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术如何推动定量相位成像七十五年的演进与突破?
1948年,DennisGabor提出全息术概念,为光波前的定量描述提供了开创性解决方案。历经七十五年发展,基于全息术的定量相位成像已成为光学波前测量领域的核心工具,深刻影响着物理学、生物学与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研究。从理论构想到实验应用,从光学干涉到数字重构,这一技术的演进脉络既体现了基础科学的突破逻辑,也彰显了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力量。
1.从全息术的诞生到数字技术的融合
Gabor的全息术原理揭示:点光源的光与物体散射光的次级波发生干涉,可生成承载三维信息的全息图。这一发现不仅为其赢得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更奠定了定量相位成像的理论基础。随着数字技术的引入,数字全息(DH)技术应运而生,其具备宽场、非接触式测量能力,可精确捕捉动态复杂波场,实现弱吸收样品折射率分布、厚度变化等微观特征的量化表征。
数字全息的核心优势在于对光散射信息的解析:通过测量携带相位信息的光散射信号,能够定量可视化弱吸收样品的内部结构,为弥合成像与散射学科的研究鸿沟提供了可能。这一特性使其在疾病病理生理学研究(如无标记细胞的干质量分析)和材料表征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
2.干涉测量:定量相位解析的核心方法
干涉测量法是数字全息中解析相位信息的基础手段,其原理源于入射光的路径分离:入射光被分为样品路径与参考路径,样品波与参考波的干涉结果直接反映样品波相对参考波的相移。该方法的雏形可追溯至AlbertMichelson发明的干涉仪,后经Michelson与EdwardMorley合作改进,应用于著名的MichelsonMorley实验;马赫曾德尔(MZ)干涉仪通过方解石薄膜实现微干涉测量,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场景。
3.基于干涉测量的技术演进呈现多路径发展态势:
相移全息术通过调控参考路径的相位,从多帧相移全息图中重建复振幅,虽精度较高,但对光学元件数量、系统复杂性及环境稳定性(如振动、光源波动)要求严苛;
离轴全息术通过增大样品波与参考波的夹角,解决了早期全息图中实像与共轭图像叠加的歧义问题,具备“单发成像”能力,可实现高速动态测量,但其时间带宽积的提升以空间带宽积(SBP)的降低为代价;
边带调制全息法利用KramersKronig关系,通过阻挡部分k空间,从强度图像直接检索相位信息,可重建具有各向同性分辨率的复振幅,且无需复杂干涉配置;
相位恢复技术作为非干涉方法,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强度图像反推相位,简化了光学系统结构,但迭代算法易陷入局部最小值,对计算效率构成挑战。
4.生物医学应用中的定量突破
定量相位成像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关键进展,在于通过校准标本成分的特定折射增量,实现无标记细胞干质量的精确计算。一系列针对性改进显著提升了其生物应用性能:例如,干涉测量法可为结构复杂的哺乳动物细胞提供可靠且可重复的定量数据,无需依赖染色标记即可表征细胞的生理状态与动态变化,为疾病病理机制研究提供了全新量化维度。
然而,技术应用仍面临现实制约:参考路径的设置增加了光学系统的复杂性,系统对振动的敏感性及光源不稳定性的影响,限制了其在临床实时监测等场景的普及。
5.技术革新:从复杂性优化到稳定性提升
为突破上述限制,研究者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系统简化与稳定性增强。共路干涉系统是典型代表,其核心思路源于相差显微镜:利用入射光本身作为与散射场同相锁定的参考场,大幅降低了光程差波动的影响。例如,基于衍射光栅与4f系统构建的衍射相位干涉仪,可实现高度稳定的时间分辨测量,为活体样品的长期动态观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同时,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数据处理方法的革新。在离轴全息术中,通过对干涉图的傅里叶变换与k空间滤波可实现物体波前重建;当样品带宽较大时,采用轻微离轴配置结合多帧相移,可在有限相机带宽下完成测量,而基于带限波解析信号的算法进一步提升了重建精度。正如Leith与Upatnieks在离轴全息术开创性研究中所指出的,该技术通过引入空间调制,实现了从“可视化工具”到“信息传输载体”的转变,其原理与无线电通信的调制机制具有内在一致性。
历经七十五年发展,基于全息术的定量相位成像已不仅是光学成像技术,更成为连接多学科的研究纽带。通过角度分辨光散射测量,可获取光场的空间频率分布,即使对于弱吸收样品,其内部结构信息也能通过散射特性得以解析——这一能力已在大气科学、软凝聚态物理学及生物材料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未来发展将聚焦三个方向:一是进一步简化光学系统,降低对实验环境的依赖,推动技术普及;二是优化相位恢复算法,提升计算效率,实现实时解析;三是拓展跨学科应用场景,从材料缺陷检测到生物动态过程追踪,让相位信息的量化分析为更多研究领域提供新的洞察维度。
从Gabor的初始构想到如今的多领域应用,全息术驱动的定量相位成像正以“无标记、定量化、动态化”的特性,持续拓展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边界,其演进历程既见证了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的相互促进,也预示着更广阔的跨学科应用前景。
-
超精密光学镜片制造工艺解析:从基材处理到原子级加工的技术体系
超精密光学镜片作为现代高端装备的核心光学元件,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微观探测、半导体制造等关键领域,其光学性能直接决定了相关设备的功能精度与技术极限。这类镜片的制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加工,而是融合材料科学、精密控制与检测技术的系统性工程。在满足光学基材各项性能指标的基础上,需通过多阶段、多技术协同的加工流程,实现对材料表面的原子级精度调控。本文将系统梳理超精密光学镜片的制造技术体系,剖析传统与新兴加工技术的原理、特性及应用场景,并阐述各技术在加工闭环中的协同作用。
2025-08-27
-
激光晶体:激光技术发展的核心支撑介质
在现代科技体系中,激光技术已成为推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科学研究及国防安全等领域革新的关键力量。激光晶体作为激光发生器的核心功能介质,其物理化学特性直接决定激光输出的波长、功率、效率及光束质量,是保障激光技术性能与应用拓展的基础。当前,激光晶体主要分为离子掺杂型、非线性光学型及特殊功能型三大类别,各类晶体基于独特的结构与性能,在不同应用场景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5-08-27
-
光子学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发展展望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作为全球首要致死病因,每年导致约2000万人死亡,其疾病谱涵盖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多种病症,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构成严峻挑战。长期以来,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血管造影术等传统光子学技术虽为CVD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受限于侵入性较强、功能信息获取有限、实时监测能力不足等固有短板,难以满足临床对精准化、无创化诊疗的需求。近年来,以光声成像、光学可穿戴传感、光动力疗法为代表的新兴光子学技术快速发展,通过融合光学原理与医学诊疗需求,在提升CVD诊断精度、优化治疗方案、拓展监测场景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正逐步推动心血管医学向更高效、更精准、更可及的方向变革。
2025-08-27
-
光纤激光器的核心原理与主流腔型技术分析
在现代激光技术体系中,光纤激光器凭借高功率输出、优异光束质量及稳定运行特性,已在工业制造、光纤通信、医疗诊断等关键领域实现广泛应用。其技术优势的形成,源于以稀土掺杂光纤为核心的增益介质设计及多元化谐振腔结构的创新。本文基于光纤激光器的工作机制,系统阐述其核心原理,并对四类主流谐振腔的技术特征与应用场景展开深入分析。
202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