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脉宽怎么测?从飞秒到连续光的通俗方法选择指南

    激光脉宽是描述激光脉冲“持续时间”的核心参数,直接影响激光在材料加工、光谱分析、医疗等领域的效果。比如,飞秒激光(超短脉冲)能实现“冷加工”,减少材料受热损伤;纳秒激光(稍长脉冲)则更适合金属打标这类需要高能量的场景。由于激光脉宽跨度极大——从万亿分之一秒的飞秒,到持续发光的连续光,不同脉宽需要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本文用通俗语言梳理各场景的测量方案、原理和实操要点,帮你快速理解和选择合适的方法。

 

激光脉宽怎么测?从飞秒到连续光的通俗方法选择指南


    一、按脉宽分类的核心测量方法
    激光脉宽的“长短”差异很大,测量时首先要匹配“能捕捉对应时间尺度”的技术。下面从最短的飞秒开始,逐一介绍各量级的常用方法。
    1.1飞秒级(<50飞秒~几百飞秒):看清超短脉冲的“全貌”
    飞秒脉冲特别短(比如30飞秒,相当于1秒的30万亿分之一),不仅要测它的“持续时间”,还要看它的“相位特性”——比如是否有“啁啾”(脉冲频率随时间变化,会让脉宽变宽),判断它是否达到“变换极限”(脉冲能达到的最短状态)。这时需要用“能测全信息”的方法。
    1.1.1主流方法:全信息测量技术
    这类方法能同时知道脉冲的“持续时间”和“相位”,是飞秒测量的“金标准”。
    频率分辨光学门(FROG)
    原理:用“光学门”(比如让脉冲产生二次谐波)把超短脉冲“切成小段”,记录每一段的“延迟时间”和“频率”,再通过算法反推整个脉冲的样子。
    优点:不怕脉冲有缺陷(比如有多个小脉冲),对设备对准要求不高;
    注意:需要假设一个初始脉冲形状(比如常见的sech²型)来计算,而且用来产生二次谐波的晶体不能太厚——否则会把脉冲拉宽,30飞秒以下的脉冲通常用5~20微米厚的晶体。
    频谱剪切干涉(SPIDER)
    原理:把待测脉冲和延迟后的“复制脉冲”叠在一起,让它们在光谱上产生干涉条纹,通过条纹偏移算出脉冲的相位,进而得到脉宽。
    特点:测量速度快,适合重复频率高、稳定的飞秒光源(比如钛宝石激光器);
    局限:如果脉冲覆盖的频率范围很宽(比如从可见光到近红外),需要精细调整参数,否则结果会不准。
    色散扫描(dscan)
    做法:在光路里加一块能调节“色散”(让不同频率的光传播速度不一样)的元件(比如玻璃楔),记录脉冲产生的二次谐波光谱随色散的变化,反推出脉宽和压缩状态。
    适用场景:调试飞秒系统(比如光学参量放大器)时特别好用,能直观看到脉冲是否被压缩到最短。
    1.1.2备选方法:二次谐波自相关(SHGAC)
    如果只需要快速知道“大概脉宽”,不用看相位,可以用这个方法。
    原理:把脉冲分成两束,让它们经过不同延迟后相遇,产生二次谐波,测量谐波强度随延迟的变化,就能算出脉宽。
    缺点:只能得到“等效脉宽”——需要先假设脉冲形状(比如固体激光器多是sech²型,其他可能是Gaussian型),用错形状会有误差;而且看不出是否有啁啾或多个小脉冲。
    1.2皮秒级(~0.5皮秒~50皮秒):平衡精度和方便性
    皮秒比飞秒长(1皮秒=1000飞秒),测量时不用像飞秒那样追求“全信息”,可以在“精度”和“设备复杂度”之间找平衡,常用“自相关”和“交叉相关”技术。
    1.2.1主流方法:强度自相关
    通过非线性效应把脉冲的“时间分布”变成可探测的光信号,是皮秒测量的“低成本方案”。
    二次谐波自相关(SHGAC):和飞秒级的原理类似,但晶体可以厚一点(10~100微米),信号更强,更容易搭建。
    双光子吸收自相关(TPAAC):用半导体材料(比如硅,适合1.0~1.6微米波段)的“双光子吸收”效应,不用额外加晶体,设备更小巧。
    克尔自相关(KerrAC):利用材料在光作用下瞬间变“折射”的特性,不用晶体,适合测中远红外这类难产生二次谐波的脉冲。
    搭建要点:
    延迟调节的精度要比脉宽高10倍以上(比如测10皮秒的脉冲,每次调节延迟不超过1皮秒);
    两束光要稍微错开一点角度(3~10°),避免干扰;
    用“锁相放大器”减少环境噪声的影响。
    1.2.2补充方法:干涉自相关和交叉相关
    干涉自相关:测出来的曲线带条纹,条纹的清晰度能看出脉冲的“相干性”(是否稳定)。理想的单脉冲,中间峰值和背景的比例是8:1,比例低说明脉冲有啁啾或多个小脉冲。
    交叉相关:如果待测脉冲能量太低、波段特殊(比如深紫外),没法直接测自相关,就用一个已知脉宽的“参考脉冲”(比如飞秒钛宝石脉冲)和它耦合,通过耦合信号的宽度算出待测脉宽——不用假设脉冲形状,精度更高。
    1.3纳秒级(>50皮秒~纳秒):用电子设备快速测
    纳秒比皮秒更长(1纳秒=1000皮秒),和示波器、光电二极管的响应速度匹配,主要用“电子学方法”,简单又快。
    1.3.1主流方法:快速光电二极管+高频示波器
    这是最常用的方案,关键是“设备带宽要够”——带宽决定了能测的最短脉宽。
    比如:1GHz带宽的示波器加1GHz的光电二极管,大概能测到350皮秒以上的脉宽;如果设备带宽不够,测出来的脉宽会偏长,需要做简单校正。
    注意:光电二极管、连接线、示波器要保持“50Ω阻抗匹配”,否则信号会反射,导致脉宽测量不准;如果用“上升沿”(从10%强度到90%强度的时间)估算脉宽,要根据脉冲形状调整换算方式。
    1.3.2备选方法:条纹相机
    如果需要更高精度,或者要测多个脉冲的时序(比如脉冲串),可以用条纹相机。
    原理:把脉冲的“时间变化”变成“空间图像”(用电场扫描让光在探测器上偏移),能看清脉冲的细节。
    优点:单拍就能测,高端型号能测到200~300飞秒,覆盖部分皮秒场景;
    缺点:价格贵(几十万),需要定期校准,还要校正光路的色散和像差。
    1.4微秒至连续光:用简单设备就行
    微秒(1微秒=1000纳秒)级的脉冲和连续光(一直亮的激光)时间很长,不用复杂设备:
    微秒脉冲:用响应时间≤100纳秒的光电二极管,搭配100MHz的普通示波器,直接看波形就能读出脉宽;
    连续光:本质是“没有脉宽”(持续发光),不用测时间,只用功率计看光强是否稳定就行。


