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器件的激光损伤阈值详解
激光损伤阈值(LIDT)是光学器件推测的损伤概率为零的最高激光辐射量,指定激光加工设备在损伤发生前能够承受的最大激光能量密度(脉冲激光器)或最大激光强度(连续波激光器)。然而,LIDT不能被视为低于此值则绝对不会发生损伤的能量密度,而是低于此值则损伤概率小于临界风险水平的能量密度,风险水平取决于多个因素。
激光强度是指单位面积的光功率,通常以W/cm²为单位测量。最常见的强度分布包括平顶光束和高斯光束,高斯光束的峰值能量密度是具有相同光功率的平顶光束的两倍,其有效直径随能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导致激光诱导损伤的概率升高。对于连续波激光器,损伤通常是由于光学镀膜或基片吸收引起的热效应造成的,胶结光学器件的连续波损伤阈值往往较低,了解CWLIDT规格需了解激光器的波长、光束直径、功率密度和强度分布等。而脉冲激光器以给定重复频率发射激光能量的离散脉冲,每个脉冲的能量与平均功率成正比,与激光器的重复频率成反比,LIDT指定为以J/cm²为单位的能量密度,损伤阈值取决于脉冲持续时间,不同脉冲宽度或重复率的激光系统损伤机制不同。
激光损伤可能由多种机制引起,除了热积累和介质击穿之外,还可能由激光与某种缺陷的相互作用引起,缺陷包括研磨和抛光过程留下的表面下损伤、极小颗粒或镀膜上的金属元素等。脉冲持续时间对导致激光损伤的机制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损伤机制产生不同的激光诱导损伤形态。
LIDT的测试方法是接受测试的光学器件暴露在一定程度的激光能量密度下,然后进行检测,通常使用诺玛斯基型微分干涉差(DIC)显微镜进行检查,然后增加能量密度,并重复暴露和检查步骤,直到在光学器件上观察到损伤。测试类型包括单一样本测试和多样本测试。数据处理通过对测试数据进行线性外推来确定损伤概率为零的激光能量密度,从而确定光学器件的指定LIDT,但这是线性拟合数据,而不是真正的线性数据,威布尔和伯尔分布为LIDT数据提供了更精确的拟合。由于没有一种激光是完美的,所以有必要增加一个安全系数,选择一个LIDT高于激光器使用条件的光学器件,一般的行业惯例是使用三分之二的安全系数。
激光损伤的检测方法包括微分干涉差显微镜检测、散射光检测、等离子体闪光监测和形态学分析。微分干涉差显微镜检测是按照ISO21254标准进行激光损伤检测最常用的方法,能观察到其他方法难以识别的缺陷,但人为判断测试结果可能会存在巨大差异。散射光检测利用目标点散射的光确定激光诱导损伤的存在和特征,但严重依赖于背景噪声的数量。等离子体闪光监测通过识别等离子体闪光或烧灼是光学器件受损的明显迹象。形态学分析包括生成激光诱导损伤点的高度图,描述损伤的大小和深度。
激光的直径会严重影响光学器件的LIDT,如果光束尺寸太大或太小,都会导致LIDT值不准确。ISO21254中允许LIDT测试的最小光束直径为0.2mm。
损伤阈值取决于波长和脉冲持续时间,如果光学器件的指定LIDT的波长或脉冲持续时间与应用情况不同,则必须在应用条件下对LIDT进行评估,尽可能避免LIDT按比例缩放。
LIDT值的不确定性是由测试激光器中的波动、损伤检测方法以及对光学器件上的缺陷采样不足引起的。
-
为什么必须重视显微镜物镜MTF测量?
在生命科学研究的细胞观察、材料科学的微观结构分析、医疗诊断的病理切片研判中,显微镜物镜是决定“看得清、看得准”的核心部件——其成像分辨率、视场均匀性、畸变控制直接影响实验结论与应用效果。而如何科学量化这一核心性能?光学传递函数(MTF)作为国际公认的成像质量“金标准”,正是显微镜物镜性能检测的关键技术;而欧光科技代理的德国TRIOPTICSImageMaster系列MTF测量仪,更成为赋能显微镜物镜研发与量产的“性能校准专家”。
2025-09-15
-
反射镜技术的原理、分类、结构及应用特性解析
反射镜作为利用光的反射特性调控光路的关键光学元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业制造及前沿科研领域——从民用梳妆镜、汽车后视镜,到工业激光设备、天文观测系统,其功能实现均以精准引导光线传播为核心目标。本文基于光的反射定律,系统梳理反射镜的分类体系,拆解其核心组成结构,全面阐述该类光学元件的技术特性与应用适配逻辑。
2025-09-15
-
高端光学领域的关键材料—氟化钙的特性、局限与应用实践
光学材料是支撑设备性能的核心基础,从日常消费级的眼镜镜片、手机镜头,到高端工业与科研领域的半导体光刻设备、激光系统,材料特性直接决定了光学系统的功能边界与精度水平。其中,氟化钙(化学式:CaF₂,俗称萤石)作为一种特种光学材料,凭借其独特的多波段透光能力与低色散特性,在深紫外、中红外等关键光域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也因机械性能与加工工艺的局限,成为高端光学领域“高价值与高挑战并存”的典型材料。本文将系统剖析氟化钙的核心特性、应用瓶颈及产业化实践方向。
2025-09-15
-
山东大学团队研发谱时不相关随机激光频率梳,突破并行物理随机数关键技术瓶颈
近期,山东大学徐演平教授团队在物理随机数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团队通过构建谱时不相关随机激光频率梳,成功实现31通道并行快速随机比特生成,单通道比特率达35Gbps,总吞吐率突破1.085Tbps。此项成果不仅打破了传统多波长激光系统在通道相关性、扩展性及随机性方面的技术瓶颈,更以原创性技术方案为高速安全通信、量子信息及高性能计算等领域提供了新一代物理随机数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激光与光子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Laser&PhotonicsReviews》,彰显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