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入式(ELED)背光技术:实现显示设备极致纤薄的光学核心方案

   在当前显示技术领域,智能手机、轻薄笔记本电脑、超薄电视等产品对“纤薄化”外观的需求日益凸显,而侧入式(EdgeLightEmittingDiode,简称ELED)背光技术正是支撑这一需求的核心光学方案。与直下式(DirectLightEmittingDiode,简称DLED)背光将光源阵列直接排布于屏幕背部不同,侧入式背光通过将LED灯条设置在导光板侧边,结合精密的光学设计,将线光源转化为均匀明亮的面光源。本文将从技术原理、核心组件设计、性能权衡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系统解析侧入式背光技术的核心逻辑与应用价值。

 

侧入式(ELED)背光技术


    一、核心组件设计:导光板与网点——侧入式背光的“光控核心”
    导光板(LightGuidePlate,简称LGP)是侧入式背光技术的核心部件,其材质选择与底面网点设计直接决定光线利用效率与出光均匀性,是实现“线光转面光”的关键环节。
    1.导光板的材质选型:透光性与场景适配的平衡
    导光板需满足高透光率、低光损耗的核心要求,目前主流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俗称亚克力)与聚碳酸酯(PC),二者在性能与适用场景上存在明确差异:
    PMMA材质:透光率可达92%以上,能最大程度减少光线在传导过程中的损耗,适用于对亮度敏感度较高的场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中小尺寸显示设备;但该材质耐热性较弱,长期使用温度上限约80℃,且抗冲击性能较差,易因外力碰撞产生开裂,需避免在高温或易受冲击的环境中应用。
    PC材质:透光率略低于PMMA(约88%),但具备优异的韧性与耐高温性,长期使用温度上限可达120℃,抗冲击能力是PMMA的35倍,更适合笔记本电脑、车载显示器等可能面临高温或轻微冲击的场景;不过其成本较PMMA高出约20%,需在性能需求与成本控制间进行权衡。
    2.网点设计:解决“近亮远暗”的光学优化关键
    导光板底面的网点是打破光线全反射、实现光线提取的核心微结构,其设计遵循“近疏远密、近小远大”的原则,本质是通过差异化的网点密度与尺寸,补偿光线在导光板内传播的衰减:
    近光源区域(入光侧):光线刚进入导光板时能量集中,若网点过密或过大,易导致局部出光过强形成亮斑,因此需设计“小尺寸、低密度”网点,仅提取少量光线;
    远光源区域(出光侧远端):光线在导光板内传播时会因散射、吸收产生衰减,需通过“大尺寸、高密度”网点增强光线提取效率,补偿亮度损失,最终实现全出光面的均匀性。
    在设计手段上,早期网点设计依赖工程师经验与物理打样,需经过数十次迭代调整才能达标;当前随着光学仿真技术的发展,LightTools、Speos、Gtools等专业软件已成为主流工具——通过建立导光板三维模型与光线传播算法,可模拟不同网点参数下的出光效果,通过迭代计算快速确定最优网点排布方案,将设计周期从传统的“数周”缩短至“12个工作日”,大幅提升研发效率。


    二、LED灯条参数设计:均匀性与成本控制的精细权衡
    LED灯条作为侧入式背光的光源源头,其颗数、间距及留白距离的设计,直接影响出光均匀性、产品外观及成本,是技术落地过程中的关键优化环节。
    1.LED间距(P):规避“灯影”与成本平衡的核心参数
    LED间距指灯条上相邻两颗LED中心点的距离(记为P),是决定入光侧是否出现“亮暗条纹”(行业称“Hotspot”)的核心因素:若间距过大,导光板入光侧会呈现周期性的亮斑与暗纹,严重影响显示观感——例如某6.7英寸智能手机屏幕,当LED间距从8mm增至12mm时,入光侧可清晰观测到每颗LED对应的“条状亮区”;若间距过小,虽能提升均匀性,但会增加LED颗数,直接导致灯条成本上升(单颗LED成本约0.10.3元),同时提高设备功耗(每增加一颗LED需额外消耗约1520mA电流)。
    在实际设计中,需根据显示设备尺寸进行差异化优化:中小尺寸设备(如510英寸平板电脑)通常将LED间距控制在510mm;大尺寸超薄电视(如5565英寸)则通过“双边入光”(屏幕两侧各设置一组灯条)减少单侧边LED间距压力,平衡均匀性与成本。
    2.留白距离(A):窄边框设计与画质风险的博弈
    留白距离(记为A)指LED灯条与屏幕有效显示区域(ActiveArea,简称AA区)的距离,其设计需在“窄边框”外观需求与“无亮斑”画质需求间寻求平衡:
    若A过大,会导致屏幕黑边框宽度增加——例如智能手机黑边框从1.5mm增至2.5mm时,视觉上会显著降低“全面屏”的紧凑感;
    若A过小,LED发出的光线会直接照射至AA区边缘,形成边缘亮斑,破坏画面完整性。
    行业内通常以“A/P比”作为设计合理性的判断标准:根据长期工程经验,A/P比需大于1才能有效规避亮斑风险;但在全面屏手机等对窄边框要求极高的场景中,A/P比常被压缩至0.40.8,此时需通过优化导光板网点密度、增加扩散膜微观结构复杂度等方式,抵消亮斑风险,这也是窄边框显示设备光学设计的核心技术难点。


