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秒光脉冲的3D可视化:用代码“看见”看不见的光

    飞秒光脉冲是一种特殊的激光信号,它的体积极小(仅几微米×几微米×几十微米),却蕴含万亿瓦量级的峰值功率——由于尺度远超出肉眼可见范围,我们无法直接用眼睛观察它。但借助不到100行的MATLAB代码,就能将这种抽象的电磁波转化为可旋转、可“飞行”的3D“光子云”(俗称“光蒲公英”)。更重要的是,这一可视化结果严格遵循麦克斯韦方程,兼具科学性与直观性。

 

飞秒光脉冲的3D可视化:用代码“看见”看不见的光


    一、可视化的物理基础:从方程到光子分布
    要“构建”出符合物理规律的“光蒲公英”,核心是将描述飞秒脉冲的物理方程,转化为光子的空间分布规则。
    1.横向分布:模拟光的“径向形态”
    飞秒光脉冲的横向光强(可理解为“光子密集程度”)遵循基模高斯光束规律:中心区域光子密集(光强高),越往边缘越稀疏(光强低),类似蒲公英中心密集、边缘松散的绒毛。这一规律用物理公式可简化描述为“光强随径向距离增加而递减”,我们直接将其作为光子在水平平面(x、y方向)的出现概率——概率高的区域,生成的光子点更密集。
    2.纵向分布:定义光的“传播长度”
    飞秒脉冲在传播方向(z方向)上的形态,由傅里叶极限脉冲强度决定:脉冲的“长度”(即光子在传播方向上的分布范围)与脉冲持续时间相关(公式中用光速、脉冲时长等参数计算)。同样,我们将这一分布规律作为光子在z方向的出现概率,确定“光蒲公英”在传播方向上的伸展范围。
    3.生成光子点:用随机数“还原”分布
    由于光子在横向(x、y)和纵向(z)的分布相互独立(类似蒲公英的绒毛与茎各自生长),我们可通过简单的随机数公式,生成3×10⁴个三维坐标点:每个点的x、y坐标由横向概率决定,z坐标由纵向概率决定。这些点的密集程度,恰好对应飞秒脉冲的真实光强分布——相当于用“3D打印”的方式,把抽象的光强转化为具体的光子点云。


    二、3D“光蒲公英”的实现步骤
    有了物理基础的“光子点云”,只需三步就能让它“活起来”,具备可视化效果。
    1.采样:构建点云骨架
    首先生成3×10⁴个三维坐标点。这些点不是随机散乱的——每个点的位置都由前文的物理规律决定,密集区域对应飞秒脉冲的高能量核心,稀疏区域对应脉冲边缘的弱光部分,构成“光蒲公英”的基本骨架。
    2.上色:区分光强差异
    为了直观呈现光强分布,我们给每个光子点赋予颜色:将点的“密度”(对应真实光强)与色彩图谱(如常用的jet或turbo色系)关联,光强高的区域(点更密集)颜色更亮,光强低的区域颜色更暗。通过颜色差异,肉眼能清晰分辨脉冲的核心与边缘。
    3.动效:模拟光的传播与旋转
    为了还原飞秒脉冲的运动状态,我们添加两类动效:
    传播效果:每帧给所有点的z坐标增加固定小数值(步长2微米),让点云从100微米到+100微米逐步“移动”,模拟光沿传播方向的“飞行”过程,共生成101帧画面;
    旋转效果:固定30°的观察仰角,让点云的方位角从0°到360°逐帧递增,模拟“光蒲公英”绕自身长轴翻滚的姿态。
    最后,通过代码将这些帧画面合成为GIF(帧延迟0.06秒,循环播放),就能得到会“飞”、会“转”的3D“光蒲公英”。


    三、视觉优化:让“飞行方向”更直观
    真实物理中,飞秒脉冲沿z轴传播,但直接按此显示会导致视觉上不直观。为此,我们对坐标进行简单映射,让观察角度更符合日常习惯:
    真实传播方向(z轴)→屏幕水平方向(x轴),让“光蒲公英”看起来沿屏幕左右方向“飞行”;
    真实水平方向(x轴)→屏幕竖直方向(y轴);
    真实垂直方向(y轴)→屏幕深度方向(营造立体效果)。
    再固定30°的观察仰角,最终看到的“光蒲公英”,既与实验室的真实坐标系一致,又能让我们清晰观察到它的运动状态。
    四、进一步贴近真实:添加物理效应
    若想让可视化结果更贴近实验中的真实飞秒脉冲,还可加入以下物理效应的模拟:
    衍射展宽:光在传播中会逐渐“散开”,可通过代码让“光蒲公英”的“绒毛”随传播距离慢慢变松;
    色散啁啾:光脉冲在介质中会被“拉长”,可让点云在传播方向上的范围逐渐扩大;
    自聚焦:强激光会因介质影响向中心“收缩”,可让点云的径向范围慢慢缩小;
    载波包络振荡:光的高频微观振荡(如800纳米波长的振荡),可通过在点云中插入正弦网格来呈现,让肉眼能“看到”这一微观现象。
    通过代码可视化,飞秒光脉冲不再是课本中抽象的“线条”或“平面”,而是可观察、可感知的3D“光蒲公英”——它既严格遵循麦克斯韦方程的物理规律,又能通过直观的形态、颜色和动效,让我们“看见”原本不可见的光。


    这种可视化方法不仅比实验相机更高效、更经济,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光只能被测量,不能被观察”的局限,让抽象的光学原理变得具体可感。

创建时间:2025-10-11 14:51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