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大在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去的突破性进展,引领下一代显示照明革新
近日,香港科技大学(HKUST)工程学院研究团队在量子棒发光二极管(QR-LEDs)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其研发的红色QR-LEDs实现创纪录的效率水平,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Materials),为下一代显示与照明技术的升级迭代奠定了重要基础。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D-LEDs)凭借出色的色纯度与亮度优势,已成为主流LED技术的有力竞争者,但出耦效率不足导致的外部量子效率(EQE)上限,长期制约着其性能提升。而量子棒作为QR-LEDs的核心材料,是具有独特光学特性的细长各向异性纳米晶体,通过结构设计可优化光发射方向,理论上具备突破上述瓶颈的潜力。然而,QR-LEDs的产业化进程始终面临两大关键技术挑战:一是光致发光量子产率偏低,二是薄膜质量不佳引发的大量漏电流问题,严重影响器件稳定性与发光效率。
为攻克这些技术难题,由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副教授AbishekSrivastava领衔的研究团队,聚焦量子棒的光学性能优化与器件结构创新。通过精细的合成工程技术,团队成功将绿色与红色量子棒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提升至92%,同时实现了均匀的尺寸分布与严格的形状控制——这两项指标对QR-LEDs的性能优化至关重要。针对此前研究中被忽视的量子棒薄膜载流子泄漏问题,团队创新性地建立了等效电路模型,清晰揭示了传统QR-LED结构中漏电流的产生机制与有害影响,为靶向解决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
基于这一模型,研究团队通过战略性调整器件结构,同步实现了平衡载流子注入增强与漏电流抑制的双重突破。测试结果显示,该团队研发的红色QR-LED样品峰值外部量子效率(EQE)达到31%,最大亮度高达110,000cd·m⁻²,创下红色QR-LED领域的效率新纪录;为验证技术普适性,团队将相同方法应用于绿色“棒中点”量子棒器件,同样取得显著成效,其峰值EQE达20.2%,最大亮度更是达到250,000cd·m⁻²,充分证明了该技术方案在不同颜色QR-LEDs中的应用潜力。
“Srivastava副教授指出:“以往QD-LED研究多聚焦于量子点结构优化以提升效能,但这种思路无法适配形状拉长的量子棒。我们通过量子棒微形态学分析与等效电路模型发现,量子棒因自身形状导致发光层存在广泛针孔,进而产生关键漏电流——这是紧密排列的QD-LED中不会出现的独特问题。”团队在优化器件结构的过程中,不仅解决了发光层质量问题,更验证了量子棒相较于量子点的本质优势。
此次研究通过创新技术路径破解了QR-LEDs的核心技术瓶颈,不仅为各向异性纳米晶体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导,更加速了QR-LEDs的商业化应用进程。香港科大团队的这一突破性成果,有望推动显示与照明技术向更高效率、更优性能的方向迈进,为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
为什么说光学主动热成像技术是非接触式工业质量检测的核心支撑
现代工业向高精度、高效率转型的进程中,质量检测技术作为生产管控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传统接触式检测方法存在的损伤风险与流程繁琐等问题,已难以满足智能制造的发展需求。光学主动热成像(OpticalActiveThermography,OAT)技术作为非接触式检测领域的重要分支,凭借其零损伤、高效率、深层检测等核心优势,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工业等关键领域逐步成为核心检测手段,为工业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技术支撑。
2025-11-14
-
非球面镜片加工面形精度控制中的核心风险分析与防控体系
非球面镜片凭借其优异的光学性能,已广泛应用于精密光学仪器、激光设备、高端光学成像系统等领域。然而,其加工工艺复杂度显著高于球面镜片,面形精度作为核心质量指标,直接决定光学系统的成像效果与性能稳定性。本文结合行业实践经验,系统剖析非球面镜片加工中面形精度控制的关键风险点,构建全流程防控方案。
2025-11-14
-
光学镜片图纸参数与实操指引专业解读规范
光学镜片图纸作为光学设备研发、制造及选型的核心技术文件,其规范解读是保障产品性能达标、生产流程合规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行业技术标准与图纸设计逻辑,系统拆解图纸核心构成、关键参数内涵及标准化解读流程,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专业、严谨的参考依据。
2025-11-14
-
激光穿孔技术的核心赋能元件:衍射分束器的工业应用与技术特性
鉴于包装制造、汽车安全、过滤材料等多个工业领域对薄片材料精准穿孔的刚性需求,激光穿孔技术凭借其高生产效率、精准定位及无残留加工的优势,已逐步替代传统机械穿孔设备。衍射分束器(DOE)作为激光穿孔系统的关键光学元件,通过创新性的光束调控机制,显著提升了加工精度与生产效率,为工业规模化加工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2025-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