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光场调控新边界:广义角度轨道角动量Talbot效应如何重塑未来技术?

    光学研究中,我们过去常关注光的亮度、颜色或传播速度,却很少留意光场本身的“结构”——那些藏在相位和角度里的复杂信息。近年来,“轨道角动量(OAM)”成为光的新“能力维度”:一束光能通过不同的OAM模式(可以理解为光旋转时形成的不同“螺旋形态”,每种形态用一个专属编号标记)携带多组信息,理论上能让通信容量大幅提升。但要发挥这个潜力,一直有个难题没解决:怎么高效、低干扰地把不同OAM模式分开?
    香港大学胡剑琦团队联合国际研究者的最新成果,为这个难题找到了突破口。他们在《NaturePhotonics》发表的“广义角度轨道角动量Talbot效应与模数模式分选”研究,不仅发现了波动系统里的新物理现象,还研发出一种理论上能实现“零干扰”的OAM模式分离技术,为光场调控和相关应用打开了新大门。

 

突破光场调控新边界:广义角度轨道角动量Talbot效应如何重塑未来技术?


    从经典到广义:Talbot效应的“跨界”升级
    要理解这项研究的价值,得先从一个经典光学现象——Talbot效应说起。1836年,科学家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首次发现:当光穿过光栅这类周期性结构、发生菲涅耳衍射时,会在传播过程中周期性地“复制”自己的图案,形成像“地毯”一样有规律的分布,这就是“Talbot地毯”,也是最初的Talbot效应。
    后来研究者发现,Talbot效应不只是在空间中存在:在时间维度上,它能让周期性的光脉冲穿过特殊光纤后,重现原来的脉冲图案,甚至让脉冲频率变高;在频率维度上,通过调整相位,还能重新分配光的能量,产生新的频率成分。这些发现的核心逻辑是“傅里叶对偶性”——就像镜子的两面,空间和波矢、时间和频率是对应的,一个维度里的现象,在另一个维度里能找到类似的表现。
    胡剑琦团队的关键创新,是把这种“对应关系”延伸到了“角度OAM”领域。他们发现,光的角度分布(比如光场在圆周方向形成的亮斑)和OAM模式也是“对应”的:就像时间里的脉冲对应频率里的“频率梳”,角度上的“花瓣状光场”(比如圆周上均匀分布的3个或4个亮斑),在OAM领域里会对应成有规律排列的模式组(亮斑数量越多,OAM模式的排列间隔也越大)。基于这个发现,团队提出并验证了“广义角度OAMTalbot效应”——通过给光场加特定相位、再让光穿过环芯光纤,就能自由调整花瓣数量和OAM模式的排列间隔。


    实现这个效应要靠两个关键器件:
    1.Talbot相位掩模:相当于给光场“整形”的工具,能给花瓣状光场加上特定的相位,让它变成“Talbot地毯”里需要的图案;
    2.环芯光纤:和普通光纤不同,它的纤芯是环形的,能让不同OAM模式的传播速度按特定规律变化——就像给光场设计了一条可控的“跑道”,光在里面传播到特定长度时,花瓣数量会按预期变化(比如3个花瓣变成4个),对应的OAM模式排列也会跟着调整。
    实验验证:一根光纤实现多种光场转换
    为了证明广义Talbot效应可行,团队搭建了一套精密的实验系统:用可调谐的C波段激光器当光源,通过两个“纯相位空间光调制器”做出Talbot相位掩模,再搭配一段环芯光纤(在1550nm波长下,这种光纤的“Talbot长度”——也就是光重现图案的关键长度——约3厘米),最后用“离轴数字全息技术”捕捉光场的完整形态和OAM模式分布。


    这次实验最亮眼的地方,是它的“灵活性”:
    双向转换成功:当输入4个均匀排列的“同相花瓣”(对应的OAM模式间隔固定)时,经过相位掩模和1.75厘米长的环芯光纤(刚好是实现转换的关键长度)后,输出端真的出现了3个同相花瓣;反过来,输入3个花瓣,也能转换成4个,OAM模式的分布和理论预测完全一致。
    一根光纤实现多转换:团队没有为不同转换需求设计不同光纤,而是利用“Talbot地毯”的规律——固定1.75厘米的光纤长度,只调整相位掩模,就让光在“Talbot地毯”上“滑动”到不同位置,成功实现了“6个花瓣变4个”“12个花瓣变3个”“12个花瓣变2个”等多种转换。更巧妙的是,“6个花瓣变2个”还能通过两次“12个花瓣变1个”的过程叠加实现,输入端因为光的干涉只显示6个花瓣,输出端就变成了2个。
    这些实验不仅证明了广义Talbot效应的可靠性,还凸显了它的优势——不用换核心器件,就能实现多种光场调控,为后续应用降低了成本。


