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大小超短脉冲激光系统实现80%能量效率突破引领技术革新

    超短脉冲激光器凭借超高精度特性,已广泛应用于制造、医疗及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成为关键技术支撑。然而,传统高效短脉冲激光器普遍存在体积庞大、成本高昂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规模化普及与场景化拓展。近日,斯图加特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成功研发出一款手掌大小的新型超短脉冲激光系统,其能量转换效率高达80%,较现有技术提升两倍以上,为该领域技术发展带来革命性突破。

 

手掌大小超短脉冲激光系统实现80%能量效率突破引领技术革新


    核心技术突破:效率与紧凑性的双重革新
    能量转换效率实现质的跃升
    该新型激光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卓越的能量转换效率,实验数据显示其效率可达80%,即输入功率的80%能够被有效利用。相比之下,当前主流短脉冲激光技术的能量转换效率仅约35%,大量能量在运行过程中以热能形式损耗,不仅提升了运行成本,也限制了设备的续航与应用场景。斯图加特大学第四物理研究所所长HaraldGiessen教授表示,这一效率水平此前在短脉冲激光领域几乎难以实现,标志着该技术在能量利用层面达到新的高度。


    紧凑化设计打破体积限制
    与传统短脉冲激光器庞大笨重的结构不同,该新型系统采用高度集成化设计,整体尺寸仅为数平方厘米,由五个核心组件构成,可轻松置于手掌之上。在实现紧凑化的同时,其性能并未妥协,能够产生脉宽短于50飞秒(千万亿分之一秒)的超短脉冲,具备高能量瞬时释放的核心特性,可在极小空间范围内集中能量,满足高精度加工、检测与科研等场景的严苛需求。


    技术创新路径:多通道设计破解行业瓶颈
    长期以来,短脉冲激光技术领域面临一项核心技术瓶颈:宽带放大需依赖极短且极薄的特殊晶体,而高效放大则需要较长的晶体,在小型紧凑的光学系统中难以同时满足这两项要求。为破解这一难题,研究团队摒弃了传统“单根长晶体”或“多根短晶体串联”的设计思路,创新提出“单晶体多通道技术”。
    在该系统的光学参量放大器中,发射的光脉冲会多次反复穿透同一根短晶体。每次穿透前,分离的脉冲都会经过精密的重新校准,确保相位与时间上的严格同步,从而在单根短晶体上同时实现宽带覆盖与高放大效率。论文共同作者TobiasSteinle博士指出,这一创新设计不仅简化了系统结构,更实现了“高效率、紧凑化、高稳定性”的三重目标,证明超高效率与宽带覆盖可并行实现,无需相互妥协。


    应用场景拓展:多领域深度赋能
    该新型激光系统具备极高的多功能性,可适用于红外光以外的多种波长范围,兼容不同类型的晶体材料与多种脉冲时长,应用场景得到进一步拓展。在工业制造领域,其高精度、低热损的特性可支撑精密元器件的微纳加工;在医学领域,能够助力非侵入式生物成像与诊断技术的升级;在科研领域,可满足量子科学研究中的分子级超高精度测量需求,同时为气体传感、环境科学研究等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团队表示,未来将基于现有设计理念,进一步研发小型化、轻量化、紧凑便携且可调谐的激光器,实现精确的波长控制,推动该技术在更多专业领域的深度应用。


    行业动态:激光微纳制造专题征稿启动
    随着超短脉冲激光技术在高精度制造领域的广泛应用,激光微纳加工已成为学术研究与技术创新的热点方向。为促进该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技术成果转化,《中国激光》计划于2026年第12期(6月)推出“激光微纳制造II”专题,现公开征集相关领域高水平研究论文及综述。
    征稿范围包括激光微纳制造基础理论与加工机制、激光超衍射极限制造、透明介质材料三维结构激光微纳制造、激光微纳增材制造、特种材料激光微纳加工等11个核心方向。截稿日期为2026年2月28日,作者可通过《中国激光》官网“作者中心”按系统要求填写信息并上传稿件,投稿主题需标明“激光微纳制造II专题”,具体格式要求可查阅官网“作者中心”首页相关说明。


    此次斯图加特大学研发的高效紧凑超短脉冲激光系统,不仅破解了传统技术的核心痛点,更推动超短脉冲激光技术向实用化、普及化方向迈出关键一步。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与优化,有望推动更多小型化、高性价比的激光设备涌现,为制造、医疗、科研等多个领域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技术解决方案。

创建时间:2025-11-13 09:32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