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谐波双色飞秒激光实现水中超连续光谱千倍增强,开拓液体光子学新领域

    超快光学技术的发展为生物成像、光谱分析及阿秒科学等前沿领域提供了核心支撑,而水中超连续光谱的高效生成一直是该领域亟待突破的关键课题。近日,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NINS)与総合研究大学院大学(SOKENDAI)的联合研究团队在《OpticsLetters》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其研发的非谐波双色飞秒激光激发技术,成功实现水中白光输出强度千倍增强,为水基超快光学研究及多领域应用开辟了全新路径。

 

非谐波双色飞秒激光实现水中超连续光谱千倍增强,开拓液体光子学新领域


    技术背景:水中超连续光谱生成的固有挑战
    超连续光谱作为覆盖宽波长范围的强光信号,是超快光谱学、生物光子学等领域的核心光源基础。然而,在水这一自然界最普遍的介质中,超连续光谱的生成长期面临多重技术瓶颈:传统单色激光激发模式下,白光输出强度有限,难以满足深层检测与高灵敏度分析需求;基于基波与二次谐波的传统谐波组合方案,其能量转换效率已触及物理极限,难以实现突破性提升;同时,水独特的波长依赖性分散特性未得到充分挖掘,成为制约技术升级的关键因素。而生物医学成像、水环境分子分析等领域对高强度、宽光谱水中白光源的需求持续增长,推动相关技术创新成为行业迫切诉求。


    技术创新:非谐波双色激发的核心原理与优势
    研究团队突破传统谐波组合的技术框架,提出非谐波双色飞秒激光激发的创新方案,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打破激光波长的整数频率关联,激活水的特异性非线性光学响应。该技术选用1036nm作为主激发波长,搭配1300nm等非整数相关的种子波长,形成独特的非谐波波长组合。
    这一设计具有双重技术优势:一方面,非谐波关系解锁了液体中全新的非线性光学作用路径,同步激活孤子压缩、色散波发射、四波混频及交叉相位调制等多种物理过程;另一方面,该波长组合与水的分散特性形成精准匹配,满足共振条件与群速度匹配要求,使各类非线性效应产生协同放大作用,最终实现超连续光谱强度的千倍跃升。
    研究负责人金井恒人博士指出:“通过刻意打破常规谐波激光条件,我们发现了放大水中光强的新方法,这为液体中的超快光学开辟了全新方向。”


    实验验证:水分子特异性的科学佐证
    为验证技术的科学性与特异性,研究团队开展了水(H₂O)与重水(D₂O)的对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仅在普通水中观测到显著的超连续光谱千倍增强效应,而重水中未出现可比拟的强度提升。这一实验现象有力证实,该增强效应由水分子的特异性分散特性与共振条件共同驱动——水的波长依赖性分散与四波混频的相位失配条件形成独特的协同作用窗口,该窗口仅在H₂O中存在,进一步印证了技术方案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此外,实验数据表明,该技术生成的白光光谱覆盖可见至近红外波段,脉冲持续时间维持飞秒级水平,在保证光谱宽度的同时,保留了超快时间分辨率,为后续应用场景的拓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应用前景:多学科领域的技术革新
    该突破性技术的应用场景横跨多个前沿学科与产业领域:在生物医学领域,高强度宽光谱白光可显著提升深层组织成像的深度与分辨率,为疾病早期诊断的高精度成像、微创手术的实时导航提供关键光学技术支撑;在水环境分析领域,增强的光谱信号能够提升水相分子检测的灵敏度与准确性,助力污染物溯源、水质监测等环境治理场景的技术升级;在阿秒科学领域,该技术为水中超快电子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全新实验工具,推动原子级时间分辨率的微观过程探索;在光学技术领域,其独特的非线性光学机制将为新型非线性光学器件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赋能光学传感、界面科学等领域的创新发展。


    科学意义:液体光子学的范式革新
    该研究不仅实现了技术层面的重大突破,更确立了液体光子学研究的新范式。其首次证实了非谐波激发模式在液体介质中的巨大应用潜力,将水这一全球最普遍的介质打造为下一代超快光学研究的核心平台,打破了传统超快光学依赖特殊材料的局限。同时,该研究建立了液体中光-物质相互作用的全新理论框架,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工具与研究思路。
    项目首席研究员杉本俊树副教授表示:“我们的发现提供了一种强大方法,揭示具有基础科学和技术重要性的现象。这种非谐波激发方法为水基超快光学开辟了新前沿。”未来,随着该技术的进一步优化与产业化推广,有望在更多与水相关的科研与产业领域引发连锁式创新,为相关领域的技术升级与科学突破注入新的动力。

创建时间:2025-11-21 09:28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