    应用革新:解决OAM分离的“干扰难题”
    广义Talbot效应最大的价值,是催生了一种全新的OAM模式分离技术——模数模式分选,这正是破解OAM应用瓶颈的关键。
    过去的OAM分离技术一直受“干扰”困扰:不管是用“对数极坐标变换”,还是用“多级马赫曾德尔干涉仪”,都没法彻底把相邻的OAM模式分开——哪怕只有一点点能量跑到错误模式里,也可能导致通信出错、量子态失真。而基于广义Talbot效应的分选器,从原理上就避开了这个问题:
    它的核心逻辑很简单——“按余数分类”:根据OAM模式的编号除以某个数字后剩下的“余数”,把不同模式分到输出端不同的“扇形区域”里。比如选数字4当“除数”,编号是0、4、8…的模式,除以4都余0,就会集中到第一个扇形区;编号1、5、9…的模式余1,就到第二个扇形区,以此类推,不同模式不会混在一起。


    实验数据证明了这种分选器的优秀性能:
    分3类的分选器(用2/3Talbot长度的光纤):对编号从19到12的OAM模式,平均86.5%的光能量能精准落到预期的扇形区,误差只有±3.8%;
    分4类的分选器(用3/4Talbot长度的光纤):对编号14到21的模式,平均分离精度达72.0%,误差±5.9%;
    分12类的特殊分选器(用7/12Talbot长度的光纤):它能把相邻的OAM模式分到“对面”的扇形区——比如编号相邻的模式,会分别落到间隔7个扇形的位置,确保5个连续编号的模式绝不会出现在相邻区域,从根本上避免了相邻模式的干扰。如果再把扇形区设计得宽一点、加个“缓冲带”,分离精度还能提升到86.0%,误差仅±1.7%。
    更重要的是,这种技术还能灵活扩展:不仅能处理正负编号的OAM模式,还能分离“OAM叠加态”(比如同时包含多个OAM模式的光场)。实验中,团队对包含3个OAM模式(编号16、15、14,能量比3:2:1)的叠加态进行分离,最后还原出的模式分布和输入几乎一样,误差只有0.027,这说明它在量子领域也能用。


    未来展望:不止于光,跨领域的技术新可能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光学领域,它还揭示了一个更重要的规律——“角度OAM领域和时间频率领域是相通的”:就像我们能用时间频率技术处理信号,角度OAM领域的调控方法也能反过来借鉴,为不同领域的技术创新搭起“桥梁”。
    从应用来看,它的潜力覆盖多个关键领域:
    通信领域:作为OAM分复用系统的核心部件,这种分选器能实现多模式光信号的低干扰分离,让通信容量大幅提升;
    量子领域:它的“高阶分束能力”能用来搭建量子信息处理的光学网络,支持更精密的多光子实验;
    跨波动领域:广义Talbot效应不只是对光有效,还能扩展到声波(比如让声波成像更清晰)、物质波(比如更精准地操控冷原子),为声学、原子物理等领域提供新工具。
    当然,这项技术要落地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实验中光的模式耦合、光纤损耗会导致少量能量泄漏,未来需要优化光纤设计和光的注入精度,进一步降低干扰。但不可否认的是,广义角度OAMTalbot效应的发现,让我们对光场的调控达到了新高度——当我们能像“编织地毯”一样自由调整光的花瓣和OAM模式时,光的应用边界将被彻底打破。
    这项发表在《NaturePhotonics》的研究,不只是一次物理现象的发现,更是一场光场调控技术的革新。它告诉我们,在微观的波动世界里,还有很多未被探索的规律,而这些规律,终将变成解决现实难题的创新方案。

创建时间:2025-09-24 10:11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