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催化依赖!中山大学团队PNAS新成果:激光常温常压下实现全水分解,同步制备氢气与过氧化氢
在全球“双碳”目标推进及绿色生产需求升级的背景下,清洁氢能开发与过氧化氢环保制备已成为能源化工领域的核心议题。传统制备技术普遍面临催化剂依赖、高能耗及污染排放等瓶颈,严重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近日,中山大学闫波教授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的研究成果,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革命性方案:无需任何催化剂,仅通过脉冲激光即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直接实现全水分解,同步生成氢气与过氧化氢,且光氢能量转换效率达2.1%,为绿色能源与化工产业开辟了全新技术路径。
传统制备技术的核心瓶颈:催化剂依赖与污染排放的双重制约
要充分认知该技术的突破性价值,需首先明确传统制备方法的固有局限。
在氢能制备领域,当前主流的“绿氢”生产技术以电催化与光催化为主,但二者均高度依赖复杂且昂贵的催化剂(如铂、钌等贵金属材料)。这不仅大幅提升生产成本,催化剂的损耗与回收过程还可能引发二次污染;而化石燃料制氢虽成本较低,却伴随大量碳排放,与清洁氢能的发展理念相悖。
在过氧化氢制备领域,占据全球90%以上产能的“蒽醌法”属于典型高能耗污染工艺:反应需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循环进行,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液处理难度大,且每吨过氧化氢产品能耗折合电能约数十千瓦时,与“绿色氧化剂”的定位存在显著矛盾。
“开发一种无需催化剂、无污染物排放、可在温和条件下同步解决氢能与过氧化氢制备难题的技术,是行业亟待突破的方向。”闫波教授团队的研究设计,正是针对这一核心需求展开。
激光全水分解的技术核心:微气泡构建的“高温反应场”与“超快速冷却环境”
该技术的操作原理看似简洁:将脉冲激光聚焦于纯水体系表层下方,但激光的核心作用机制,集中体现在其诱导生成的微气泡中。
实验系统由密闭圆柱形石英反应器(内置250mL纯水)与调Q掺钕钇铝石榴石脉冲激光器构成,激光波长设定为532nm,脉冲宽度10ns,重复频率10Hz,通过光学透镜聚焦于水下区域。当激光作用于纯水时,焦点处水分子被瞬时激发电离,分解为氢原子、氧原子、羟基等高能活性粒子,进而在聚焦区域形成纳米至微米尺度的微气泡。
此类微气泡是实现高效水分解的核心技术载体,具备两大核心特性:
1.瞬时高温特性:10⁴K的高效反应微环境
微气泡内部可形成高达10⁴K(约9727℃)的瞬时高温,该温度远超水分解反应所需的化学能垒。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即便无催化剂参与,水分子在该温度条件下仍可快速分解,无需依赖外部化学助剂。
2.超快速冷却特性:10¹⁰K/s的反应调控机制
更为关键的是,微气泡冷却速率可达10¹⁰K/s(即每秒降温100亿度),可实现从高温到室温的瞬时过渡。这种“超快速淬火”效应能有效锁定反应进程:一方面抑制氢气与氧气重新结合生成水的逆反应,另一方面避免不稳定的过氧化氢在常温环境下分解(传统制备工艺中,过氧化氢损耗的主要原因即冷却不及时)。
研究团队指出,激光实际作用于水体的时间极短——1小时内累计作用时间仅0.36ms(计算方式:10ns脉冲宽度×10Hz重复频率×3600s),但该瞬时能量已足以完成水分子分解与产物稳定留存的全过程。
关键实验数据:有限反应空间内的高效产物生成
实验结果显示,在仅1mm²的聚焦反应区域内(相当于针尖尺寸),该技术展现出显著的产物生成效率:
产物产率:实现2.2mmol/h的氢气产率与65μmol/h的过氧化氢产率,且产物纯度符合工业应用标准;
能量转换效率:采用光催化制氢标准计算方法,测得光氢能量转换效率最高达2.1%。相较于传统光催化技术(通常效率区间为1%3%,且需依赖贵金属催化剂),本技术的优势已较为突出;
稳定性:在激光能量600mJ/脉冲的条件下,连续运行150分钟,氢气与过氧化氢产率始终保持稳定,未出现明显下降,为后续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稳定性支撑。
为进一步验证技术优势,研究团队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将激光水分解技术与传统催化方法(电催化、光催化)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激光法的氢气产率显著高于需催化剂的光催化方案,而过氧化氢产率与电催化方案相当,且全程无任何污染物生成,充分体现其环保优势。
技术机理揭秘:从电子激发到产物释放的完整反应链条
为明确激光诱导水分解的物理化学机制,研究团队采用实时含时密度泛函理论,对液态水光诱导动力学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揭示了完整反应链条:
第一步:激光激发电离
强激光(场强2.4V/Å)作用于水分子,使价电子跃迁至导带,引发水分子电离,生成氢原子、氧原子、羟基等高能活性粒子;
第二步:微气泡成核与活性粒子富集
高浓度活性粒子快速达到过饱和状态,通过纳米晶体成核生长机理,在聚焦区域形成微气泡,气泡内部成为活性粒子的富集区域;
