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熔覆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研究:模型构建与工艺优化分析

    在增材制造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激光熔覆作为核心工艺之一,其过程涉及传热、流体流动、相变等多物理场的复杂耦合作用。通过数值仿真揭示这些物理场的作用规律,对优化工艺参数、提升熔覆质量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基于COMSOLMultiphysics平台,系统解析激光熔覆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的实现路径及应用价值。

 

激光熔覆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研究:模型构建与工艺优化分析


    仿真背景与核心目标
    激光熔覆技术通过高能激光束使合金粉末与基体表面同步熔化,形成冶金结合的功能涂层,广泛应用于零部件修复及表面强化领域。该过程中,激光热源的局部加热引发熔池内剧烈的热对流与物质扩散,伴随固液相变及熔池自由表面变形,多物理场的耦合机制直接影响熔覆层的成分均匀性与成型精度。
    数值仿真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构建多场耦合模型,量化分析温度场分布、浓度场演化、熔池动态特征及网格变形规律,为激光功率、扫描速度等关键工艺参数的优化提供可量化的理论支撑。


    精细化模型构建策略
    几何建模与网格设计
    仿真采用长方体基体几何模型,激光沿上表面预设路径扫描。为平衡计算精度与效率,网格划分采用“区域差异化”设计策略:整体采用四面体网格,对激光作用区域(上表面)进行局部细化,确保熔池边界及温度梯度剧烈区域的计算准确性。经网格独立性验证,当细化网格对结果影响小于5%时,可判定网格精度满足仿真需求。


    多物理场耦合体系
    构建涵盖动网格、传热、流体流动与物质传递的耦合体系,各物理场的作用机制具体如下:
    动网格(ALE方法):通过自由变形算法及网格位移控制,动态追踪熔池自由表面的形态变化,避免因熔池流动导致的网格过度扭曲,保障计算稳定性。
    流体传热模块:耦合热传导、对流与相变潜热效应,采用液相率模型描述固液转变过程。边界条件设置中,上表面施加高斯分布激光热通量,侧面及底部设置为热绝缘边界,以减少环境热损失。
    湍流模型(kε):模拟熔池内由表面张力梯度(马兰戈尼效应)与浮力驱动的湍流流动,精准捕捉熔池内的速度场分布。
    稀物质传递模块:求解合金元素的对流扩散方程,通过设置固体区无通量边界,聚焦熔池内的物质迁移规律,揭示浓度偏析机制。

 

激光熔覆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研究:模型构建与工艺优化分析


    仿真结果的关键发现
    温度场与熔池特征
    仿真结果表明,激光作用区形成局部高温熔池,峰值温度可达2500K以上,热影响区呈现显著的温度梯度。从三维视角观察,高温区域沿激光扫描路径呈狭长分布,验证了热源局部加热的特征。温度梯度的空间差异直接影响凝固组织形态,快速冷却区域易形成细晶组织,而缓冷区域可能出现粗大晶粒。
    浓度场与偏析现象
    熔池内浓度分布呈现显著的非均匀性:湍流对流使合金元素在熔池边缘富集,形成由蓝到红的浓度梯度。该偏析现象与温度场存在强耦合——高温区扩散系数增大,加速元素迁移,而熔池边缘的快速凝固则抑制了元素均匀化。仿真结果为通过调整扫描速度控制冷却速率、减轻偏析现象提供了量化参考。
    熔池动态演化规律
    基于液相率分布的瞬态分析结果表明,熔池在激光作用下经历“快速扩展稳定维持逐步凝固”的动态过程。在346ms时刻,液相率=1的熔融区域与周边固相区形成清晰边界,其形态参数(宽度、深度)与激光功率呈正相关关系,与扫描速度呈负相关关系。这一发现为通过参数匹配控制熔覆层几何尺寸提供了直接依据。


    工艺优化与模型展望
    仿真结果证实,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可有效预测激光熔覆过程中的关键特征参数。通过调整激光功率密度与扫描速度的匹配关系,可实现对熔池温度场、浓度场的主动调控:例如降低激光功率或提高扫描速度,可缩小热影响区范围,减轻基体性能劣化;优化扫描路径则能改善浓度偏析,提高熔覆层成分均匀性。
    未来模型改进可聚焦于三个方向:一是引入焓法相变模型与大涡模拟(LES)湍流模型,提升瞬态过程的预测精度;二是结合红外测温、电子探针等实验手段,实现温度场及浓度场的定量验证,增强模型可靠性;三是拓展至多道次熔覆仿真,模拟层间热力耦合效应,更贴合实际生产场景。
    激光熔覆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的价值,在于将复杂的物理过程转化为可量化的参数关系,为从“经验试错”到“精准调控”的工艺升级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创建时间:2025-07-29 09:56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