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资讯】超表面赋能量子全息术:当“光子记忆擦除”成为可视化现实
一、从EPR佯谬到量子擦除:跨越百年的量子探索
1935年,爱因斯坦等人提出的EPR佯谬掀开了量子纠缠的神秘面纱,而1991年Scully提出的量子擦除实验,则通过“选择性遗忘”光子路径信息,巧妙揭示了量子世界的波粒二象性。如今,香港科技大学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联合团队,将这一抽象概念与超表面技术结合,首次实现了偏振-全息混合纠缠态的可视化操控,让“光子记忆擦除”以全息图像的形式直观呈现。相关成果发表于《AdvancedPhotonics》2025年第2期。
二、超表面:破解量子全息困境的“纳米魔术师”
在经典全息技术中,重建立体影像依赖固定光源与介质,而量子全息虽能通过纠缠光子对实现动态加密,却受限于传统光学元件对高维光场模态的操控能力。
超表面——一种具有亚波长纳米结构的平面光学器件——成为破局关键。研究团队利用其几何相位调控特性,为信号光子的左旋/右旋圆偏振态分别编码了两幅相位差π/2的全息图“HDVA”。通过改良的Gerchberg-Saxton算法,他们在石英基底上制备了700nm×105nm的纳米光栅阵列,相邻区域的π/2相位阶跃为后续量子干涉奠定了基础。
三、量子橡皮擦:从路径信息到全息内容的“选择性删除”
实验中,信号光子的全息图案与闲频光子的偏振态形成“薛定谔叠加态”:当闲频光子未被检测偏振时,信号光子呈现四字母叠加态;而插入特定偏振片后,对应字母因“路径信息暴露”发生相消干涉,如同被橡皮擦除。
可视化验证:如图2(c)所示,水平偏振检测下,“H”字母区域的干涉对比度降至-13.8dB(仅存4%原始亮度),而未擦除字母保持7.5dB清晰度,证实了对量子态的空间局域化精准操控。
核心机制:通过坍缩闲频光子的偏振自由度,诱导信号光子的两幅全息态产生干涉,实现对特定全息内容的“选择性擦除”,将量子擦除实验从抽象的条纹观测升级为具象的图像消隐。
四、从基础研究到应用:量子全息的多维潜力
1.量子通信加密:将全息图相位差作为四维量子密钥(误码率仅1.5%,远低于18%的安全阈值),攻击者即使截获光子,也因缺乏相位关联特性无法破译,为高鲁棒性量子通信提供新路径。
2.防伪技术革新:构建“经典振幅层+量子相位层”双重验证体系。仿冒者复制表面图案时,因缺失量子纠缠特性,在量子擦除检测中会暴露相位关联的“漏洞”,形成不可伪造的防伪标识。
3.基础物理探索:超表面搭建的混合纠缠态平台,为研究量子非定域性、高维量子态操控等基础问题提供了小型化、可编程的实验工具,推动量子光学器件向集成化发展。
五、未来展望:当纳米结构遇见量子世界
目前,团队正优化超表面材料与相位调控方案,以降低光子损耗并提升器件集成度。这项研究不仅突破了传统全息技术的静态局限,更首次将量子擦除与图像信息直接关联,为“看得见的量子现象”打开了新窗口。随着超表面技术与量子信息科学的深度融合,未来或许能实现动态加密全息投影、不可窃听的量子通信网络,甚至让量子叠加态以更直观的方式走进现实。
从EPR佯谬的哲学思辨到超表面上的纳米级操控,百年量子探索在微纳尺度上绽放新的光彩。当光子的“记忆”可以被精准擦除与重构,我们不仅触摸到了量子世界的神奇,更看到了其赋能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
-
【前沿资讯】超表面赋能量子全息术:当“光子记忆擦除”成为可视化现实
1935年,爱因斯坦等人提出的EPR佯谬掀开了量子纠缠的神秘面纱,而1991年Scully提出的量子擦除实验,则通过“选择性遗忘”光子路径信息,巧妙揭示了量子世界的波粒二象性。如今,香港科技大学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联合团队,将这一抽象概念与超表面技术结合,首次实现了偏振-全息混合纠缠态的可视化操控,让“光子记忆擦除”以全息图像的形式直观呈现。相关成果发表于《AdvancedPhotonics》2025年第2期。
2025-05-07
-
ACL卧式数控定心车床:显微镜头加工的得力助手
在精密光学仪器制造领域,显微镜头的加工精度直接影响着其成像质量和性能。中测光科(福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ACL卧式数控定心车床,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和先进的技术,在显微镜头加工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成为行业内的重要设备。
2025-05-07
-
为什么说外差检测是光通信领域的关键技术?
在光学探测领域,外差检测作为一种关键技术手段,与直接探测并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文将基于相关资料,对光外差检测的原理、优势及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2025-05-06
-
高斯光束有什么基本性质
高斯光束作为傍轴亥姆霍兹方程的一个解,具有独特的光强分布和传播特性。其功率主要集中在以光轴为中心的圆柱体内,在任何横向平面上,光强分布都呈现圆对称的高斯函数形式,在束腰处光束宽度达到最小值。
202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