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取向液晶元件的可编程全息结构光多维复用嵌套光学加密技术研究

    信息安全已成为保障金融交易、政务数据、军事通信等关键领域稳定运行的核心要素。传统加密技术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安全需求,但随着攻击手段的迭代升级,其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面临效率低、密钥空间有限等问题。光学加密技术依托光的并行处理特性、高速传输能力及低功耗优势,成为现代安全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传统光学加密系统普遍存在体积庞大、动态调谐性能薄弱、集成度不足等缺陷,难以适配高容量、高安全性的应用场景。
    近期,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Laser&PhotonicsReviews》的一项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光取向液晶元件的可编程全息结构光多维复用嵌套光学加密方案。该技术通过挖掘液晶分子的独特物理特性,在单一元件中实现光的多自由度调控,构建“物理层复用-算法层解密”的一体化防护体系,有效突破传统光学加密的技术瓶颈,为下一代信息安全技术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基于光取向液晶元件的可编程全息结构光多维复用嵌套光学加密技术研究


    一、核心技术基础:液晶分子的“取向简并”特性
    该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对液晶分子“取向简并”特性的深度开发与应用。取向简并是指液晶分子在平面内呈现不同排列角度时,探测器或人眼接收到的透射光强保持一致的物理现象。这一特性意味着光强信号无法唯一确定液晶分子的实际取向状态,相同光强背后可隐藏差异化的相位延迟信息,为多维度信息复用提供了物理基础。
    基于这一特性,研究团队实现了多维度的独立编码,具体表现为:
    1.偏振维度编码:通过精准设计液晶分子转角,使同一液晶区域在不同偏振配置下呈现不同图像。实验表明,0°偏振光照射时该区域显现“熊猫”图像,偏振方向旋转22.5°后则呈现“兔子”图像,两幅图像亮度对比度高、边缘轮廓清晰,且在可见光波段内保持稳定响应;
    2.波长维度编码:采用红、黄、绿、蓝、紫五种单色光分别照射液晶元件,在预设接收距离处可依次解码出“R、Y、G、B、P”字符。实测结果显示,各字符图像的峰值信噪比(PSNR)均高于24dB,满足信息清晰识别的技术要求;
    3.空间位置维度编码:固定绿光作为照明光源,通过改变接收距离(8cm至38cm),可在不同位置依次显现数字“1-7”。该现象符合远场衍射的线性放大规律,验证了空间位置作为独立密钥的可行性。
    “取向简并”特性的应用,使单一液晶元件具备“多信息并行存储且互不干扰”的能力,为后续多维复用与嵌套加密架构的构建奠定关键基础。


    二、技术创新:单一元件实现8通道信息复用,提升系统集成度
    传统光学加密系统若需实现多维度调控,通常需串联偏振片、滤光片、相位调制器等多个元件,不仅导致系统体积庞大,还易因元件间校准误差降低加密稳定性。本研究通过“可编程全息结构光+光取向液晶元件”的技术组合,将光的偏振(2通道)、波长(5通道)、空间位置(7通道)三大自由度集成于单一液晶元件,最终实现8通道信息复用,显著提升系统集成度与信息存储密度。
    其具体制备流程如下:
    1.光取向层制备:对玻璃基板进行清洗与热处理后,旋涂光取向剂SD1;利用空间光调制器投射预设的可编程全息结构光图样,SD1依据光偏振方向记录分子级取向信息,形成取向“模板”;
    2.液晶超结构定型:在光取向层表面旋涂液晶聚合物,通过紫外固化工艺,使液晶分子按照取向“模板”形成像素化超结构,确保光学特性与预设设计一致;
    3.全局参数优化:考虑液晶工艺的实际限制,以2×2子域作为基本单元(所有子域共享同一延迟量,仅慢轴取向可调),将取向角、延迟量、掩膜-相机距离设为优化变量。基于Fisher信息矩阵导出的Cramér–Rao下界构建目标函数,通过遗传算法在六维参数空间中搜索最优解。最终确定的参数(取向角呈π/3等间隔分布、延迟量约为1.16π/2)可确保系统在460-660nm可见光波段内,对波长漂移具备强鲁棒性(条件数低于阈值)。


