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前沿资讯】高效集成双微梳光源的研究突破
一、引言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双频梳干涉技术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现有的双频梳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挑战,集成和设备小型化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光学双微梳源混合集成平台
这种混合集成双微梳源由多个关键部分组成。它包括热稳定且具有高Q微谐振器的SiN光子芯片,对接耦合的半导体LD以及输出透镜光纤。通过使用不同的光子芯片设计和半导体,能够实现快速原型制作。不过,由于两个光子芯片需要独立热稳定,导致拍频的相对热漂移高达100MHz。
三、用于双微梳源的高效孤子微梳
当前,制造高Q氮化硅微谐振腔的技术存在一定局限,使用单频窄线宽激光器的外部泵浦来产生可持续的孤子微梳并非易事,且外部泵激发孤子梳的过程较为复杂。而完全集成的自注入锁定方案带来了出色的交钥匙操作,无需额外设备,不仅抑制了热效应,还保持了梳产生状态的稳定,极大地简化了梳生成过程,提高了稳定性。生成的梳具有宽带、高信噪比和高泵-梳边带功率转换效率等显著优点。
四、双微梳源的光谱特性
通过调节微谐振腔温度,可以有效地控制微梳线间距和双微梳信号。自注入锁定放宽了对微谐振器Q因子及其光谱纯度的要求,使得商业微谐振器能够应用于片上双微梳源。在半导体激光设备二极管的选择上,分布式反馈激光二极管在锁定波长可预测、两梳匹配等方面表现出色,而法布里-珀罗型则更具功率优势且价格便宜,具有实际应用前景。为了克服热漂移,提高双梳稳定性,可以考虑将两个微谐振器组合在同一个光子芯片上或使用相同微谐振器产生两个孤子梳等设计。基于自注入锁定的微梳生成设计方案有望进一步提升集成双微梳源的性能。
五、研究人员简介
相关研究人员来自特定的机构,专注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方向和联系方式为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可能。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发“Oz”技术创造全新饱和色“olo”,突破人类自然色觉限制
人类视网膜中的三种视锥细胞(S、M、L)分别感知蓝、绿、红波长,但因进化导致M(绿)和L(红)视锥细胞的敏感波长高度重叠(85%重叠),自然界中不存在仅激活M视锥细胞的单色光,限制了人类对高饱和绿色的感知。Oz技术通过以下步骤突破这一限制
2025-04-25
-
【前沿资讯】三维光学结在湍流环境中的稳定性优化及行为解析
杜克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理论方法,可精确操控三维光结的形成,实现对光结各部分形状、方向、大小及运动(旋转、位移)的按需调整。该方法基于编织零线的数学结理论,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为光结的定制化设计提供了普适框架。
2025-04-25
-
【光学前沿】光纤激光器中耗散纯四次孤子脉动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在光电子技术领域,超快光纤激光器因能够产生高峰值功率、宽光谱范围的超短脉冲,成为天文学、流体力学、生物医学等众多前沿学科的重要研究工具。其输出的锁模脉冲本质为光孤子,该现象的产生依赖于传播介质中群速度色散(GVD)与自相位调制(SPM)的动态平衡。长期以来,光孤子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主要围绕群速度色散管理展开,而高阶色散对孤子形态的影响则较少受到关注。直至近年,光子晶体波导中负四阶色散(FOD)与克尔非线性相互作用实现光孤子稳定的研究突破,催生了“纯四次孤子”的概念,为构建工作于纯四次孤子状态的超快光纤激光器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表明,此类激光器输出的锁模纯四次孤子能量与脉冲持续时间的三次幂成反比,这意味着在极短脉冲条件下,其可产生比传统孤子更宽光谱的高峰值功率脉冲,展现出独特的技术优势。
2025-04-25
-
碳化硅全彩光波导技术:重构增强现实显示系统的底层逻辑
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演进历程中,碳化硅(SiC)正完成从功率电子领域向光子集成赛道的战略跃迁。作为一种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禁带宽度3.3eV),SiC展现出传统光学材料难以企及的物理特性:
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