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表面驱动涡旋光束生成技术突破:北邮团队攻克多维度瓶颈,助力动态光场应用发展

    在光通信领域对“超高速、大容量”传输能力的突破需求、量子信息领域对“高稳定、高维度”量子态编码的探索,以及显微操控领域对“超精细、高精度”作用的技术挑战背景下,携带轨道角动量(OrbitalAngularMomentum,OAM)的涡旋光束,已成为推动上述领域技术革新的核心光场载体。其螺旋状波前结构使不同拓扑荷(TopologicalCharge,l,决定OAM状态的关键参数)的光束可实现“并行传输”与“独立编码”,但长期以来,传统涡旋光束生成技术始终受限于拓扑荷切换灵活性不足、高阶模式稳定性欠缺、调控速度缓慢三大核心瓶颈,制约了其产业化应用进程。
    近日,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徐坤教授、桂丽丽教授团队联合国际科研合作者,以“超表面”为核心技术支撑,提出三项创新性技术方案,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PhotonicsResearch》《ACSPhotonics》《LaserPhotonics&Reviews》三大国际顶尖光学期刊。该系列研究从源端突破传统技术局限,为动态化、集成化涡旋光源的发展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

 

超表面驱动涡旋光束生成技术突破:北邮团队攻克多维度瓶颈,助力动态光场应用发展


    传统涡旋光束生成技术的核心瓶颈
    实现涡旋光束“高效、灵活、稳定”的源端生成,是其落地应用的首要前提。当前传统生成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且均存在显著技术短板:
    其一为腔外调制技术,通过螺旋相位板、空间光调制器(SpatialLightModulator,SLM)等器件对常规激光进行后置调制,以生成涡旋光束。此类技术虽可实现多模式输出,但存在设备体积庞大、光能量损耗较高等问题,且难以与小型化光学系统集成,不符合未来“芯片级”光源的发展趋势。
    其二为腔内调制技术,通过在激光器内部(如光纤激光器)集成光纤光栅等调制单元,实现涡旋光束的源端生成。该技术虽能实现调制单元与光源的集成化,显著压缩系统结构,但技术局限更为突出:多数方案仅能稳定输出单一或“共轭对”(如l=1与l=-1)的OAM模式,无法实现非共轭模式(如l=1与l=2)的灵活切换;少数可实现模式切换的方案,响应速度仅停留在毫秒级,且易因调控波动导致模式混杂;更关键的是,在光纤激光器应用场景中,受限于单模/少模光纤的本征模式数量,高阶OAM模式(如l≥10)易受“模式竞争”“模式耦合”效应抑制,难以实现稳定输出。
    在此背景下,“超表面”(Metasurface)技术的兴起为突破上述瓶颈提供了全新路径。作为由亚波长微纳单元构成的二维人工结构,超表面可对光的相位、振幅与偏振进行一体化精准调控,且具备轻薄化结构特征,易于与激光器谐振腔实现集成——这一特性恰好契合涡旋光束生成技术对“集成化”与“动态化”的核心需求。


