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瓦级激光脉冲单次时空矢量场测量技术,突破超强激光表征瓶颈的关键进展

    当激光强度迈入拍瓦量级(1拍瓦=10¹⁵瓦),电子可在单个光学周期内以相对论速度振荡。这一极端物理条件,使超强激光成为探索光物质相互作用基本规律、推动粒子加速、激光驱动聚变等前沿领域发展的核心工具。然而,长期以来,超强激光的精准表征能力显著滞后于其产生技术的进步,成为制约激光科学及其应用突破的关键瓶颈。直至SunnyHoward团队在《NaturePhotonics》发表创新性研究成果,提出“实时矢量电磁近场表征技术”,首次实现对超强激光脉冲完整时空与偏振信息的单次测量,才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实时矢量电磁近场表征技术


    一、超强激光表征的核心挑战:结构复杂性与测量局限性
    现代激光技术已能实现极端强度与超短脉冲(飞秒级,1飞秒=10⁻¹⁵秒)的结合,但对超强激光脉冲“内部结构”的精准解析始终面临挑战。超强激光脉冲的核心特征包含两方面:一是时空耦合(STCs),即脉冲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的关联特性(如脉冲前倾斜、脉冲前曲率);二是电磁场矢量特性,涵盖偏振态等关键参数,二者共同决定脉冲在焦点处的场分布及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
    从应用需求来看,这些特性的精准把控至关重要:未受控的时空耦合会大幅降低激光可实现的峰值强度,削弱超强激光的性能;当脉冲强度接近相对论量级时,偏振态的微小波动将导致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出现显著偏差;此外,学界已提出通过“结构化脉冲”(如“飞行焦点”,利用脉冲前曲率与啁啾形成超光速移动焦点)实现光物质相互作用的精准调控,但因缺乏可完整表征此类结构的工具,相关实验研究长期受阻。
    此前的表征技术存在明显局限性:部分方法需通过数百次脉冲扫描完成测量,无法捕捉单次脉冲的动态波动;部分方法忽略偏振等矢量特性,难以完整描述电磁场结构;更关键的是,多数技术无法量化测量不确定性,导致实验数据的可信度与可重复性受限,难以支撑高精度研究需求。


    二、技术创新:四维时空矢量场的“编码解码”实现路径
    SunnyHoward团队的核心突破在于,利用超强激光的固有物理特性,设计“物理编码软件解码”一体化系统,将需高维数据描述的时空矢量场高效压缩至二维探测器,实现单次、完整且可量化不确定性的测量。
    2.1物理编码器:基于物理原理的维度压缩与信息编码
    超强激光脉冲的时空矢量场需描述两个横向分量(Ex、Ey)的振幅与相位,且各分量随空间(x、y)与频率(ω)变化,属于典型的“四维数据”。研究团队基于两项关键物理原理,设计光学系统实现维度压缩与信息编码:
    奈奎斯特准则的应用:超强激光经理想透镜聚焦后,95%能量集中于远场前四个艾里环,第五个艾里环能量占比不足1%。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准则,每个艾里环需2个测量点,因此近场仅需设置8×8采样网格,大幅降低采样复杂度,同时确保关键能量区域的信息完整度。
    维纳辛钦定理的约束:超强激光焦点处能量高度集中,意味着其近场自相关函数具有显著平滑性。这一固有特性为场重建提供额外约束条件,使单次捕获完整矢量场成为可能。
    在此基础上,光学系统通过多组件协同完成信息编码(如图1所示):
    1.双折射介质(BM):在不同偏振方向间引入预设延迟(δB),解决偏振旋向歧义问题(此前技术无法区分偏振的左旋与右旋),为完整偏振态测量奠定基础;
    2.微透镜阵列(MLA):基于夏克哈特曼传感器原理,对波前进行局部采样,将平均相位梯度编码为焦点偏移量,相比针孔式哈特曼传感器,可减少高频分量混叠,提升信噪比;
    3.衍射光栅(DG):置于4f成像系统的傅里叶平面附近,使光谱信息在探测器上形成条纹结构,实现光谱维度的编码,且需同时捕获±1级衍射光,避免光谱强度与相位的歧义;
    4.偏振滤光片阵列(PFA):捕获0°、45°、90°、135°四个方向的空间强度,通过强度数据计算完整斯托克斯参数,实现偏振态的定量表征。
    该系统的分辨率显著优于需求:对中心波长800nm、数值孔径f/50的光学元件,测量面积约1mm²,为理想束腰面积(πw²)的700倍,可完整覆盖激光脉冲的关键信息区域。
    2.2软件解码器:高效重建与不确定性量化
    编码后的二维强度数据需通过算法解码,还原为真实时空矢量场。研究团队采用“神经网络+蒙特卡洛采样”的组合方案,解决快速重建与不确定性量化两大核心问题:
    深度神经网络实现快速重建:构建全连接深度神经网络,对编码器像素(包括基级衍射光的微透镜焦点与±1级衍射光的条纹)进行并行分析,在0.1秒内完成各波长下偏振强度(I₀、I₄₅、I₉₀、I₁₃₅)与波前导数(∇ϕₓ)的预测,满足超强激光系统的实时诊断需求,效率远超传统凸优化方法;
    蒙特卡洛采样量化不确定性:通过多次迭代从近场分布中采样并传播至焦点,计算时空体积内每个点的样本均值与标准差,将焦点处场的不确定性近似为高斯分布,首次实现超强激光表征中不确定性的定量描述;
    场传播算法的适配:根据激光聚焦条件选择对应的传播器——长焦距透镜聚焦时采用菲涅耳传播器,强聚焦场景下采用瑞利索末菲传播器,确保重建的焦点场与实际实验条件高度一致。


