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光子学波导技术中的突破集成瓶颈的核心要素
在光学通信与微电子光学互连领域,硅光子学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依托高度成熟的硅半导体技术,有望构建低成本、高集成度的电子-光子融合平台,实现超紧凑光子器件与电子电路的高效协同。而这一平台的核心支撑,是能够满足特殊集成要求的波导系统。
1.电子-光子集成对波导的核心要求
理想的硅光子学波导系统需兼顾光子功能与电子电路的兼容性,具体需满足五大核心要求:需构建于硅基板之上或与硅电子器件共同构建;其制造工艺不得损伤电子器件;自身不会因电子器件制造工艺而受损;材料不得对硅电子器件造成污染;光子器件的几何布局不得干扰电子电路布局。
这些要求对传统波导系统构成了严峻挑战。
2.传统波导技术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三类传统波导系统因各自缺陷难以满足硅光子学的集成需求:
基于二氧化硅的波导系统面临“高温与尺寸”双重挑战。其制造需1000℃以上高温,会严重损毁电子器件;同时,几毫米甚至几厘米的弯曲半径,难以适配仅几平方厘米的电子芯片,集成度难以提升。
基于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的波导虽尺寸更小,但材料与工艺的兼容性存在显著问题。在硅基板上外延生长高质量III-V材料以构建实用光子器件难度极大,且其蚀刻等制造工艺与硅工艺完全不同,还需避免对硅电子的污染,致使其与硅电子器件的集成面临巨大挑战。
聚合物波导虽对电子器件损伤较小,但受限于材料特性——有机材料无法承受电子器件制造过程中的高温,仅能用于电子电路完成后的顶层或独立区域,应用场景被极大限制。
3.硅基波导:破解集成难题的理想方案
相比之下,硅基波导凭借独特优势,成为突破集成瓶颈的关键技术。
基于绝缘体上硅(SOI)基板的硅基波导,以最顶层SOI层作为波导核心,无需额外制备核心材料层;包层采用二氧化硅基材料,通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等低温工艺形成,规避了高温对电子器件的损伤。
其光子线波导芯层尺寸仅几百纳米,弯曲半径达微米级,与电子电路尺寸高度匹配,有效解决了传统波导的“大尺寸”瓶颈。更重要的是,其制造工艺与硅电子工艺高度兼容,无需担心材料污染或布局干扰,全面满足电子-光子集成的核心要求。
此外,硅基波导支持高度集成的超紧凑光子电路,不仅能降低功耗、缩减封装成本,还可借助硅的半导体特性,为实现更先进的光子功能奠定基础。
硅基波导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技术在电子-光子集成中的壁垒,为硅光子学的实用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这一技术有望推动光学通信与微电子领域实现更高效、更紧凑的融合创新。
-
突破催化依赖!中山大学团队PNAS新成果:激光常温常压下实现全水分解,同步制备氢气与过氧化氢
在全球“双碳”目标推进及绿色生产需求升级的背景下,清洁氢能开发与过氧化氢环保制备已成为能源化工领域的核心议题。传统制备技术普遍面临催化剂依赖、高能耗及污染排放等瓶颈,严重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近日,中山大学闫波教授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的研究成果,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革命性方案:无需任何催化剂,仅通过脉冲激光即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直接实现全水分解,同步生成氢气与过氧化氢,且光氢能量转换效率达2.1%,为绿色能源与化工产业开辟了全新技术路径。
2025-10-13
-
哥伦比亚大学研发芯片级高功率频率梳,助力数据中心光源升级
纽约,2025年10月8日—哥伦比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技术,无需依赖体积庞大且成本高昂的激光器与放大器,即可构建高功率频率梳。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实现了频率梳功率向芯片的集成,进而为紧凑式、高功率、多波长光源的开发提供了可能。研究人员认为,所研发的技术方法与系统可应用于先进数据中心——此类数据中心虽已采用光纤链路传输数据,但当前仍普遍依赖单波长激光器。
2025-10-11
-
飞秒光脉冲的3D可视化:用代码“看见”看不见的光
飞秒光脉冲是一种特殊的激光信号,它的体积极小(仅几微米×几微米×几十微米),却蕴含万亿瓦量级的峰值功率——由于尺度远超出肉眼可见范围,我们无法直接用眼睛观察它。但借助不到100行的MATLAB代码,就能将这种抽象的电磁波转化为可旋转、可“飞行”的3D“光子云”(俗称“光蒲公英”)。更重要的是,这一可视化结果严格遵循麦克斯韦方程,兼具科学性与直观性。
2025-10-11
-
光模块产业“卡脖子”问题剖析,从核心芯片到全产业链的突围路径
AI集群的数据流转需求突破每秒TB级,全球数据中心带宽需求呈现每两年翻倍的增长态势,光模块作为承载光信号传输的核心器件,已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据行业统计数据,中国企业在全球光模块市场的份额已超过60%,在下游封装与系统集成领域形成显著竞争优势。然而,深入剖析产业结构可见,我国光模块产业呈现“倒金字塔”式发展格局——真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卡脖子”风险的环节,并非下游组装领域,而是光模块的核心组件“激光器芯片”,以及支撑芯片制造的上游材料与设备体系。
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