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扑双重保护机制:攻克光学涡旋稳定传输与轨道角动量提取难题

    涡旋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各类系统中,从微观尺度的量子粒子涡旋、活细胞涡旋,到宏观尺度的龙卷风、黑洞等,均呈现出独特的旋转结构与物理特性。在光学领域,携带轨道角动量(OrbitalAngularMomentum,OAM)的涡旋光束,凭借其独特的相位奇异性与模式正交性,为光通信、量子信息处理、高精度传感等领域提供了全新技术路径。然而,涡旋光束在传输过程中的扩散问题、高阶涡旋的分裂现象,长期以来制约着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近日,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泰达应用物理研究院陈志刚、许京军教授团队联合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提出基于拓扑旋错的涡旋操控与传输方案,通过双重拓扑保护机制实现了任意阶拓扑荷涡旋的鲁棒传输与目标轨道角动量模式的精准提取。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Photonics》,为新型光子器件的研发开辟了重要方向。

 

拓扑双重保护机制:攻克光学涡旋稳定传输与轨道角动量提取难题


    行业痛点:光学涡旋传输的固有技术局限
    涡旋光束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携带的轨道角动量,不同拓扑荷数(l)的涡旋模式可作为独立信息载体,为突破传统通信容量瓶颈提供了可能。但此类光束在传输过程中存在显著技术短板:其一,受波动特性影响,局域化涡旋光束在自由空间中易发生自然衍射,且对大气湍流等环境扰动极为敏感;其二,拓扑荷数|l|>1的高阶涡旋在传播过程中极易分裂为多个单荷涡旋片段,导致轨道角动量丢失,大幅增加了远距离精准操控的难度。
    尽管当前科研界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涡旋生成与检测技术体系,但实现涡旋光束的无畸变约束传输与轨道角动量保持,仍是光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传统光子晶体、光纤等传输介质依赖全内反射或光子带隙机制,难以有效抵抗外部扰动;已报道的拓扑旋错结构多采用多站点设计,无法实现单通道精准导引,且难以稳定支持零能量轨道角动量模式,这些技术瓶颈严重阻碍了基于涡旋光束的实际应用落地。


    技术创新:双重拓扑保护的核心机制解析
    研究团队提出的拓扑旋错方案,通过构建“动量空间拓扑保护+实空间拓扑保护”的双重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涡旋传输的稳定性问题,为任意阶高阶涡旋的鲁棒传输提供了通用解决方案。
    动量空间拓扑保护:手性对称介导的零能量模式约束
    团队设计并制备了具有手性对称性的光子旋错晶格,其动量空间(k空间)呈现非平凡拓扑特性。基于紧束缚模型的理论计算表明,手性对称性可确保晶格能带隙中点形成稳定的零能量涡旋态,将涡旋模式精准局域于旋错核区域。
    研究中采用多极手征数这一体整数拓扑不变量,用于表征手性对称增强型高阶拓扑系统中简并零能角态的数量。当晶格二聚化参数满足d₁>d₂(d₁、d₂分别对应胞内与胞间耦合的波导距离)时,系统呈现拓扑非平凡状态,多极手征数N≠0,对应动量空间中的非平凡绕数,从而实现对涡旋模式的强效约束。即使涡旋模式未完全处于带隙中点,只要靠近中带隙区域,仍可获得稳定的拓扑保护,显著提升了技术方案的实际应用容错率。


    实空间拓扑保护:涡度协调旋转对称性的普适规则
    为实现旋错核处单一涡旋态的稳定传输,团队揭示了“涡度协调旋转对称性”这一普适规律,建立了涡旋拓扑荷数与晶格旋转对称阶数之间的定量关系。该对称性明确:当满足2l/n(l为涡旋拓扑荷数,n为晶格旋转对称阶数)非整数的条件时,实空间将形成非平凡绕数,来自晶格各扇区的相反涡度模式耦合会相互抵消,确保旋错核处仅保留单一顺时针或逆时针涡旋模式。
    实验验证显示,拓扑荷l=2的涡旋在C₃(n=3)旋错晶格中,因2l/n=4/3(非整数)而获得稳定保护,可实现无分裂传输;而在C₄(n=4)旋错晶格中,由于2l/n=1(整数),涡旋分裂为四极子模式,充分印证了该规则的有效性。这一机制确保了涡旋模式在传输过程中不受其他模式干扰,为高阶涡旋的精准操控提供了核心保障。


    实验验证:单通道拓扑涡旋导引器的技术突破
    研究团队采用激光直写波导技术,成功制备了具有C₃、C₄、C₅旋转对称性的三种光子旋错晶格,通过实验测试与数值模拟双重手段,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与稳定性。
    在C₃旋错晶格测试中,拓扑荷l=1、2、3的涡旋光束沿中心单核波导传输20mm后,仍保持完整的环状结构与相位奇异性,光斑尺寸稳定约束于芯区范围内;而无拓扑保护的涡旋光束,传输相同距离后光斑尺寸从初始36μm扩展至约240μm,衍射现象显著。对于更高阶涡旋(如l=5),在满足2l/n非整数的条件下,同样实现了无衍射、无分裂的长距离传输。
    此次研究的关键突破在于实现了“单通道拓扑涡旋导引器”的技术落地,此前该类导引器尚未有成功报道。该导引器通过中心单核结构避免了多站点设计的模式串扰问题,为涡旋光束的集成化传输奠定了重要基础。


    应用前景:跨学科的技术延伸与产业价值
    除涡旋稳定传输外,该拓扑结构还具备高效的涡旋滤波功能。在混合模式激发场景中,通过优化晶格参数,可精准提取目标轨道角动量模式,同时将其他干扰模式消散至体相,为复杂环境下的模式分选提供了全新技术路径。实验结果显示,针对l=1与l=2的混合涡旋模式输入,C₃旋错晶格可有效保留l=1模式并实现稳定传输,滤除l=2干扰模式。
    从应用场景来看,该研究成果具有显著的跨学科延伸价值:在光通信领域,可用于设计新型微结构光纤,实现轨道角动量模式的抗干扰传输,大幅提升通信容量与传输可靠性;在量子信息领域,可为经典与量子轨道角动量模式的精准路由、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此外,该原理还可推广至手性对称已实现的声学体系与拓扑电路中,为跨领域涡旋操控提供通用解决方案。


    随着集成化涡旋产生技术的快速发展,该拓扑保护方案将进一步完善“稳定产生—精准传输—高效应用”的技术链路。未来,其有望在超高速光通信网络、高分辨率量子传感设备等领域实现产业化应用,推动涡旋光束从实验室研究走向实际工程场景,为相关技术领域的革新提供核心支撑。

创建时间:2025-11-13 09:57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