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光学领域重大突破:超表面体系中光子对法诺干涉现象的首次观测
在量子信息处理、量子网络、量子成像及量子传感等前沿量子技术领域,量子干涉是推动技术迭代与性能提升的核心驱动力,而纠缠双光子的高效可控生成则是实现上述技术落地的核心基础。此前,量子光学超表面(QuantumOpticalMetasurfaces,QOMs)因具备相位匹配条件宽松的独特优势,被学界视为支撑多通道双光子同步生成的理想平台。然而,受限于自发参量下转换(SpontaneousParametricDown-Conversion,SPDC,一种生成纠缠双光子的关键非线性光学过程)效率偏低的问题,QOMs的双光子生成能力不仅受限,量子干涉现象更从未在该体系中被观测到——这一技术瓶颈长期制约着超表面在量子光子学领域的应用拓展。
近日,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JihoNoh(第一作者)与IgalBrener(通信作者)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Light:Science&Applications》发表重磅研究成果。该团队通过设计基于[110]取向砷化镓(GaAs)的量子光学超表面,将SPDC效率提升近一个数量级,并在双光子光谱中首次捕捉到以法诺形式呈现的双光子干涉现象。此项研究不仅丰富了纠缠光子的生成路径,更为量子技术的集成化、小型化发展提供了更具潜力的核心平台支撑。

核心突破:晶体取向优化与SPDC效率瓶颈的破解
在过往QOMs相关研究中,学界多采用[001]取向的GaAs作为核心材料。但该团队通过系统分析发现,[001]取向的晶体结构会导致“面内米氏模式”与“非线性张量”的重叠积分显著不足——具体而言,超表面中负责增强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面内米氏模式,与驱动SPDC过程的非线性张量难以形成有效耦合,最终导致面内米氏模式对SPDC过程的贡献显著受限,双光子生成效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为突破这一技术瓶颈,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110]取向的GaAs晶体构建超表面,核心优化路径如下:
1.结构设计与微观表征:团队首先完成基于[110]取向GaAs晶片的超表面制备,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清晰表征其微观结构(图1b)。该取向的晶体结构可显著增强两种关键共振机制的贡献:一是米氏型共振(经典光散射增强机制),二是准连续域束缚态(quasi-BoundStatesintheContinuum,qBIC,一种高品质因子(Q值)共振,可显著增强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强度)。上述两种共振机制的协同作用,成为驱动SPDC效率提升的核心物理基础。
2.效率验证:二次谐波生成(SHG)的量化提升:为直观验证[110]取向的优势,团队通过对比实验分析[001]与[110]取向GaAs超表面的二次谐波生成(SecondHarmonicGeneration,SHG)效率——由于SHG是SPDC的经典逆过程,其效率水平可间接反映SPDC过程的潜力。实验结果显示,[110]取向GaAs超表面的SHG效率较[001]取向提升8倍(图2c);其中,两款定制化QOM(QOM-A与QOM-B,分别对应电偶极子准连续域束缚态(ED-qBIC)与磁偶极子准连续域束缚态(MD-qBIC)共振)的局部效率提升幅度更达34.3倍。该组数据直接证实,[110]取向有效解决了[001]取向的“模式-张量耦合失衡”问题,为SPDC效率的突破奠定了关键基础。
关键实验验证:双光子生成特性表征与法诺干涉现象的捕获
在突破SPDC效率瓶颈后,研究团队通过多维度实验完成双光子生成特性的定量表征,并最终实现法诺干涉现象的观测,具体实验路径如下:
1.SPDC过程的定量表征:团队在5mW泵浦功率条件下,对QOM-A与QOM-B分别开展了时长10分钟的SPDC信号采集实验。通过符合计数直方图(图3a-b)清晰记录了双光子的到达时间差分布,证实了双光子的稳定生成;随后,借助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图3c-d)进一步验证,实验中观测到的信号峰值来源于超表面的共振行为,而非背景噪声或其他干扰因素;最后,通过功率依赖性实验(图3e-f)发现,SPDC信号强度与泵浦功率呈线性关系,完全符合量子光源的核心特征,为后续干涉实验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光源基础。
