耗风险:通过抑制调Q不稳定性(如将泵浦功率提升至远超锁模阈值,或采用低调制深度、小饱和能量的可饱和吸收体)与多次脉冲(如使用短光纤腔),可有效减少流氓波对检测设备的损坏;
    2.拓展应用场景:按需生成的光学流氓波未来或可应用于超灵敏检测、脉冲压缩等特殊领域,成为“可控的极端光学工具”。
    从长远发展视角,该研究提出的基于遗传算法的控制方法,有望向其他领域延伸:例如调控水波罐中的流氓波(为海洋灾害预警提供实验平台),或模拟金融市场的极端波动并探索调控策略。正如曾和平团队在论文中指出的:“本研究为控制和研究大范围复杂系统的不稳定性,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


    在微观激光腔与宏观复杂系统之间,“流氓波”是共通的极端现象;而曾和平团队的研究,搭建了从光学极端事件调控到复杂系统不稳定性认知的关键桥梁——当机器学习的算法优势与精密实验技术相结合,那些曾难以驾驭的“极端”现象,终将转化为可认知、可调控的研究对象,为复杂系统控制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创建时间:2025-09-12 09:52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