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干光与非相干光:定义、区别及相干光通信技术的优势
光通信领域,随着人们对光路带宽的要求越来越高。增加光路带宽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提高光纤的单信道传输速率和增加单光纤中传输的波长数,即波分复用技术(WDM)。而相干光通信技术作为先进的复杂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将详细介绍相干光的概念、相干光与非相干光的区别,以及相干光通信技术的优势。
一、相干光的定义
(一)相干光的特性
相干光是指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且相位差恒定的光。当两束相干光在空间中相遇时,会发生干涉现象。干涉是波的叠加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其特点是振动在空间上稳定分布。
(二)光的相干性
光的相干性指的是两个光波在传播过程中保持着相同的相位差,具有相同的频率,或者有完全一致的波形。这样的两束光可以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稳定的干涉,即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在现实中,完美的相干光是不存在的,通常用相干性来描述光的相干性能,包含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
二、相干光与非相干光的区别
(一)相位稳定性
相干光的相位差是恒定的,而非相干光的相位是无规则变化的。这是相干光与非相干光最本质的区别。
(二)信号处理方式
在信号处理过程中,相干光通信需要已知信号的频率与相位信息,因此相干解调也叫做同步解调。而非相干光通信在信号处理过程中,接收端不需要原信号的频率与相位信息,仅由接收信号的包络作为信息进行处理,称为非相干解调。
(三)应用场景
相干光通信具有传输距离更远、传输容量更大和接收灵敏度更高的技术优势,因此在长距离、大容量的光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而非相干光通信则适用于短距离、小容量的通信系统。
三、相干光通信技术的优势
(一)高灵敏度与长中继距离
相干光通信的接收机灵敏度高,能够检测到非常微弱的信号,从而延长了中继距离。这意味着在长距离传输中,相干光通信可以减少中继站的数量,降低通信成本。
(二)大通信容量
相干光通信可以选择不同的频率和相位进行调制,因此具有多种调制方式,能够传输更多的信息,从而实现大容量通信。
(三)多种调制方式
相干光通信可以采用多种调制方式,如QPSK(正交相移键控)和QAM(正交幅度调制)等复杂调制格式,进一步提高了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
四、相干光通信技术的应用
(一)骨干网长距传输
相干光通信技术在骨干网长距传输中具有显著优势。由于其高灵敏度和大容量的特点,相干光通信能够在单条光纤线路上传输太比特级信息,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需求。
(二)数据中心互连
随着数据中心的规模不断扩大,相干光通信技术在数据中心互连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实现高速、大容量的数据传输,提高数据中心的运行效率。
相干光通信技术作为光通信领域的一项先进技术,具有传输距离更远、传输容量更大和接收灵敏度更高的优点。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和DSP厂商在算法上的努力,相干光通信技术的难点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为光通信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相干光通信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推动光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
-
突破催化依赖!中山大学团队PNAS新成果:激光常温常压下实现全水分解,同步制备氢气与过氧化氢
在全球“双碳”目标推进及绿色生产需求升级的背景下,清洁氢能开发与过氧化氢环保制备已成为能源化工领域的核心议题。传统制备技术普遍面临催化剂依赖、高能耗及污染排放等瓶颈,严重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近日,中山大学闫波教授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的研究成果,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革命性方案:无需任何催化剂,仅通过脉冲激光即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直接实现全水分解,同步生成氢气与过氧化氢,且光氢能量转换效率达2.1%,为绿色能源与化工产业开辟了全新技术路径。
2025-10-13
-
哥伦比亚大学研发芯片级高功率频率梳,助力数据中心光源升级
纽约,2025年10月8日—哥伦比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技术,无需依赖体积庞大且成本高昂的激光器与放大器,即可构建高功率频率梳。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实现了频率梳功率向芯片的集成,进而为紧凑式、高功率、多波长光源的开发提供了可能。研究人员认为,所研发的技术方法与系统可应用于先进数据中心——此类数据中心虽已采用光纤链路传输数据,但当前仍普遍依赖单波长激光器。
2025-10-11
-
飞秒光脉冲的3D可视化:用代码“看见”看不见的光
飞秒光脉冲是一种特殊的激光信号,它的体积极小(仅几微米×几微米×几十微米),却蕴含万亿瓦量级的峰值功率——由于尺度远超出肉眼可见范围,我们无法直接用眼睛观察它。但借助不到100行的MATLAB代码,就能将这种抽象的电磁波转化为可旋转、可“飞行”的3D“光子云”(俗称“光蒲公英”)。更重要的是,这一可视化结果严格遵循麦克斯韦方程,兼具科学性与直观性。
2025-10-11
-
光模块产业“卡脖子”问题剖析,从核心芯片到全产业链的突围路径
AI集群的数据流转需求突破每秒TB级,全球数据中心带宽需求呈现每两年翻倍的增长态势,光模块作为承载光信号传输的核心器件,已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据行业统计数据,中国企业在全球光模块市场的份额已超过60%,在下游封装与系统集成领域形成显著竞争优势。然而,深入剖析产业结构可见,我国光模块产业呈现“倒金字塔”式发展格局——真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卡脖子”风险的环节,并非下游组装领域,而是光模块的核心组件“激光器芯片”,以及支撑芯片制造的上游材料与设备体系。
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