    三、实验验证:从拍瓦系统到光学涡旋的技术效能实证
    研究团队在两类典型场景下开展实验,验证技术的可靠性与适用性,实验结果充分体现其创新价值。
    3.1拍瓦级激光系统(ATLAS3000)的表征
    实验在德国加兴的ATLAS3000先进钛蓝宝石激光系统上开展,该系统可产生脉冲能量最高35焦、脉冲宽度29.6飞秒的超强激光脉冲。通过实时矢量电磁近场技术,获得以下关键结果:
    脉冲结构的精准表征:重建的焦点场显示,峰值强度的相对不确定性比信号水平低两个数量级;脉冲宽度测量值为29.8±0.2飞秒,与系统设计参数高度吻合,验证了测量的准确性;
    时空耦合动态的实时监测:系统以1赫兹重复频率运行时,通过调整泵浦能量(每20分钟改变一次配置),监测到时空斯特列尔比(描述波前质量,数值越接近1性能越优)随泵浦能量提升而升高;同时发现,水平方向脉冲前倾斜(PFTx)与峰值强度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达0.92,这一细微关联此前未被观测,却对聚焦强度具有显著影响;
    在线优化能力的验证:技术可实时反馈脉冲结构参数,为拍瓦级激光系统的光学元件对齐与参数调整提供依据,突破低重复频率系统在线优化的技术瓶颈。
    3.2光学涡旋的矢量场表征
    光学涡旋是具有轨道角动量的特殊矢量场,其螺旋波前在粒子操控、高次谐波产生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此前表征需多次脉冲扫描,而本技术可实现单次完整测量:
    实验通过四分之一波片将入射激光转换为圆偏振光,再经涡旋延迟器赋予其轨道角动量(m=2);
    技术成功捕获Ex与Ey分量的螺旋波前及二者间的相位差,验证了矢量场的光谱相关性——当激光偏离涡旋延迟器设计波长(780nm)时,轨道角动量转变为非整数,偏振态从圆偏振转为椭圆偏振,与理论预测完全一致,证明技术对复杂矢量场的表征能力。


    四、技术展望:推动超强激光应用领域的全面突破
    实时矢量电磁近场技术的问世,不仅革新了超强激光的诊断手段,更将为相关应用领域的发展提供关键支撑,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填补理论与实验的鸿沟:技术可实时提供包含不确定性的完整脉冲信息,为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算法提供精准输入,提升激光物理领域理论模型的预测能力,推动“理论实验优化”闭环的高效运转;
    赋能超强激光系统的在线优化:对重复频率约1赫兹的拍瓦级系统,技术可实时反馈参数动态,支持激光等离子体加速的贝叶斯优化等先进技术,提升实验效率与结果可重复性;
    开辟结构化超强光的应用新方向:技术实现对“结构化脉冲”(如光学涡旋、飞行焦点)的完整表征,为粒子加速、激光驱动聚变、高次谐波产生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奠定基础——通过精准调控激光的空间、时间与偏振特性,有望实现光物质相互作用的精细化控制,催生新的物理现象与技术方案。


    综上,拍瓦级激光脉冲单次时空矢量场测量技术,通过创新的“编码解码”设计,突破了超强激光表征的长期瓶颈。该技术不仅为激光诊断提供了高精度、实时化的新型工具,更将推动超强激光在极端物理研究与前沿技术应用中的突破,为探索光物质相互作用的新规律、开发未来能源解决方案等提供关键支撑。

创建时间:2025-09-17 10:18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