    三项超表面创新方案:系统性破解传统技术瓶颈
    依托超表面的独特优势,北邮团队联合国际合作者针对传统技术痛点,从“拓扑荷解耦”“高阶模式输出”“高速调控”三个维度设计专项方案,形成了覆盖低阶至高阶OAM模式、低速至高速调控需求的完整技术体系。
    方案一:偏振复用超表面(PolarizationMultiplexingMetasurface,PMM)——突破共轭拓扑荷限制
    传统腔内调制技术的核心痛点之一,是无法摆脱共轭拓扑荷的束缚——模式切换仅能在l与-l之间跳转,无法实现非共轭OAM模式的灵活切换。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设计了具备“三重功能集成”特性的偏振复用超表面(PMM),并将其集成至光纤激光器腔内。
    该PMM的核心设计亮点在于其偏振响应的差异化特性:当不同线偏振光入射时,器件可同步实现三项关键功能——对激光输出信号进行OAM模式调制(保障涡旋光束生成)、对激光谐振过程进行类高斯光束调制(维持激光稳定振荡)、精准调控两类光束的能量分配比例。在实际操作中,无需复杂的光路重构,仅通过旋转腔内半波片(Half-WavePlate,HWP),即可直接实现非共轭OAM模式的切换。
    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案的技术突破:激光器输出涡旋光束的模式纯度≥93%(模式纯度直接决定光束应用稳定性),斜率效率≥5%(能量转换效率满足实用化需求);通过设计不同能量分配比例的PMM器件,团队进一步实现了对腔内激光能量的精准调控,为后续优化器件输出性能提供了灵活空间。
    方案二:LMSL动态调控平台——实现高阶OAM光束输出与波长独立调谐
    随着光通信领域“高维度复用”技术发展与光学操控领域“高精度作用”需求提升,高阶OAM光束(如l≥20)的稳定输出成为关键技术目标,同时对光束波长的独立调控需求也日益迫切。在PMM技术研究基础上,团队引入液晶可变延迟器(LiquidCrystalVariableRetarder,LCVR)与圆偏振复用超表面,构建了“LCVR-超表面-LCVR”(LMSL)动态调控平台。
    将LMSL平台集成至光纤激光器腔内后,通过调节LCVR的驱动电压,可实现高阶拓扑荷的灵活切换——实验中成功实现了l=2(模式纯度95.7%)与l=20(模式纯度93.0%)两类高阶OAM光束的稳定输出,突破了传统光纤激光器难以生成高阶OAM模式的技术局限。
    更重要的是,该方案实现了“波长与拓扑荷的独立调谐”:借助腔内可调谐滤波器(TunableFilter,TF),团队在1014–1046nm波段实现了32nm范围的连续波长调控,且波长切换过程与拓扑荷切换无干扰——这一特性意味着同一套系统可根据应用需求,同步调整光束的“螺旋形态”(拓扑荷)与“光谱特性”(波长),大幅提升了技术方案的应用灵活性。此外,实验测得OAM模式切换的上升时间为17.5ms、下降时间为2.4ms,可满足中高速动态调控场景(如中等速率光通信的模式切换)需求。
    方案三:MEMS可调谐双层超表面(MEMS-BMS)——实现涡旋光束切换速度的微秒级跃升
    针对高速光通信、实时光学成像等场景对“微秒级”调控速度的需求,桂丽丽教授团队联合南丹麦大学纳米光学中心SergeyI.Bozhevolnyi教授团队、挪威科技工业研究所孟超博士团队,提出“MEMS可调谐双层超表面(MEMS-BilayerMetasurface,MEMS-BMS)”技术方案,将涡旋光束的切换速度从传统“毫秒级”跃升至“微秒级”。
    该方案的核心技术逻辑为“压电驱动+双层超表面协同调控”:通过四组压电环驱动MEMS反射镜,实现对双层超表面与反射镜之间空气间隙的纳米级精度调控;当空气间隙发生变化时,可触发涡旋模式的周期性切换,例如实现l=-1与l=2非共轭模式的快速跳转。
    实验数据显示,该方案的OAM光束切换速度可达约50kHz,对应单程响应时间仅9μs——较基于液晶(LCVR)的调控方案,速度提升了3个数量级(液晶方案响应时间为毫秒级)。此外,该方案在保障“高速调控”的同时,兼顾了“高能量效率”与“系统紧凑性”:无需复杂光路设计,器件可实现微型化集成,完美适配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应用需求。


    技术突破的核心价值与未来展望
    北邮团队的系列研究并非孤立的技术探索,而是围绕“涡旋光束实用化”目标形成的系统性技术突破。综合来看,三项方案共同实现了四大核心优势:
    1.拓扑荷调控维度的全面拓展:覆盖低阶(l=1)至高阶(l=20)OAM模式,突破共轭拓扑荷限制,实现非共轭模式的灵活切换;
    2.波长与拓扑荷的独立可调谐性:在1014–1046nm波段实现32nm连续波长调控,且波长切换与拓扑荷调控无干扰,适配多场景应用需求;
    3.模式切换速度的量级式提升:从Hz级(液晶方案)跃升至kHz级(MEMS-BMS方案),满足从低速到高速的全场景调控需求;
    4.实用化性能指标的稳定保障:输出涡旋光束模式纯度普遍≥93%,斜率效率≥5%,且实现低阈值运转,为集成化应用提供稳定技术支撑。


    未来,随着超表面设计的进一步优化——如拓展调控波段至红外、太赫兹领域,或实现更高阶OAM模式(如l≥50)的稳定输出——该系列动态涡旋光源有望在更广泛领域实现产业化落地:在光通信领域,为5G/6G技术提供“超高速、大容量”的传输通道;在量子计算领域,支撑更高维度OAM量子比特的编码与操控;在生物医学领域,为单细胞精准操控、超分辨成像提供核心技术工具。
    从实验室技术突破到产业化应用转化,超表面驱动的涡旋光束生成技术,正为动态光场调控领域的发展开辟新路径,为相关行业的技术革新提供关键支撑。

创建时间:2025-09-29 13:59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