    三、加密架构:四层嵌套设计构建高抗破解性防护体系
    为保障信息安全,该研究创新性地构建四层嵌套加密架构,将物理层的光学解码与数字域的算法解密深度融合。整个加密与解密流程需严格遵循预设顺序,任一环节缺失或操作错误均无法获取有效信息,大幅提升系统抗破解能力。
    具体流程如下:
    1.明文初始编码:将待保护明文(如“USST”)编码为受密码保护的二维码(QR码),作为加密链路的核心目标信息;
    2.第一层解密(波长-位置协同提取):采用特定波长光源(如532nm绿光)照射液晶元件,在预设距离(12cm、16cm、20cm)处提取数字“1、6、7”;再通过457nm蓝光、650nm红光在25cm处提取数字“4、8”,组合形成密文“167418”;
    3.第二层解密(算法预处理):将密文“167418”输入RSA非对称加密算法进行解密,结合26进制转换规则,生成中间密钥“PZOA”;
    4.第三层解密(偏振信息读取):调整偏振配置(0°起偏、90°检偏),从液晶元件中读取字符“ABCD”;旋转偏振方向22.5°后,验证该字符的唯一性与准确性,作为后续解密的关键线索;
    5.第四层解密(密码合成与明文恢复):采用维吉尼亚密码(多表替换密码)将中间密钥“PZOA”与偏振提取字符“ABCD”合成最终口令“LCOD”;输入该口令解锁二维码,最终恢复初始明文“USST”。
    实验数据显示,各环节解码图像的PSNR均高于24dB,验证了该嵌套架构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有效杜绝“假解密”路径。


    四、动态防护能力:电控模块实现信息实时隐匿与显形
    为适配实时安全通信场景,研究团队利用液晶的电光可调性,设计了电控信息调控模块,实现信息的动态隐匿与显形,进一步提升系统安全性。
    该模块的核心设计为:将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灌入ITO导电玻璃制成的10μm空腔,形成电压可控的散射结构;在PDLC层外表面记录远场全息信息,构成电控加密元件(样品E)。其工作模式分为两种:
    1.隐匿模式(OFF态):无电压施加时,PDLC内部液晶微滴取向无序,入射光被强烈散射,元件呈高雾度状态,底层图案与远场全息均无法显现,实现信息完全隐匿;
    2.显形模式(ON态):施加几十伏交流电场后,液晶分子沿电场方向有序排列,PDLC层瞬间透明,底层图像清晰可见,同时照明光与表层全息相位作用,在预设距离处再现目标全息图案(如线描小狗图像)。
    该电控模块响应速度快(瞬时切换)、可重复使用次数多(百万次以上)、功耗低,可与四层嵌套加密架构无缝衔接,形成“静态多维编码+动态门控”的复合防护体系,有效降低非授权时段的信息泄露风险。


    五、应用前景与技术展望
    基于光取向液晶元件的可编程全息结构光多维复用嵌套光学加密技术,凭借高集成度、高安全性、动态可调性三大核心优势,在多个领域展现出重要应用价值:
    1.高密度光学存储:单一液晶元件可并行存储多通道灰度图、全息图与二维码,适用于政务档案、医疗数据等大规模敏感信息的长期存储;
    2.安全通信:结合动态电控模块,可实现“按需释放密钥”的实时加密传输,满足金融交易、军事通信等场景的高安全需求;
    3.身份认证:将生物特征信息(指纹、虹膜)与多维光学密钥绑定,构建“物理特征+数字密钥”的双重身份标识体系,杜绝伪造与冒用行为。
    此外,该技术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通过扩展波长、偏振或空间位置的通道数量,可进一步提升信息容量,无需重构系统核心架构。未来,随着液晶工艺精度的提升与全息算法的优化,该技术有望推动光学加密向“微型化、高容量、可重构”方向发展,为下一代信息安全体系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创建时间:2025-09-26 11:23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