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束整形技术在金属激光增材制造中的应用与前景
在现代制造业中,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因其高精度、灵活性和自动化程度而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在汽车、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激光增材制造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关键部件,如火箭燃料喷嘴、卫星天线支架和人体植入物等。然而,传统高斯光束在激光增材制造中的应用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熔池温度梯度大、稳定性差,容易产生孔隙和粗大晶粒,从而降低零件的力学性能和产品疲劳寿命。光束整形技术应运而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光束整形技术的背景与重要性
(一)传统高斯光束的局限性
高斯光束是激光束在自由空间传播时的一种典型模式,其电场强度分布遵循高斯函数形式。在激光增材制造中,传统高斯光束的能量呈中心高、边缘低分布,导致熔池温度梯度大、稳定性差,容易产生孔隙和粗大晶粒,降低零件的力学性能和产品疲劳寿命。此外,高斯光束的能量利用率低、工艺窗口狭窄,限制了产品生产效率与质量优化。
(二)光束整形技术的兴起
光束整形技术通过调制激光束的能量分布,精准调控熔池温度与流动行为,可有效抑制孔隙、飞溅等缺陷,提高能量利用率及打印质量与效率。这项技术不仅为产品设计带来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还有力推动了金属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成为解决传统高斯光束难题、满足高端制造需求的关键技术与路径。
二、光束整形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一)非球面透镜组整形
非球面透镜组整形依据能量守恒定律构建输入-输出光线映射函数,实现激光束能量的再分配。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量利用率高、耐高温性能卓越,特别适合大功率激光束的整形需求。然而,它对输入激光光强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光强波动容易干扰整形效果。
(二)液晶空间光调制器整形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通过控制液晶分子的双折射与扭曲向列效应,灵活调控输入光束的相位及幅度。通过精准编程改变电压,可以实时动态调控多种光斑形状,如方形、环形、星形等,以满足复杂零件加工对光斑形状的定制需求。这种技术的特点是可以用于动态光束整形,与静态光束整形技术相比,能够更好地满足复杂零件的加工需求。
(三)微透镜阵列整形
微透镜阵列整形的核心系统由微透镜阵列结构与聚焦透镜组成,针对多模激光束,能有效重新分配光束强度,优化输出光束的均匀性,确保加工能量分布均匀稳定。不过,这种方法的系统复杂度与制造成本显著提升,在成本敏感的应用场景中可能会受到限制,需要在性能与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四)衍射光学元件整形
衍射光学元件整形基于衍射理论设计的纯相位型调制元件。元件设计过程是已知入射光场与目标光场复振幅分布,通过衍射传输理论,求解需要补偿的衍射相位。通过刻蚀的方式将求解的衍射相位添加到一定厚度的光学元件上,当光束通过整形DOE时,实现光束的波前变换,达到整形目的。在金属焊接领域,这种方法表现卓越,可优化铝合金焊接熔池的稳定性、减少焊接缺陷、提升表面质量,推动了焊接工艺的升级。
三、不同光束能量对熔池的影响
(一)椭圆光束
椭圆光束由圆形高斯光束整形而来,分为纵向与横向椭圆光束。纵向椭圆光束加热时间长、效率低,但熔池稳定,有利于晶粒生长;横向椭圆光束效率高、晶粒细化,但熔深浅、冶金结合力弱。二者能量梯度低,均有利于减少飞溅、稳定熔池,相比高斯光束更易生成等轴晶,从而提高零件的性能。
(二)平顶光束
平顶光束的能量均匀分布,能大幅减小熔池温度梯度,促进晶粒生长与能量的高效利用。这种光束可以提高打印效率、零件密度与表面质量,抑制金属蒸发与飞溅。然而,平顶光束在光束传输中形状难以保持,且均匀分布的范围较窄。
(三)贝塞尔光束
贝塞尔光束具有点-环光强分布,中心光斑无衍射、焦深长、具有自修复特性。这种光束可以形成深窄熔池,增强层间连接,减少缺陷,有利于生成等轴晶,从而提升零件的质量。
(四)逆高斯光束
逆高斯光束的能量中心低边缘高,呈环形分布。形成的熔池较浅,经历两次加热冷却过程,降低了粉末未熔的风险,但同时也减弱了层间连接。
四、光束整形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光束整形技术在金属激光增材制造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调制激光束的能量分布,可以有效改善打印效率和质量,满足高端制造的需求。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光束整形技术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一)多光束形状的应用:实现金属激光增材制造中多光束形状的动态切换,以适应不同材料和复杂结构的加工需求。
(二)动态光束整形:开发更加灵活的动态光束整形技术,实时调整光束形状和能量分布,进一步提高加工质量和效率。
(三)集成化与自动化:将光束整形技术与激光增材制造系统高度集成,实现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四)新材料与新工艺的结合:探索光束整形技术与新材料、新工艺的结合,拓展激光增材制造的应用领域,如生物医学、电子制造等。
光束整形技术在金属激光增材制造中的应用前景广阔。通过解决传统高斯光束的局限性,光束整形技术不仅提高了打印效率和质量,还为高端制造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光束整形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激光加工技术领域的持续发展。
-
突破催化依赖!中山大学团队PNAS新成果:激光常温常压下实现全水分解,同步制备氢气与过氧化氢
在全球“双碳”目标推进及绿色生产需求升级的背景下,清洁氢能开发与过氧化氢环保制备已成为能源化工领域的核心议题。传统制备技术普遍面临催化剂依赖、高能耗及污染排放等瓶颈,严重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近日,中山大学闫波教授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的研究成果,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革命性方案:无需任何催化剂,仅通过脉冲激光即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直接实现全水分解,同步生成氢气与过氧化氢,且光氢能量转换效率达2.1%,为绿色能源与化工产业开辟了全新技术路径。
2025-10-13
-
哥伦比亚大学研发芯片级高功率频率梳,助力数据中心光源升级
纽约,2025年10月8日—哥伦比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技术,无需依赖体积庞大且成本高昂的激光器与放大器,即可构建高功率频率梳。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实现了频率梳功率向芯片的集成,进而为紧凑式、高功率、多波长光源的开发提供了可能。研究人员认为,所研发的技术方法与系统可应用于先进数据中心——此类数据中心虽已采用光纤链路传输数据,但当前仍普遍依赖单波长激光器。
2025-10-11
-
飞秒光脉冲的3D可视化:用代码“看见”看不见的光
飞秒光脉冲是一种特殊的激光信号,它的体积极小(仅几微米×几微米×几十微米),却蕴含万亿瓦量级的峰值功率——由于尺度远超出肉眼可见范围,我们无法直接用眼睛观察它。但借助不到100行的MATLAB代码,就能将这种抽象的电磁波转化为可旋转、可“飞行”的3D“光子云”(俗称“光蒲公英”)。更重要的是,这一可视化结果严格遵循麦克斯韦方程,兼具科学性与直观性。
2025-10-11
-
光模块产业“卡脖子”问题剖析,从核心芯片到全产业链的突围路径
AI集群的数据流转需求突破每秒TB级,全球数据中心带宽需求呈现每两年翻倍的增长态势,光模块作为承载光信号传输的核心器件,已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据行业统计数据,中国企业在全球光模块市场的份额已超过60%,在下游封装与系统集成领域形成显著竞争优势。然而,深入剖析产业结构可见,我国光模块产业呈现“倒金字塔”式发展格局——真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卡脖子”风险的环节,并非下游组装领域,而是光模块的核心组件“激光器芯片”,以及支撑芯片制造的上游材料与设备体系。
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