2.法诺干涉的观测:偏振可区分性的消除与共振协同作用:尽管QOM-A与QOM-B生成的双光子在光谱范围内完全重叠(即“光谱不可区分”),但其偏振状态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偏振可区分性”会直接掩盖双光子间的量子干涉效应。为此,团队通过线性偏振器调控滤波偏振角,逐步消除双光子的偏振差异,实现双光子在偏振维度的“不可区分性”。
当偏振可区分性被完全消除,且qBIC共振与面内米氏共振对SPDC过程的贡献达到平衡时,团队在双光子光谱中观测到清晰的非对称法诺轮廓(图4c)。该轮廓是来自两个不同SPDC源(qBIC共振源与米氏共振源)发射的双光子发生量子干涉的直接实验证据——这也是学界首次在超表面体系中观测到双光子的法诺干涉现象。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量子技术集成化发展的新路径
此项研究的核心学术价值与技术意义体现在两方面:其一,通过[110]取向GaAs晶体的结构设计,将超表面的SPDC速率提升一个数量级,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制约超表面在量子领域应用的效率瓶颈;其二,首次在超表面体系中观测到双光子的法诺干涉,为超表面调控量子态提供了新的物理机制与技术路径。
需注意的是,[110]取向GaAs超表面仍面临待解决的技术挑战——光致发光干扰问题仍需优化,该干扰可能降低量子信号的纯度与稳定性,对后续量子技术的实际应用形成制约。对此,研究团队提出明确优化方向:未来可探索更高能带的非线性材料(如铝镓砷(AlGaAs)、磷化镓(GaP)等),进一步提升超表面的光学性能与量子信号质量。
随着SPDC效率的突破与量子干涉机制的发现,[110]取向GaAs超表面有望成为集成化量子光源的核心载体,为量子成像、量子加密通信、量子传感等技术的小型化、低成本化与实用化发展提供关键支撑。正如团队在论文中指出,此项成果“推动超表面在量子光子学领域的应用从理论探索阶段迈向实验验证与技术落地阶段”,为量子技术的集成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
共聚焦显微镜与荧光显微镜的技术特性、性能对比及应用场景分析
在材料科学微观结构解析、工业生产精密质控及生命科学细胞机制研究等领域,微观成像技术是获取关键信息的核心手段。共聚焦显微镜与荧光显微镜作为两类以荧光信号为检测基础的主流成像设备,虽均能实现特异性标记成像,但在光学设计原理、核心性能指标及实际应用适配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其技术特性的不同直接影响微观分析工作的效率、数据准确性及研究深度。本文从技术本质出发,系统梳理两类设备的核心区别,为科研与工业场景的技术认知及应用判断提供专业参考。
2025-10-27
-
光学镜片质检核心技术—退膜技术的原理与应用价值
在光学镜片制造与质量管控领域,精准定位表面瑕疵根源是保障产品合格性的关键环节。当镀膜镜片出现表面褶皱、斑点等不良问题时,由于膜层的覆盖作用,直接检测难以区分问题源于基材加工、镀前清洗还是镀膜过程——而退膜技术作为一种兼具针对性与破坏性的分析手段,恰能突破这一技术瓶颈,成为解决此类疑难质量问题的“最后杀手锏”。
2025-10-27
-
【光学材料】硅晶圆与玻璃晶圆清洗工艺的差异分析
在半导体及显示器件生产过程中,清洗工艺是保障产品良率的关键环节,但不同基材的清洗需求与技术路径存在显著差异。某玻璃载片生产场景中,经清洗后的载片虽通过外观检测,却在后续镀膜工序中出现膜层附着力批量不良;同期某半导体产线则发现,芯片漏电率异常升高,溯源结果指向硅晶圆清洗环节中稀氢氟酸(DHF)槽工艺时间漂移,导致自然氧化层(SiO₂)去除不彻底,进而引发栅极氧化层缺陷。上述案例表明,即便同为“晶圆清洗”,硅晶圆与玻璃晶圆面临的技术挑战、失效模式截然不同。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两种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应用场景对洁净度的规格要求存在本质区别,最终决定了二者清洗工艺的核心逻辑与技术方案的分野。
2025-10-27
-
量子光学领域重大突破:超表面体系中光子对法诺干涉现象的首次观测
近日,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JihoNoh(第一作者)与IgalBrener(通信作者)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Light:Science&Applications》发表重磅研究成果。该团队通过设计基于[110]取向砷化镓(GaAs)的量子光学超表面,将SPDC效率提升近一个数量级,并在双光子光谱中首次捕捉到以法诺形式呈现的双光子干涉现象。此项研究不仅丰富了纠缠光子的生成路径,更为量子技术的集成化、小型化发展提供了更具潜力的核心平台支撑。
2025-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