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GA加速深度学习赋能多模光纤突破带宽瓶颈——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团队攻克信号恢复难题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技术的驱动下,全球数据量正以指数级速度增长,这一趋势对信息传输网络的带宽与性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广泛应用的单模光纤(SMF)网络已逐渐逼近性能极限,难以满足未来高容量数据传输需求。在此背景下,多模光纤(MMF)中的空间分割多路复用技术凭借其独特优势,成为下一代光纤通信突破带宽瓶颈的核心候选方案——与单模光纤不同,一根多模光纤可同时承载多个正交横向模式,理论上能大幅提升传输容量。
行业痛点:模态耦合与算力局限制约多模光纤应用
尽管多模光纤潜力巨大,但其实际应用仍面临关键技术障碍:光信号在多模光纤中传播时,会因随机模态耦合导致不同模式相互混合,最终形成复杂的斑点图案,极大增加了信号恢复的难度。传统数字信号处理(DSP)算法虽在理论上可实现模态解复用,但随着传输模态数量的增加,其计算复杂度会呈指数级上升,在高容量多模光纤网络中逐渐失去实用性。因此,研发高效、低耗的模态分解技术,成为多模光纤实现空间复用的核心突破口。
技术突破:FPGA+深度学习构建高效模态分解引擎
针对这一难题,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测量与传感器系统技术主席组的于尔根·察尔斯克(JürgenCzarske)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出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加速的深度学习模态分解引擎,为多模光纤信号恢复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该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FPGA硬件加速定制化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运算,具体实施路径分为两步:首先,研究团队在合成数据集上对FPGA引擎及其搭载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训练,重点优化网络对不同空间模式贡献的计算能力;随后,通过模拟验证网络对模态信息的提取精度。据该研究第一作者之一钱张介绍,训练的核心目标是“直接从单个强度图像中推断出每个模式的幅度与相对相位,从而彻底消除对相干检测的依赖”——为实现这一目标,团队针对3种模态场景使用了5万个数据点,若扩展至5-6种模态,数据量则需提升至6万-8万个。
更关键的是,团队通过“量化网络并映射至低功耗FPGA”的设计,大幅降低了系统的推理延迟与能耗。实验数据显示,该引擎可实现每秒超100帧的处理速度,且功耗仅为2.4瓦;而传统基于图形处理器(GPU)的解决方案,功耗通常需数十瓦。“FPGA以往多应用于自动化技术领域,此次我们将其引入光纤通信,实现了光在光纤中传播时的实时模式转换评估。”钱张向光子媒体强调,该技术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两方面:“更低的能耗与更低的延迟,这正是高容量光纤网络所必需的。”
实验验证:高保真与多场景适配,突破相位模糊难题
为进一步验证技术可靠性,研究团队搭建了一套完整的测试平台,核心设备包括空间光调制器(SLM)、精密六轴光纤耦合台、多模光纤(MMF)及高灵敏度红外相机(IRCamera)。实验结果显示,该FPGA引擎的实时推理功能可稳定提取多达6种空间模式的复杂场,信号重建保真度超过97%——这一成果为闭环自适应光学、超密空间分割复用链路及低延迟光纤传感器探测器的落地应用奠定了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团队还针对性解决了多模光纤信号处理中的“相位模糊”难题。相位模糊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全局相位模糊”,即绝对相位均匀偏移但斑点图案不变;二是“复共轭模糊”,即相同强度分布可由相位符号相反的相位产生。为消除这一问题,团队采取了两步策略:首先将第一种模式的相位固定为零,彻底解决全局相位模糊;其次将第二种模式的相位值限制在特定范围内,从相位符号相反的两种等价解决方案中筛选出唯一有效结果。
这一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即便整体相位发生漂移,系统仍能输出唯一且具有物理意义的信号,确保了传输稳定性。察尔斯克团队指出,低延迟特性使该FPGA方案尤其适用于闭环过程,在通信(尤其是自由空间通信)、高效信息处理领域具备显著优势;同时,FPGA相比传统处理器更高的吞吐量,也为新型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未来展望:双向赋能光子学与AI,深耕医疗与通信领域
谈及技术应用前景,察尔斯克团队明确了两大核心方向:互联网系统升级与生物医学领域创新,其中内窥镜检查是生物医学方向的重点突破场景。目前,该团队已获得150万欧元(约合170万美元)的莱因哈特·科塞莱克(ReinhartKoselleck)卓越项目奖,这笔资金将重点用于推动技术在医院内窥镜程序中的落地应用。
“当前我们正通过人工智能改善光子学技术,但同时也在反向探索——利用光子学提升人工智能的性能。”察尔斯克向光子通讯媒体表示,团队希望未来能实现两者的双向赋能,推动更多跨领域应用转化。从高容量通信网络到精准医疗设备,这项FPGA加速的深度学习模态分解技术,正为光子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
损耗工程赋能量子态稳健性:非厄米拓扑光学的突破性进展
2025年9月3日,一项发表于《NatureMaterials》的研究为量子技术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突破。中佛罗里达大学CREOL光学学院的AndreaBlanco-Redondo教授团队通过损耗工程技术,成功实现了对量子态稳健性的精确调控,为解决量子系统长期面临的无序干扰难题提供了全新方案。
2025-09-08
-
超材料与超表面基生物传感器,跨频域技术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在疾病诊断、食品安全监测、环境污染物检测等关键领域,生物传感器的性能直接影响检测效率与精度。传统生物传感器普遍存在灵敏度不足、依赖标记物、检测范围狭窄等局限,难以满足复杂生物样本的精准分析需求。超材料与超表面的出现,为生物传感技术突破提供了新路径——这类人工设计的功能材料凭借独特的光电特性,在电磁频谱多个关键频段实现了对生物分子、微生物的高特异性、高灵敏度检测,已成为当前光子学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
2025-09-08
-
激光脉宽怎么测?从飞秒到连续光的通俗方法选择指南
激光脉宽是描述激光脉冲“持续时间”的核心参数,直接影响激光在材料加工、光谱分析、医疗等领域的效果。比如,飞秒激光(超短脉冲)能实现“冷加工”,减少材料受热损伤;纳秒激光(稍长脉冲)则更适合金属打标这类需要高能量的场景。由于激光脉宽跨度极大——从万亿分之一秒的飞秒,到持续发光的连续光,不同脉宽需要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本文用通俗语言梳理各场景的测量方案、原理和实操要点,帮你快速理解和选择合适的方法。
2025-09-08
-
光学零件工艺过程设计:从规程制定到成本与质量的平衡路径
在光学仪器领域,从手机摄像头透镜至航天望远镜镜片,光学零件的精度直接决定设备的性能上限。支撑此类高精度零件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核心,在于科学严谨的光学零件工艺过程设计——其中,工艺规程是贯穿生产全流程的“技术纲领”,毛坯选型与加工余量确定则是影响生产效率、成本控制及产品精度的关键环节。
202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