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光集成技术:AI大算力场景下的关键传输支撑

    在人工智能从决策智能向生成式智能、代理式智能演进的过程中,大规模算力集群作为“智能训练基地”,需依托数万颗算力芯片组成的“计算网络”完成海量数据训练。若将训练数据比作“信息载体”,光模块则是传输这些载体的“核心工具”,而硅光集成技术,正逐步成为AI时代极具潜力的高效传输方案。

 

硅光集成技术:AI大算力场景下的关键传输支撑


    光模块传输能力对比
    不同传输方案在AI组网中承担着差异化角色:电缆模块传输距离仅为数米;LED光模块覆盖一二十米;VCSEL多模模块可实现三五十米至两百米的传输;EML单模模块与硅光模块则能覆盖数百米至数公里,这一范围恰好满足AI大规模训练组网的核心需求。
    在数百米至数公里的关键传输区间,硅光模块的主要竞争者为EML(电吸收调制激光器),而薄膜铌酸锂(TFLN)技术也正逐步加入竞争,形成三者共同角逐的技术格局。


    澄清认知:硅光优势并非“速率优先”
    行业中存在一种常见误解,认为硅光的核心优势在于传输速率。事实上,EML技术基于InP材料,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至今已相当成熟,速率可达448Gbps;薄膜铌酸锂同样能实现这一速率;而硅光调制器目前在突破200Gbps方面仍面临挑战。448Gbps的PAM4信号需110GHz带宽支撑,EML与TFLN均可满足这一要求,硅光则需在60-70GHz带宽下运行。


    硅光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更深层次的技术特性上。
    硅光集成技术的四大核心优势
    1.强集成能力:高良率支撑规模化应用
    硅作为单元素半导体,无需复杂的外延生长及量子阱对接工艺,良率显著高于EML。EML基于InP化合物半导体,单颗芯片需从晶圆中严格筛选,在集成阵列时良率呈指数级下降;而硅光可便捷实现多调制器、探测器、波分器件的集成,甚至能与激光器形成混合集成,为大规模组网提供集成化解决方案。
    2.电信号带宽优势:高效支撑高速信号传输
    尽管硅光调制器自身带宽约为55GHz,但硅基集成电路的成熟工艺赋予其独特优势——高精度刻蚀技术使高速电信号(射频信号)的传输带宽可突破110GHz。相比之下,EML芯片虽能达到110GHz带宽,但其传统封装工艺导致电信号互联带宽仅为50-70GHz,形成性能瓶颈。硅光在电信号传输上的高效性,为数据高速流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3.3D封装技术:实现光-电集成协同增效
    硅光芯片与硅基电芯片的3D封装具备显著协同优势。台积电等企业采用的FlipChip(倒装焊)技术,可实现硅光芯片与电芯片的高密度集成,而EML受材料特性限制,在封装协同性上相对不足。这种“光-电”融合的封装能力,进一步提升了硅光在系统级应用中的效率。
    4.低成本与高密度潜力:规模化发展的核心优势
    硅基晶圆尺寸可达8英寸、12英寸(直径300mm),而InP晶圆多为2-3英寸(直径75mm)。若未来产业规模扩大、工艺成熟,硅光凭借批量生产能力可显著降低成本。同时,硅光波导具有小型化特性(弯曲半径更小),能在相同空间内实现更高集成密度,为AI集群的高密度部署提供支撑。


    技术竞争与发展前景
    在AI组网的500米至2公里核心传输区间,硅光、EML与薄膜铌酸锂形成了技术博弈格局。EML胜在速率成熟,薄膜铌酸锂兼具高速率与集成潜力,硅光则凭借集成化、低成本及高协同性稳步发展。随着AI算力需求从“万卡集群”向更大规模升级,硅光集成技术凭借其综合优势,正逐步成为AI大算力场景下的关键传输支撑,为智能时代的高效信息交互奠定基础。

创建时间:2025-07-23 15:15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