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液体透镜?液体透镜有什么应用?
液体透镜,作为一种基于仿生学概念的新型光学元件,以其体积小、集成度高及自主变焦能力强的特点,正逐渐成为医用内窥镜光学系统设计的新焦点。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液体透镜技术应用于医用内窥镜,以实现在不增加系统复杂性的前提下,提升内窥镜的变焦功能。
1.液体透镜的种类及原理
液体透镜,这一仿生学光学元件,模仿人眼的调节机制,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与松弛调节晶状体曲率,实现变焦。液体透镜无需移动组件,具有变焦平滑、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廉及加工简易等特点,适用于新型传感器及系统,用以调节像质和提高放大率,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液体透镜的实现方法主要包括:基于液体折射率变化的可变焦透镜、基于填充液体表面曲率变化的可变焦透镜和基于介质上电润湿流体接触角变化的可变焦透镜。本文主要采用了一种自行设计的可由气压或液压驱动的基于填充液体表面曲率变化的可变焦透镜。
基于填充液体表面曲率变化的可变焦透镜,通过压控方式对腔体内液体加压,改变腔体表面透明可变形薄膜的曲率半径,从而调整透镜焦距。此方法制造简便,透镜口径大小灵活,且可通过选择高折射率液体实现大范围变焦。
2.折衍混合型液体透镜
在确定所需光焦度后,液体透镜的可调节表面曲率半径即被确定,这限制了其在单片透镜上进行像差优化的能力。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折衍混合型液体透镜,将普通液体透镜的平面玻璃基底设计为衍射光学设备。
通过将衍射光学面作为液体透镜的结构组成部分,不仅保持了透镜的重量、尺寸及结构稳定性,还为其提供了像差校正的设计自由度,使单片液体透镜的像质优化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了成像质量,拓宽了应用范围。
3.结论
当前医用内窥镜技术在局部放大观察病灶方面存在局限,用户期望在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局部图像放大及宽景深范围内的清晰成像。传统光学设计中,变焦往往伴随着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体积的增大,这对于医用内窥镜而言是不可接受的。本文基于高斯光学计算,提出了一种利用液体可变焦透镜实现无运动组件变焦距系统的设计思路,并设计了一种二元变焦系统,有效提升了内窥镜的成像能力,同时保持了系统的微型结构。这一设计为微型变焦距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液体可变焦透镜以其体积小、重量轻、变焦平滑、集成度高及易于控制等优点,在系统体积受限且需变焦能力的场合展现出显著优势,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工业生产、医疗卫生及军事国防等领域。尽管如此,液体透镜技术在变焦控制能力及系统封装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
光学镜头加工三大核心技术解析
光学镜头作为现代科技领域的关键组件,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检测、航空航天及科研等诸多领域,其加工技术直接影响产品性能。目前,光学镜头加工主要依托注塑成型法、模压成型法及冷加工成型法三大核心技术,三者在精度控制、生产效率及适用场景上各具特点,共同构成了光学制造领域的技术体系。
2025-07-04
-
LPO与CPO光互连技术的双线演进,将开启怎样的发展路径?
在数据中心算力需求呈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光互连技术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线性驱动可插拔光学(LPO)与共封装光学(CPO)作为两条并行的技术主线,从不同维度推动光互连向更低功耗、更高密度、更优成本方向演进,正重塑数据中心的底层架构逻辑。
2025-07-04
-
暨南大学研究揭示镁铝异种焊接接头的交替电偶腐蚀机制
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轻量化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镁(Mg)合金与铝(Al)合金的异种连接已成为制约相关技术发展的关键挑战。近日,暨南大学科研团队在国际期刊《CorrosionScience》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创新性采用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结合钛(Ti)夹层,成功突破传统焊接技术瓶颈,并首次系统揭示了镁铝异种接头在腐蚀过程中的电偶腐蚀极性反转机制,为轻量化结构的长效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与技术参考。
2025-07-04
-
阶跃折射率双包层光纤:低损耗紧凑型光子灯笼的突破性进展
随着虚拟现实、物联网及云计算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标准单模光纤传输系统正逐步接近其容量极限。模分复用技术通过将线偏振或轨道角动量模式作为独立传输信道,成为突破容量瓶颈的关键途径。在此背景下,高性能的模式复用/解复用器成为该技术实用化的核心支撑,而光子灯笼凭借低损耗、工作波长范围宽等优势,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焦点。
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