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开发超速激光神经元,开启人工智能新纪元
香港,2025年1月3日—在人工智能和先进计算领域,提升计算速度和效率一直是科研人员追求的目标。近日,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激光的人工神经元,这种神经元不仅能够完全模拟生物分级神经元的功能,而且在信号处理速度上达到了惊人的10GBaud,比生物神经元快十亿倍。
一、技术突破:模拟生物神经元,速度提升十亿倍
这种新型激光分级神经元的开发,标志着在模仿生物神经元的动态响应和信息处理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传统的光子脉冲神经元由于其工作原理,存在速度限制,而新型激光神经元通过电注入量子点激光器,成功克服了这一限制。研究人员通过将射频信号注入量子点激光器的可饱和吸收区,避免了传统方法中的延迟问题,实现了更快、更简单、更节能的系统。
二、实际应用:模式识别和序列预测能力显著提升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激光神经元展现了其卓越的性能。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展示了其在一秒钟内处理1亿次心跳数据和3470万张手写数字图像的能力。此外,激光神经元在心律失常检测和手写数字分类等任务中表现出色,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8.4%和92.3%。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激光神经元在模式识别和序列预测能力上的显著提升,也为人工智能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
三、未来展望:集成到边缘计算设备,促进更快、更智能的AI系统
黄超然教授表示,这项技术可以在不牺牲准确性的情况下提高时间关键型应用中的人工智能决策速度。她的团队计划将激光神经元集成到边缘计算设备中,以促进更快、更智能的人工智能系统,同时降低能耗。随着多个激光神经元的级联,预计计算能力将得到更大的提升,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开辟新的道路。
这项突破性的研究发表在Optica杂志上,不仅为光通讯系统提供了智能、节能且高速的信号处理方式,也为新一代光通讯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
光学镜头加工三大核心技术解析
光学镜头作为现代科技领域的关键组件,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检测、航空航天及科研等诸多领域,其加工技术直接影响产品性能。目前,光学镜头加工主要依托注塑成型法、模压成型法及冷加工成型法三大核心技术,三者在精度控制、生产效率及适用场景上各具特点,共同构成了光学制造领域的技术体系。
2025-07-04
-
LPO与CPO光互连技术的双线演进,将开启怎样的发展路径?
在数据中心算力需求呈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光互连技术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线性驱动可插拔光学(LPO)与共封装光学(CPO)作为两条并行的技术主线,从不同维度推动光互连向更低功耗、更高密度、更优成本方向演进,正重塑数据中心的底层架构逻辑。
2025-07-04
-
暨南大学研究揭示镁铝异种焊接接头的交替电偶腐蚀机制
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轻量化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镁(Mg)合金与铝(Al)合金的异种连接已成为制约相关技术发展的关键挑战。近日,暨南大学科研团队在国际期刊《CorrosionScience》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创新性采用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结合钛(Ti)夹层,成功突破传统焊接技术瓶颈,并首次系统揭示了镁铝异种接头在腐蚀过程中的电偶腐蚀极性反转机制,为轻量化结构的长效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与技术参考。
2025-07-04
-
阶跃折射率双包层光纤:低损耗紧凑型光子灯笼的突破性进展
随着虚拟现实、物联网及云计算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标准单模光纤传输系统正逐步接近其容量极限。模分复用技术通过将线偏振或轨道角动量模式作为独立传输信道,成为突破容量瓶颈的关键途径。在此背景下,高性能的模式复用/解复用器成为该技术实用化的核心支撑,而光子灯笼凭借低损耗、工作波长范围宽等优势,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焦点。
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