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开发超速激光神经元,开启人工智能新纪元
香港,2025年1月3日—在人工智能和先进计算领域,提升计算速度和效率一直是科研人员追求的目标。近日,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激光的人工神经元,这种神经元不仅能够完全模拟生物分级神经元的功能,而且在信号处理速度上达到了惊人的10GBaud,比生物神经元快十亿倍。

一、技术突破:模拟生物神经元,速度提升十亿倍
这种新型激光分级神经元的开发,标志着在模仿生物神经元的动态响应和信息处理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传统的光子脉冲神经元由于其工作原理,存在速度限制,而新型激光神经元通过电注入量子点激光器,成功克服了这一限制。研究人员通过将射频信号注入量子点激光器的可饱和吸收区,避免了传统方法中的延迟问题,实现了更快、更简单、更节能的系统。
二、实际应用:模式识别和序列预测能力显著提升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激光神经元展现了其卓越的性能。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展示了其在一秒钟内处理1亿次心跳数据和3470万张手写数字图像的能力。此外,激光神经元在心律失常检测和手写数字分类等任务中表现出色,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8.4%和92.3%。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激光神经元在模式识别和序列预测能力上的显著提升,也为人工智能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
三、未来展望:集成到边缘计算设备,促进更快、更智能的AI系统
黄超然教授表示,这项技术可以在不牺牲准确性的情况下提高时间关键型应用中的人工智能决策速度。她的团队计划将激光神经元集成到边缘计算设备中,以促进更快、更智能的人工智能系统,同时降低能耗。随着多个激光神经元的级联,预计计算能力将得到更大的提升,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开辟新的道路。
这项突破性的研究发表在Optica杂志上,不仅为光通讯系统提供了智能、节能且高速的信号处理方式,也为新一代光通讯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
无焊料平行封焊技术:高端光模块封装的可靠性核心与发展路径
在5G基站规模化扩容与数据中心算力持续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光模块正加速向400G/800G/1.6T高速率、高密度方向迭代。光芯片作为光模块的核心功能单元,其性能发挥高度依赖封装工艺的可靠性支撑——尤其在极端温湿度、高频振动等严苛应用场景中,封装的气密性、洁净度及应力控制水平,直接决定光模块的长期稳定运行能力。其中,无焊料平行封焊技术凭借“无污染物残留、高气密性、低应力”的核心特性,已成为高端光模块封装的首选技术方案。
2025-10-28
-
什么是硅光技术?硅基与光子融合驱动数字时代高速传输变革的核心技术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云计算场景下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AI大模型训练中的低时延协同、高清视频流的流畅传输等关键应用,均对数据传输技术提出了“高速、低耗、高集成、低成本”的严苛需求。硅光技术(SiliconPhotonics)作为硅基平台与光子集成技术的融合产物,通过在硅基芯片上实现光信号的传输、调制与探测,无缝衔接传统硅基电子芯片,既兼具光传输的“高速低耗”特性,又继承硅半导体的“低成本高集成”优势,已成为破解传统电传输瓶颈、重塑高速数据传输赛道的核心技术支撑。
2025-10-28
-
玻璃显色原理与调控技术研究
彩色玻璃在建筑装饰、电子显示、光学器件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从哥特式教堂的彩绘玻璃窗到智能手机的渐变色后盖,其色彩呈现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物理化学机制。玻璃作为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非晶态固体,本身呈透明状,其色彩的产生是光与玻璃微观结构、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从颜色的本质属性出发,系统阐述玻璃显色的核心机制,并详解其颜色调控的关键技术手段。
2025-10-28
-
精密光学镜片出厂检测技术规范与质量管控要点
精密光学镜片作为光学仪器、激光设备及工业镜头的核心组件,其质量直接决定下游产品的成像精度、光传输效率及长期可靠性。在镜片从生产到交付的全流程中,出厂检测是筛选合格产品、规避质量风险的关键环节。然而,实际采购与合作过程中,常因检测标准不明确、技术要求未书面化等问题导致供需双方纠纷,增加企业成本。基于行业实践经验,本文系统梳理精密光学镜片出厂前需重点关注的四大核心检测维度,并明确质量管控关键节点,为相关从业者提供规范化技术参考。
2025-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