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激光器热沉材料的散热难题突破与技术进展

    在半导体激光器的性能体系中,散热能力作为核心支撑要素,直接决定器件的使用寿命与运行效能。相关数据表明,电子器件工作温度每升高10摄氏度,其使用寿命将下降50%。这一规律凸显了热沉材料在支撑半导体激光器向高功率、高集成度方向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半导体激光器热沉材料的散热难题突破与技术进展


    一.传统热沉材料的局限性及新型材料的兴起
    长期以来,钨铜(W/Cu)、钼铜(Mo/Cu)及碳化硅/铝(SiC/Al)等传统热沉材料,因热导率普遍低于200W/(m·K),已无法满足氮化镓(GaN)、碳化硅(SiC)等高功率器件的散热需求。随着无人机、机器人、人工智能计算等设备对功率与集成度的要求持续提升,传统材料的应用瓶颈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以金刚石、石墨烯为代表的碳材料显现出革命性应用潜力。其中,金刚石的热导率高达2200W/(m·K),热膨胀系数仅为1.2×10⁻⁶/K,石墨烯亦具备超高热导率,二者成为第四代热沉材料研发的核心方向。然而,单一碳材料存在明显短板:石墨抗压强度较低且易产生粉尘脱落,金刚石膜则受限于尺寸与成本因素。
    为破解上述问题,金属基复合技术(如金刚石-铜、石墨-铝复合材料)通过集成碳材料的高热导率与金属的可调低热膨胀系数,有望研发出满足高功率半导体器件迫切需求的第四代碳/金属热沉复合材料。


    二.散热机制与冷却方式:原理及实践应用
    半导体激光器的散热过程构成精密的“热传导链条”:热量主要产生于芯片的有源区,经焊料层、绝缘层、界面层传导至过渡热沉与常规热沉,常规热沉与冷却介质接触形成对流换热,进而将热量散发。
    半导体激光器的散热封装方式主要包括自然对流热沉冷却、微通道冷却、热电制冷、喷雾冷却、热管散热等。对于单管半导体激光器,自然对流热沉冷却方式因易于加工与组装,成为最经济、常用的冷却方式。该方式通常采用高热导率材料制作热沉,通过扩大自然对流散热面积增加散热量,从而降低激光芯片的工作温度。


    三.过渡热沉:热应力难题的解决方案
    理想的过渡热沉材料需兼具高热导率,且其热膨胀系数需与激光器芯片的热膨胀系数相匹配。铜虽因高热导率与导电性在半导体激光器封装中常被用作热沉,但其热膨胀系数与芯片的热膨胀系数差异显著,易产生热应力,影响激光器的输出性能。
    在芯片与常规热沉之间加入高热导率且膨胀系数接近芯片热膨胀系数的过渡热沉,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常用的过渡热沉材料包括氮化铝陶瓷、氧化铍陶瓷、碳化硅陶瓷、钨铜合金、碳化硅晶片、金刚石薄膜片、单层石墨烯等。


    其中,天然金刚石的热导率高达2000W/(m·K),约为铜的5倍,且热膨胀系数较小,是兼具电绝缘性与高导热性的理想热沉材料。但因天然金刚石成本过高,无法直接应用于半导体激光器封装,目前实际应用中主要采用金刚石薄膜(CVD金刚石膜)或金刚石-金属复合形式,以平衡性能与成本。


    随着高功率半导体器件在各领域的深度应用,热沉材料正朝着“高热导、低膨胀、低成本、可规模化”的方向突破。碳/金属复合技术的成熟,或将推动第四代热沉材料成为行业主流,为半导体激光器的性能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创建时间:2025-07-09 10:06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