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研发新型光纤传感器,实现高精度原位表面浊度监测
在水产养殖水质管控、环境污染物检测、电池老化评估及食品加工等领域,液体中悬浮固体颗粒的含量(即浊度)是反映流体质量与过程控制的关键指标。传统浊度检测技术如声学法、光学遥感法、荧光法等虽在工业中应用广泛,但受限于检测环境,难以在偏远区域或复杂场景中稳定运行,且易受温度、气压等外界因素干扰。近日,暨南大学郭团教授团队提出的基于倾斜光纤布拉格光栅(TFBG)的原位表面浊度传感器,为解决该难题提供了创新性方案,相关成果发表于《OpticsLetters》期刊。
一.突破传统:从“整体测量”到“表面精准监测”
传统浊度测量技术多针对液体整体的浑浊程度,而在诸多实际场景中,如电池电解液与电极界面的颗粒变化、食品加工管道内壁的杂质附着等,更需要精准捕捉**表面局部浊度**。郭团团队研发的TFBG传感器恰好填补了该空白。
该传感器的核心在于倾斜光纤布拉格光栅独特的光学特性。其透射光谱呈现出精细的窄带包层共振梳状结构,当光纤表面附着微粒时,包层模与微粒会产生局域光散射,导致共振峰振幅发生衰减。研究表明,这种散射效应与颗粒大小存在密切关联:当颗粒直径远小于入射光波长时,以瑞利散射为主;当颗粒尺寸与波长相当(约1.5μm)时,米氏散射占主导地位,此时传感器灵敏度达到峰值水平。
二.创新方法:光谱面积法提升检测精度
为实现对浊度变化的量化,团队提出了“光谱面积询问法”——通过计算传感器包层模光谱变化的总和,实现对浊度的精确量化。实验数据显示,该方法能够建立TFBG光谱特性、浊度与颗粒尺寸之间的明确对应关系,且测量结果具有优异的重复性,非线性回归拟合度高达99.9%。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传感器利用芯模对周围介质散射和吸收不敏感、仅对温度敏感的特性,巧妙实现了**与温度无关的浊度测量**,有效规避了环境温度波动对检测结果的干扰影响,这一特性使其在工业现场监测中具备显著的应用优势。
三.实验验证:精准控制确保检测可靠性
研究团队搭建了包含微流控管、宽带光源、光谱分析仪的实验系统平台,通过优化微流控管内径(0.5mm)和蠕动泵转速(35.4rpm),确保浊度溶液实现均匀混合,避免气泡和颗粒沉淀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在对15nm至20μm不同粒径的二氧化硅悬浮液测试中,传感器呈现出清晰的响应规律:光谱包络面积随浊度升高而减小,且在颗粒尺寸接近1.5μm入射光波长时,灵敏度达到最大值。
四.应用前景广阔,助力多领域技术升级
这种紧凑型光纤传感器兼具低侵入性、抗电磁干扰、耐化学腐蚀等优势,可集成于微流控系统中实现原位、连续监测。在水产养殖领域,可实时监测养殖水体表面藻类或残饵颗粒的变化;在新能源领域,能够追踪电池电解液界面的颗粒动态,预判电池的老化状态;在食品工业领域,可精准管控生产流体内壁的杂质附着,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
该技术突破了传统浊度检测技术的局限,为复杂环境下的表面浊度监测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范式,有望推动环境监测、工业过程控制等领域的技术升级与发展。
-
突破催化依赖!中山大学团队PNAS新成果:激光常温常压下实现全水分解,同步制备氢气与过氧化氢
在全球“双碳”目标推进及绿色生产需求升级的背景下,清洁氢能开发与过氧化氢环保制备已成为能源化工领域的核心议题。传统制备技术普遍面临催化剂依赖、高能耗及污染排放等瓶颈,严重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近日,中山大学闫波教授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的研究成果,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革命性方案:无需任何催化剂,仅通过脉冲激光即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直接实现全水分解,同步生成氢气与过氧化氢,且光氢能量转换效率达2.1%,为绿色能源与化工产业开辟了全新技术路径。
2025-10-13
-
哥伦比亚大学研发芯片级高功率频率梳,助力数据中心光源升级
纽约,2025年10月8日—哥伦比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技术,无需依赖体积庞大且成本高昂的激光器与放大器,即可构建高功率频率梳。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实现了频率梳功率向芯片的集成,进而为紧凑式、高功率、多波长光源的开发提供了可能。研究人员认为,所研发的技术方法与系统可应用于先进数据中心——此类数据中心虽已采用光纤链路传输数据,但当前仍普遍依赖单波长激光器。
2025-10-11
-
飞秒光脉冲的3D可视化:用代码“看见”看不见的光
飞秒光脉冲是一种特殊的激光信号,它的体积极小(仅几微米×几微米×几十微米),却蕴含万亿瓦量级的峰值功率——由于尺度远超出肉眼可见范围,我们无法直接用眼睛观察它。但借助不到100行的MATLAB代码,就能将这种抽象的电磁波转化为可旋转、可“飞行”的3D“光子云”(俗称“光蒲公英”)。更重要的是,这一可视化结果严格遵循麦克斯韦方程,兼具科学性与直观性。
2025-10-11
-
光模块产业“卡脖子”问题剖析,从核心芯片到全产业链的突围路径
AI集群的数据流转需求突破每秒TB级,全球数据中心带宽需求呈现每两年翻倍的增长态势,光模块作为承载光信号传输的核心器件,已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据行业统计数据,中国企业在全球光模块市场的份额已超过60%,在下游封装与系统集成领域形成显著竞争优势。然而,深入剖析产业结构可见,我国光模块产业呈现“倒金字塔”式发展格局——真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卡脖子”风险的环节,并非下游组装领域,而是光模块的核心组件“激光器芯片”,以及支撑芯片制造的上游材料与设备体系。
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