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大小超短脉冲激光系统实现80%能量效率突破引领技术革新
超短脉冲激光器凭借超高精度特性,已广泛应用于制造、医疗及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成为关键技术支撑。然而,传统高效短脉冲激光器普遍存在体积庞大、成本高昂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规模化普及与场景化拓展。近日,斯图加特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成功研发出一款手掌大小的新型超短脉冲激光系统,其能量转换效率高达80%,较现有技术提升两倍以上,为该领域技术发展带来革命性突破。

核心技术突破:效率与紧凑性的双重革新
能量转换效率实现质的跃升
该新型激光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卓越的能量转换效率,实验数据显示其效率可达80%,即输入功率的80%能够被有效利用。相比之下,当前主流短脉冲激光技术的能量转换效率仅约35%,大量能量在运行过程中以热能形式损耗,不仅提升了运行成本,也限制了设备的续航与应用场景。斯图加特大学第四物理研究所所长HaraldGiessen教授表示,这一效率水平此前在短脉冲激光领域几乎难以实现,标志着该技术在能量利用层面达到新的高度。
紧凑化设计打破体积限制
与传统短脉冲激光器庞大笨重的结构不同,该新型系统采用高度集成化设计,整体尺寸仅为数平方厘米,由五个核心组件构成,可轻松置于手掌之上。在实现紧凑化的同时,其性能并未妥协,能够产生脉宽短于50飞秒(千万亿分之一秒)的超短脉冲,具备高能量瞬时释放的核心特性,可在极小空间范围内集中能量,满足高精度加工、检测与科研等场景的严苛需求。
技术创新路径:多通道设计破解行业瓶颈
长期以来,短脉冲激光技术领域面临一项核心技术瓶颈:宽带放大需依赖极短且极薄的特殊晶体,而高效放大则需要较长的晶体,在小型紧凑的光学系统中难以同时满足这两项要求。为破解这一难题,研究团队摒弃了传统“单根长晶体”或“多根短晶体串联”的设计思路,创新提出“单晶体多通道技术”。
在该系统的光学参量放大器中,发射的光脉冲会多次反复穿透同一根短晶体。每次穿透前,分离的脉冲都会经过精密的重新校准,确保相位与时间上的严格同步,从而在单根短晶体上同时实现宽带覆盖与高放大效率。论文共同作者TobiasSteinle博士指出,这一创新设计不仅简化了系统结构,更实现了“高效率、紧凑化、高稳定性”的三重目标,证明超高效率与宽带覆盖可并行实现,无需相互妥协。
应用场景拓展:多领域深度赋能
该新型激光系统具备极高的多功能性,可适用于红外光以外的多种波长范围,兼容不同类型的晶体材料与多种脉冲时长,应用场景得到进一步拓展。在工业制造领域,其高精度、低热损的特性可支撑精密元器件的微纳加工;在医学领域,能够助力非侵入式生物成像与诊断技术的升级;在科研领域,可满足量子科学研究中的分子级超高精度测量需求,同时为气体传感、环境科学研究等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团队表示,未来将基于现有设计理念,进一步研发小型化、轻量化、紧凑便携且可调谐的激光器,实现精确的波长控制,推动该技术在更多专业领域的深度应用。
行业动态:激光微纳制造专题征稿启动
随着超短脉冲激光技术在高精度制造领域的广泛应用,激光微纳加工已成为学术研究与技术创新的热点方向。为促进该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技术成果转化,《中国激光》计划于2026年第12期(6月)推出“激光微纳制造II”专题,现公开征集相关领域高水平研究论文及综述。
征稿范围包括激光微纳制造基础理论与加工机制、激光超衍射极限制造、透明介质材料三维结构激光微纳制造、激光微纳增材制造、特种材料激光微纳加工等11个核心方向。截稿日期为2026年2月28日,作者可通过《中国激光》官网“作者中心”按系统要求填写信息并上传稿件,投稿主题需标明“激光微纳制造II专题”,具体格式要求可查阅官网“作者中心”首页相关说明。
此次斯图加特大学研发的高效紧凑超短脉冲激光系统,不仅破解了传统技术的核心痛点,更推动超短脉冲激光技术向实用化、普及化方向迈出关键一步。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与优化,有望推动更多小型化、高性价比的激光设备涌现,为制造、医疗、科研等多个领域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技术解决方案。
-
拓扑双重保护机制:攻克光学涡旋稳定传输与轨道角动量提取难题
涡旋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各类系统中,从微观尺度的量子粒子涡旋、活细胞涡旋,到宏观尺度的龙卷风、黑洞等,均呈现出独特的旋转结构与物理特性。在光学领域,携带轨道角动量(OrbitalAngularMomentum,OAM)的涡旋光束,凭借其独特的相位奇异性与模式正交性,为光通信、量子信息处理、高精度传感等领域提供了全新技术路径。然而,涡旋光束在传输过程中的扩散问题、高阶涡旋的分裂现象,长期以来制约着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近日,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泰达应用物理研究院陈志刚、许京军教授团队联合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提出基于拓扑旋错的涡旋操控与传输方案,通过双重拓扑保护机制实现了任意阶拓扑荷涡旋的鲁棒传输与目标轨道角动量模式的精准提取。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Photonics》,为新型光子器件的研发开辟了重要方向。
2025-11-13
-
手掌大小超短脉冲激光系统实现80%能量效率突破引领技术革新
超短脉冲激光器凭借超高精度特性,已广泛应用于制造、医疗及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成为关键技术支撑。然而,传统高效短脉冲激光器普遍存在体积庞大、成本高昂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规模化普及与场景化拓展。近日,斯图加特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成功研发出一款手掌大小的新型超短脉冲激光系统,其能量转换效率高达80%,较现有技术提升两倍以上,为该领域技术发展带来革命性突破。
2025-11-13
-
解读全波段叠层成像术,突破传统成像边界的计算成像革命
叠层成像术(Ptychography)作为计算成像领域的创新性技术,以“衍射测量与计算重建相结合”为核心逻辑,打破了传统透镜成像在分辨率、视场范围与波长适配性方面的固有局限,实现了从皮米级原子尺度到米级宏观物体的跨尺度观测能力,且可覆盖可见光、极紫外光、X射线、电子束等全波段范围,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工业检测等多个领域提供了突破性的成像解决方案。
2025-11-12
-
什么是硅光技术?为何说它是AI驱动下的光通信革新与全光时代发展引擎
随着AI算力集群对通信带宽的需求向400G、800G乃至1.6T级别快速演进,传统电通信技术已难以突破信号衰减、功耗过高等瓶颈。硅光技术凭借硅基半导体工艺与光通信技术的跨界融合,不仅为高速传输难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更成为光通信领域的核心发展方向,有望引领新一轮信息技术产业革命。
2025-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