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射矩阵层析成像技术:突破复杂介质限制的深层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新范式

    临床医师需清晰观测大脑深层神经元活动或捕捉肿瘤早期毫米级病灶;在脑科学研究范畴,科研人员致力于探究生物组织内部细微结构的动态变化——此类需求均高度依赖光学成像技术的精准观测能力。作为非侵入性、高空间分辨率的核心观测手段,光学成像已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生物科学、高精度工业检测等关键领域。然而,当光线穿透生物组织、胶体等复杂散射介质时,介质内部的分子与颗粒会对光线产生反射、折射等作用,引发“波前畸变”与“多重散射”现象,导致成像质量显著下降、关键信息丢失,如同透过散射介质观测目标,成像效果模糊且失真,成为制约光学成像技术向深层应用拓展的核心瓶颈。
    传统光学成像技术如反射共聚焦显微镜(RCM)、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等,虽通过“门控”技术滤除部分散射干扰,但其成像深度普遍受限於数百微米量级,且超过该范围后分辨率会大幅衰减。如何突破散射介质的限制,实现深层复杂环境下的高清晰度成像,已成为光学成像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散射矩阵层析成像技术


    技术突破:散射矩阵层析成像(SMT)的创新研发
    近日,美国南加州大学ChiaWei(Wade)Hsu教授团队联合浙江大学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名为“散射矩阵层析成像(ScatteringMatrixTomography,SMT)”的创新光学成像技术,成功破解了复杂散射介质下深层成像的难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光学期刊《AdvancedPhotonics》。
    SMT技术的核心创新在于,其不再被动规避散射干扰,而是通过主动解析散射规律,结合高光谱散射矩阵构建、自适应波前校正与数字优化算法,实现光线在复杂介质中的精准调控,最终达成非侵入、无标记的深层高分辨率成像。该技术从原理层面突破了传统成像技术的局限,为复杂环境下的光学观测开辟了新路径。


    SMT技术原理:三大核心设计破解散射难题
    从技术原理来看,SMT通过三大关键设计,针对性解决传统光学成像在复杂散射介质中面临的痛点,其技术逻辑具有显著创新性与严谨性:
    1.单次测量构建高光谱散射全景矩阵
    SMT技术首先借助离轴全息技术,对样本在不同入射方向、出射方向及光谱频率下的散射响应进行一次性测量,构建完整的高光谱散射矩阵。该矩阵完整记录了光线与介质的相互作用规律,相当于为散射介质建立了“光学特性图谱”。基于此矩阵,研究人员无需反复调整物理光路,仅通过计算机即可模拟任意波前组合,实现空间聚焦、时间门控、色散补偿等关键操作,为成像系统赋予灵活应对不同散射场景的数字调控能力,大幅提升了成像效率与适应性。
    2.三重数字门控机制精准提取有效信号
    多重散射产生的背景噪声是导致成像模糊的主要诱因。针对这一问题,SMT设计了“空间时间频率”三重数字门控机制:空间门控筛选特定传播方向的光线,排除非目标方向的散射干扰;时间门控捕捉光线的瞬时传播信号,过滤延迟到达的多重散射光;频率门控基于不同光谱的散射特性,进一步抑制噪声信号。三者协同作用,可精准提取携带目标结构信息的“单次散射信号”,最大限度降低背景噪声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3.双路径校正与多尺度优化应对极端散射
    针对强散射环境下的高阶像差问题,SMT采用“双路径波前校正”与“从粗到细多尺度优化”两大策略:其一,双路径波前校正机制对入射光与反射光的相位分布进行独立优化,无需额外配置波前传感器,仅以图像质量为反馈实现自适应调控,显著提升强散射环境下的像差校正精度;其二,多尺度优化策略先通过低阶Zernike多项式对成像进行整体初校,再针对局部区域引入高阶修正,同时在频率方向采用三阶多项式拟合,有效提升了成像系统的稳定性与鲁棒性,确保在极端散射条件下仍能高保真恢复目标结构。


    实验验证:SMT技术的成像性能优势
    研究团队通过两组关键实验,验证了SMT技术在复杂散射介质中的成像性能,其结果显著优于传统光学成像技术:
    1.穿透厚层小鼠脑组织的高分辨率成像
    实验中,研究人员将1951USAF分辨率靶(光学成像精度标准样本)置于厚度为0.98mm的小鼠脑组织切片下方。测试结果显示,传统明场显微镜、RCM、OCT及OCM均无法分辨分辨率靶的细微结构,成像模糊且关键信息丢失;而SMT技术借助三重数字门控与双路径波前校正,成功重建出宽度仅1.1μm的条纹结构,分辨率接近光学成像的“衍射极限”。此外,SMT在小鼠脑组织下的“深度分辨率比”超过900,显著突破了传统技术的成像深度限制。
    2.复杂胶体环境中的深层微观结构观测
    在含高折射率TiO₂纳米颗粒的聚合物胶体样本(模拟工业与生物领域的复杂散射环境)成像实验中,当成像深度达到110μm时,传统成像技术完全无法识别纳米颗粒;而SMT技术不仅清晰分辨出直径约500nm的单个纳米颗粒,还能准确捕捉相邻颗粒的空间分布关系。同时,SMT在不透明胶体中可穿透超过3个“光传输平均自由程”(衡量介质散射强度的关键指标),充分证明其在复杂散射介质中的深层成像能力。


    应用前景:SMT技术的多领域价值与发展方向
    SMT技术的突破不仅解决了复杂散射介质下深层成像的核心难题,更为多领域应用拓展了全新空间,其潜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医疗诊断领域:无需侵入性操作或标记处理,即可实现大脑深层神经元活动观测与器官微小病变检测,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提供高分辨率成像支持,助力提升疾病早期诊断率;
    脑科学研究领域:可实时追踪深层脑组织中细胞的动态变化,为神经信号传递机制、脑部生理功能研究提供精准的观测工具;
    工业检测领域:实现半导体芯片内部电路、复合材料微观缺陷的非破坏性检测,提升工业产品质量控制的精度与效率;
    胶体物理领域:直接观测稠密胶体中颗粒的运动规律与空间分布,为新型功能材料的研发提供实验数据支撑。


    未来,随着高速激光器、高灵敏度图像传感器及GPU算力的持续发展,SMT技术有望实现“实时成像”,进一步向临床应用与工业场景落地。该技术不仅是光学成像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更将推动医疗、生物、工业等多学科从“表面观测”向“深层探索”迈进,为人类揭示更多微观世界的奥秘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创建时间:2025-09-18 13:55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