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团队研发超薄铌酸锂超透镜,可实现红外光至可见光转换
从体积庞大的传统相机到如今便携的智能手机相机,光学设备的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对尺寸限制的突破。然而,即便是性能优异的智能手机镜头,仍需通过多片透镜堆叠实现功能,这使其往往成为机身最厚的部件——在传统光学设计中,厚透镜是实现光线弯曲、确保传感器捕获清晰图像的必要条件,这一特性也成为制约设备微型化的关键瓶颈。
过去十年间,超透镜的出现为突破这一限制提供了新思路。作为一种平面透镜,超透镜不仅具备传统透镜的核心功能,其厚度更仅为人类发丝直径的1/40,且具有重量轻、无需玻璃制备等优势。其核心技术在于表面由宽度和高度仅100纳米的特殊纳米结构构成,这些结构可精准调控光的传播方向,从根本上实现了透镜体积的大幅缩减。
近期,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在《先进材料》期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成果:他们成功研发出基于铌酸锂材料的超透镜,该透镜可实现红外光至可见光的直接转换,为光学技术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铌酸锂是光学领域的重要材料,因能实现非线性光学效应(即使光的波长发生转换),已在电信行业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与光纤的接口元件。然而,传统工艺难以制备铌酸锂纳米结构,因其材料性质稳定且硬度较高,加工难度极大。
该团队开发的新工艺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将化学合成与精密纳米工程相结合:首先将含铌酸锂晶体前体的溶液在液态下压印成型,随后将材料加热至600°C,使其形成具备特定光学特性的晶体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该工艺具备批量生产优势——反向模具可反复使用,能够按需制备大量超透镜,与其他铌酸锂小型化光学器件相比,其制造成本更低、生产效率更高。
这种铌酸锂超透镜的核心优势在于集成了“波长转换”与“精准聚焦”功能。实验显示,当波长为800纳米的红外光穿过该透镜时,另一侧可输出波长为400纳米的可见光,且光线能精准聚焦于目标点。这一特性源于其特殊纳米结构与铌酸锂材料非线性光学特性的协同作用。
研究团队指出,该超透镜的应用前景广泛。在防伪领域,其微观结构在可见光下不可见,且非线性材料特性可提供高可靠性的认证信息,适用于钞票、证券及艺术品的防伪鉴定;在科研领域,其有望成为下一代显微镜的核心组件,推动红外成像技术向更轻便、高效的方向发展。
此项技术的突破,不仅实现了光学透镜的微型化与功能集成,更为光学设备的设计革新与应用拓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或将引领光学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
透镜磨边工艺技术研究:中心误差校正机制与关键工序解析
在光学仪器(如成像镜头、显微光学系统、视光镜片等)的制造流程中,透镜作为核心光学元件,其光学性能直接决定了整机的成像质量与使用精度。透镜加工过程中,受铣磨定位偏差、精磨精度波动、抛光工艺误差等因素影响,易产生“中心误差”,导致透镜光轴与基准轴偏离,严重制约光学系统性能。磨边工艺作为校正中心误差、保障透镜精度的核心技术环节,其原理与工艺控制对光学产品品质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从中心误差的定义与表征入手,系统拆解磨边工艺的核心步骤、定心方法及倒角工序,为深入剖析该关键光学加工技术提供参考。
2025-09-09
-
显微成像中像素与分辨率的关系解析:高像素并非清晰度的唯一标准
显微成像的技术逻辑与日常摄影存在本质差异。若要获取高质量的微观图像,首先需明确两个核心概念的界定——像素与分辨率,二者分属不同技术范畴,不可等同视之。
2025-09-09
-
粉色与紫色:大脑构建的“视觉幻象”?科学解析颜色感知的本质
日常场景中,蜜桃粉色的腮红、点缀甜点的紫色蓝莓、衣橱中显白的香芋紫色服饰,这些习以为常的色彩背后,隐藏着一个颠覆认知的科学结论:物理世界中并不存在粉红色,而人们普遍感知的紫色,亦有一半源于大脑的主动“建构”,本质上属于视觉层面的幻象。这一结论并非主观臆断,而是神经科学与光学原理共同验证的客观事实。要理解其内在逻辑,需从“人类如何感知颜色”的核心机制切入——该过程本质是光、眼睛与大脑协同作用的精密系统。
2025-09-09
-
什么是傅里叶变换?从理论突破到跨领域应用全面了解傅里叶变换
当人类聆听交响乐时,听觉系统可清晰分辨长笛的清亮、小提琴的婉转与低音提琴的厚重——这一过程背后,隐含着一种重塑现代科技格局的数学方法:傅里叶变换。它通过拆解复杂信号、重组基础频率的核心逻辑,不仅推动了数学领域的革新,更成为连接理论与现实应用的关键桥梁,广泛渗透于音频处理、图像压缩、科学研究等诸多领域。
202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