    二、实操避坑:这些问题要注意
    不管用哪种方法,测量误差常来自操作不当或环境干扰,下面是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
    1.延迟轴不准:位移台的“标称精度”不一定准,要用已知脉宽的标准脉冲(比如10皮秒)校准——如果测出来的脉宽和标准值差太多,就调整延迟的计算方式。
    2.晶体太厚拉宽脉冲:测短脉冲(<50飞秒)时,晶体太厚会让脉冲变宽,要按脉宽选厚度:30飞秒以下用5~20微米,30~100飞秒用20~50微米。
    3.脉冲有缺陷:如果脉冲有多个小脉冲(卫星脉冲),自相关曲线会出现多峰;如果有啁啾,自相关脉宽会比实际宽,这时要换FROG或SPIDER重新测。
    4.探测器饱和:光电二极管接收的光太强,会导致脉冲峰值被“削平”,脉宽测偏小。要把光强控制在探测器线性响应范围(通常是满量程的10%~80%)。
    5.空间干扰:光束角度偏了、波前倾斜,会让自相关脉宽“假变宽”,飞秒测量时更明显,可调整光路角度,或用专用技术抑制干扰。


    三、方法选择表:按场景选对方法
    激光脉宽测量的核心是“选对能捕捉对应时间的技术”:飞秒要测全信息,皮秒平衡精度和方便,纳秒及以上用电子设备更划算。实际操作中,不仅要选对方法,还要校准设备、避开干扰,才能让测量结果靠谱,为激光应用(比如优化激光加工效果、调试实验系统)提供有用的参考。

创建时间:2025-09-08 11:11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