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高Q手性超表面:实现角度调控的宽带光学响应
在现代光子学研究中,手性超表面因其独特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特性,在生物传感、量子光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近期,发表于《AdvancedOpticalMaterials》的一项研究提出了一种硅基手性超表面设计,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与对称性调控,实现了兼具高Q因子、强手性响应及宽带可调谐特性的突破性进展。
1.设计核心:对称性破缺构建手性基础
该超表面的核心创新在于其独特的双层非对称结构。研究团队以蓝宝石为衬底,构建了由硅柱阵列与硅基板组成的复合体系——硅柱厚度为H1,底层基板厚度为H2,通过部分刻蚀工艺破坏面外对称性,为手性响应奠定基础。
在平面结构设计中,硅柱初始排列呈现周期性差异:x方向周期为P,y方向周期为2P。通过引入相邻硅柱的位置扰动(Δx和Δy),研究人员打破了面内对称性,形成周期倍增的超晶格结构。这种双重对称性破缺(面外+面内)的设计,成功激发了具有强手性特征的本征模式。
2.模式调控:扰动诱导的手性带特性
研究团队针对三种导模能带(TMₐ、TEᵦ和TMc)展开分析,发现这些模式均位于光锥线以下,属于导模范畴。当引入位置扰动后,周期倍增效应使第一布里渊区沿kₓ方向减半,诱导出明显的手性带。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手性模式具有高品质因子(Q)的陡峭色散特性,其谐振波长对入射角表现出高度敏感性。这一特性成为光谱调谐的关键:通过改变入射光角度,可在保持高Q因子的同时实现宽范围波长调节,为动态光学调控提供了全新思路。
3.实验验证:从结构制备到性能表征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显示,制备的超表面样品精确复现了设计的双层结构与周期性扰动特征。垂直入射实验中,透射琼斯矩阵光谱与模拟结果高度吻合,验证了理论设计的可靠性。
性能测试显示,该超表面在垂直入射下线性圆二色性(CD)值达0.61;通过沿y轴调整入射角,实现了80nm的连续波长调谐范围,且手性响应在斜入射下仍保持稳定。在非线性光学测试中,三倍频(THG)效应表现突出:非线性CD值高达0.95,远优于线性响应,且THG功率与泵浦功率呈现严格的立方依赖关系,证实了三阶非线性光学特性。
4.应用前景:推动手性光子学实用化
这项研究的突破之处在于,首次在单一结构中同时实现了高Q因子、强手性响应与宽带角度调谐能力。其80nm的调谐范围、稳定的高CD值及显著的非线性效应,为手性光学器件的集成化与实用化铺平了道路。
未来,该技术有望在对映体选择性传感、chiral激光调制、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为新一代光电器件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验基础。
-
超精密光学镜片制造工艺解析:从基材处理到原子级加工的技术体系
超精密光学镜片作为现代高端装备的核心光学元件,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微观探测、半导体制造等关键领域,其光学性能直接决定了相关设备的功能精度与技术极限。这类镜片的制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加工,而是融合材料科学、精密控制与检测技术的系统性工程。在满足光学基材各项性能指标的基础上,需通过多阶段、多技术协同的加工流程,实现对材料表面的原子级精度调控。本文将系统梳理超精密光学镜片的制造技术体系,剖析传统与新兴加工技术的原理、特性及应用场景,并阐述各技术在加工闭环中的协同作用。
2025-08-27
-
激光晶体:激光技术发展的核心支撑介质
在现代科技体系中,激光技术已成为推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科学研究及国防安全等领域革新的关键力量。激光晶体作为激光发生器的核心功能介质,其物理化学特性直接决定激光输出的波长、功率、效率及光束质量,是保障激光技术性能与应用拓展的基础。当前,激光晶体主要分为离子掺杂型、非线性光学型及特殊功能型三大类别,各类晶体基于独特的结构与性能,在不同应用场景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5-08-27
-
光子学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发展展望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作为全球首要致死病因,每年导致约2000万人死亡,其疾病谱涵盖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多种病症,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构成严峻挑战。长期以来,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血管造影术等传统光子学技术虽为CVD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受限于侵入性较强、功能信息获取有限、实时监测能力不足等固有短板,难以满足临床对精准化、无创化诊疗的需求。近年来,以光声成像、光学可穿戴传感、光动力疗法为代表的新兴光子学技术快速发展,通过融合光学原理与医学诊疗需求,在提升CVD诊断精度、优化治疗方案、拓展监测场景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正逐步推动心血管医学向更高效、更精准、更可及的方向变革。
2025-08-27
-
光纤激光器的核心原理与主流腔型技术分析
在现代激光技术体系中,光纤激光器凭借高功率输出、优异光束质量及稳定运行特性,已在工业制造、光纤通信、医疗诊断等关键领域实现广泛应用。其技术优势的形成,源于以稀土掺杂光纤为核心的增益介质设计及多元化谐振腔结构的创新。本文基于光纤激光器的工作机制,系统阐述其核心原理,并对四类主流谐振腔的技术特征与应用场景展开深入分析。
202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