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高Q手性超表面:实现角度调控的宽带光学响应

    在现代光子学研究中,手性超表面因其独特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特性,在生物传感、量子光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近期,发表于《AdvancedOpticalMaterials》的一项研究提出了一种硅基手性超表面设计,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与对称性调控,实现了兼具高Q因子、强手性响应及宽带可调谐特性的突破性进展。

 

突破性高Q手性超表面:实现角度调控的宽带光学响应


    1.设计核心:对称性破缺构建手性基础
    该超表面的核心创新在于其独特的双层非对称结构。研究团队以蓝宝石为衬底,构建了由硅柱阵列与硅基板组成的复合体系——硅柱厚度为H1,底层基板厚度为H2,通过部分刻蚀工艺破坏面外对称性,为手性响应奠定基础。
    在平面结构设计中,硅柱初始排列呈现周期性差异:x方向周期为P,y方向周期为2P。通过引入相邻硅柱的位置扰动(Δx和Δy),研究人员打破了面内对称性,形成周期倍增的超晶格结构。这种双重对称性破缺(面外+面内)的设计,成功激发了具有强手性特征的本征模式。


    2.模式调控:扰动诱导的手性带特性
    研究团队针对三种导模能带(TMₐ、TEᵦ和TMc)展开分析,发现这些模式均位于光锥线以下,属于导模范畴。当引入位置扰动后,周期倍增效应使第一布里渊区沿kₓ方向减半,诱导出明显的手性带。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手性模式具有高品质因子(Q)的陡峭色散特性,其谐振波长对入射角表现出高度敏感性。这一特性成为光谱调谐的关键:通过改变入射光角度,可在保持高Q因子的同时实现宽范围波长调节,为动态光学调控提供了全新思路。


    3.实验验证:从结构制备到性能表征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显示,制备的超表面样品精确复现了设计的双层结构与周期性扰动特征。垂直入射实验中,透射琼斯矩阵光谱与模拟结果高度吻合,验证了理论设计的可靠性。
    性能测试显示,该超表面在垂直入射下线性圆二色性(CD)值达0.61;通过沿y轴调整入射角,实现了80nm的连续波长调谐范围,且手性响应在斜入射下仍保持稳定。在非线性光学测试中,三倍频(THG)效应表现突出:非线性CD值高达0.95,远优于线性响应,且THG功率与泵浦功率呈现严格的立方依赖关系,证实了三阶非线性光学特性。


    4.应用前景:推动手性光子学实用化
    这项研究的突破之处在于,首次在单一结构中同时实现了高Q因子、强手性响应与宽带角度调谐能力。其80nm的调谐范围、稳定的高CD值及显著的非线性效应,为手性光学器件的集成化与实用化铺平了道路。
    未来,该技术有望在对映体选择性传感、chiral激光调制、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为新一代光电器件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验基础。

创建时间:2025-07-08 11:24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