    三、光学膜材系统:提升出光质量的“光线整理层”
    从导光板射出的光线存在方向性散乱、亮度不足的问题,需通过一套标准化的光学膜材系统进行“整理与增强”,以满足显示设备对亮度、均匀性及可视角度的要求。该系统主要包括扩散片、增亮膜与反射片三类核心组件,各组件功能明确、协同作用:
    为进一步适配显示设备“更薄、更轻”的发展需求,行业正推动“复合型膜材”的研发与应用:例如双层增亮膜(DEBEF)可同时实现增亮与部分扩散功能,将传统“1层扩散片+2层增亮膜”的结构简化为2层;集成扩散、增亮、反射功能的POP(PrismonDiffuser)膜材,可直接减少12层膜材用量,使背光模组厚度减少0.51mm,同时降低组装工序与成本,已在折叠屏手机、超薄笔记本等高端产品中逐步应用。


    四、技术性能权衡:侧入式背光的优势与局限性
    侧入式背光技术的设计逻辑决定了其在特定场景中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由物理结构导致的局限性,需结合产品定位进行合理选择。
    1.核心优势:适配轻薄化与中小尺寸场景
    极致纤薄:侧入式背光模组厚度可控制在35mm(直下式背光模组厚度通常需10mm以上),是智能手机、13英寸以下轻薄笔记本等对厚度敏感产品的“刚需方案”,例如某款13.3英寸轻薄本通过采用侧入式背光,将机身厚度压缩至14.9mm,满足便携需求;
    中小尺寸成本优势:在15英寸以下中小尺寸场景中,侧入式背光仅需12组LED灯条,LED用量远少于直下式(直下式需数十至上百颗LED),总成本较直下式低10%15%;
    轻量化:无底部光源阵列设计,模组重量较同尺寸直下式轻20%30%,进一步提升便携设备的握持感与使用体验。
    2.主要局限性:画质天花板与可靠性约束
    大尺寸出光均匀性不足:当屏幕尺寸超过55英寸时,侧入式背光易出现“四角暗区”或“中间亮、两侧暗”的X型光斑,需通过多侧入光(如四边入光)、高精度网点设计等方式优化,但其均匀性仍难媲美直下式;
    局域调光能力弱:由于光源集中于侧边,光线在导光板内呈扩散式传播,无法像直下式那样实现“分区控光”(即独立调节不同区域光源亮度),画面对比度提升有限——即使高端侧入式电视采用多分区设计,分区数量通常不足50区,远低于MiniLED直下式的数百区,难以呈现复杂场景的明暗细节;
    可靠性风险:LED灯条为串联或并联结构,若单颗LED损坏,会导致对应区域出现暗带,且维修需更换整个灯条,维护成本高于直下式(直下式单颗LED损坏仅影响局部小点,可单独更换)。


    五、技术发展趋势:突破局限,拓展应用边界
    为应对大尺寸化、高画质化的需求,侧入式背光技术正从多维度进行优化,通过技术创新突破现有局限,拓展应用场景。
    1.大尺寸化与均匀性优化
    针对大尺寸屏幕均匀性不足的问题,行业通过“多侧入光设计”(如55英寸电视采用四边入光)、“高精度网点仿真”(基于机器学习算法优化网点排布)、“高透光膜材应用”(采用透光率95%以上的新型扩散膜)等手段,将大尺寸屏幕的亮度均匀性误差从15%降至8%以下,逐步适配6575英寸超薄电视场景。
    2.MiniLED技术融合:提升亮度与均匀性
    将MiniLED芯片(尺寸<0.5mm)应用于侧入式灯条,通过极密的LED间距(如0.30.5mm)彻底消除“灯影”现象;同时MiniLED具备更高的亮度密度(单颗亮度可达2000mcd),可使侧入式背光的峰值亮度从500nit提升至8001000nit,接近中端直下式背光水平,目前已在高端超薄显示器中实现应用。
    3.艺术化与场景化设计
    依托纤薄特性,侧入式背光成为“壁画电视”“透明显示”等创新形态产品的核心方案:例如某品牌“壁画电视”通过侧入式技术将机身厚度压至4.5mm,贴合墙面时视觉效果与传统壁画一致;透明显示设备则利用侧入式背光的“边缘光源”特性,减少光源对透明基板的遮挡,实现70%以上的透光率。
    4.结构简化与成本优化
    行业正推动“功能集成化”设计:一方面,在导光板表面直接刻蚀微棱镜结构,替代传统增亮膜,减少膜材用量;另一方面,将LED芯片直接“嵌入”导光板侧边,省去灯条封装环节,降低组件成本与组装复杂度。据行业测算,此类设计可使背光模组成本再降10%,组装效率提升20%,进一步增强侧入式技术的市场竞争力。


    六、技术定位与总结
    侧入式(ELED)背光技术并非以“极致画质”为核心目标,而是通过“纤薄化、轻量化、成本优化”的技术逻辑,在显示设备轻薄化需求与光学性能间构建平衡。在中小尺寸便携设备(手机、平板、轻薄笔记本)中,其不可替代的纤薄优势使其成为主流方案;在大尺寸领域,通过融合MiniLED、多侧入光等技术,也逐步在超薄电视、艺术化显示等细分场景中占据一席之地。
    从技术发展规律来看,侧入式背光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精准匹配场景需求”——在显示技术多元化的当下,它无需与直下式、MiniLED在画质参数上直接竞争,而是通过持续优化轻薄特性与成本控制,在显示设备的“轻薄化赛道”中保持核心竞争力,为行业提供多样化的技术选择。

创建时间:2025-09-26 14:55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