第三步:高温反应与超快速冷却
微气泡内部10⁴K的高温环境促进活性粒子反应,生成氢气与过氧化氢;随后气泡以10¹⁰K/s的速率快速冷却,抑制逆反应发生,确保产物稳定留存;
第四步:产物释放
微气泡随反应进程向上漂浮并破裂,氢气以气体形式逸出体系,过氧化氢则溶解于水中,无需额外分离步骤即可实现产物收集。
规模化应用展望:从实验室技术到工业转化的路径
该技术的规模化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激光分束扩展:研究团队通过激光分束器将单束激光分为多束(实验中采用三束分束方案,总能量655mJ/脉冲,分束能量分别为193mJ/脉冲、196mJ/脉冲、261mJ/脉冲),实现氢气与过氧化氢的稳定同步输出,且产物产率随激光束数呈线性增长,为扩大反应规模提供了可行路径;
2.能源驱动多元化:当前实验采用电能驱动激光器,而此前研究已证实太阳能向激光的光光转换效率可达63%,未来可构建“太阳能激光水分解”的全绿色驱动体系,实现氢能与过氧化氢的协同可持续生产;
3.设备成本下降:随着激光技术迭代,激光器成本较十年前降幅超过80%,且性能持续提升(如脉冲能量、重复频率优化),为技术工业化落地奠定成本基础。
研究团队对技术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在未来510年,随着激光设备性能进一步提升与成本下降,该技术有望完成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化试点的过渡。
技术突破的行业意义:重构绿色能源化工的技术范式
此项发表于PNAS的研究成果,不仅解决了氢气与过氧化氢同步制备的技术难题,更在以下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1.技术框架革新:突破了“水分解制氢必须依赖催化剂”的传统技术框架,通过物理手段(激光)构建高效反应微环境,为温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调控提供了新范式;
2.能源领域价值:为“绿氢”制备提供无催化剂、低成本的技术路径,有望推动氢能从“小众清洁能源”向“主流能源载体”转型;
3.化工领域价值:为过氧化氢制备摆脱“蒽醌法”依赖提供可行方案,助力化工行业降低能耗与污染排放;
4.交叉学科启示:证实了物理手段在化学合成中的核心作用,为后续二氧化碳还原、氨合成等绿色反应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正如PNAS审稿人评价:“该研究不仅实现了氢气与过氧化氢的高效同步制备,更重新定义了温和条件下水分解的技术逻辑,是物理化学与能源科学交叉领域的标志性成果。”
-
光波导中的模式耦合如何让光信号“协作”并撑起我们的光通信?
你刷高清视频、打跨城视频电话时,那些飞速传输的光信号,其实在光纤里不是“独自赶路”——它们会像朋友一样互相“配合”,交换能量、精准传递信息。这背后的关键技术,就是“模式耦合”。它算不上复杂,却撑起了我们每天用的光通信网络。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模式耦合到底是怎么回事,又帮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2025-10-13
-
突破催化依赖!中山大学团队PNAS新成果:激光常温常压下实现全水分解,同步制备氢气与过氧化氢
在全球“双碳”目标推进及绿色生产需求升级的背景下,清洁氢能开发与过氧化氢环保制备已成为能源化工领域的核心议题。传统制备技术普遍面临催化剂依赖、高能耗及污染排放等瓶颈,严重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近日,中山大学闫波教授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的研究成果,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革命性方案:无需任何催化剂,仅通过脉冲激光即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直接实现全水分解,同步生成氢气与过氧化氢,且光氢能量转换效率达2.1%,为绿色能源与化工产业开辟了全新技术路径。
2025-10-13
-
哥伦比亚大学研发芯片级高功率频率梳,助力数据中心光源升级
纽约,2025年10月8日—哥伦比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技术,无需依赖体积庞大且成本高昂的激光器与放大器,即可构建高功率频率梳。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实现了频率梳功率向芯片的集成,进而为紧凑式、高功率、多波长光源的开发提供了可能。研究人员认为,所研发的技术方法与系统可应用于先进数据中心——此类数据中心虽已采用光纤链路传输数据,但当前仍普遍依赖单波长激光器。
2025-10-11
-
飞秒光脉冲的3D可视化:用代码“看见”看不见的光
飞秒光脉冲是一种特殊的激光信号,它的体积极小(仅几微米×几微米×几十微米),却蕴含万亿瓦量级的峰值功率——由于尺度远超出肉眼可见范围,我们无法直接用眼睛观察它。但借助不到100行的MATLAB代码,就能将这种抽象的电磁波转化为可旋转、可“飞行”的3D“光子云”(俗称“光蒲公英”)。更重要的是,这一可视化结果严格遵循麦克斯韦方程,兼具科学性与直观性。
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