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集成光子学技术瓶颈:加州理工团队实现超低阈值多倍频程频率梳,开辟芯片级超宽带光子技术新范式

    超宽带光学频率梳作为构建电磁频谱相干连接的核心技术,已成为超快科学研究、精密测量及现代光子技术发展的基石。其在双梳光谱分析、光通信系统、光学频率合成及激光测距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然而,集成光子学领域长期面临一项关键挑战:如何在芯片尺度上实现多倍频程频率梳输出。
    此前,多倍频程(如超6倍频程)频率梳的产生仅能依赖高脉冲能量台式激光器与分立元件系统,此类设备体积庞大且能耗高昂;而集成化频率梳光源虽可产生飞焦耳至皮焦耳级脉冲,但其光谱覆盖范围通常局限于1个倍频程内,难以满足超短脉冲合成、阿秒科学及高精度生化传感等前沿领域的需求。近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RyotoSekine、AlirezaMarandi团队在《NaturePhotonics》发表的研究成果,通过纳米光子铌酸锂光学参量振荡器(OPO)突破上述限制——该团队以约18飞焦耳(fJ)的超低阈值,实现2.6倍频程相干频率梳输出,将集成频率梳的能效与光谱宽度提升至全新水平。

 

突破集成光子学技术瓶颈:加州理工团队实现超低阈值多倍频程频率梳,开辟芯片级超宽带光子技术新范式


    核心突破:纳米光子铌酸锂对“低阈值-宽光谱”矛盾的技术破解
    集成频率梳的发展受两大核心矛盾制约:一是高能量需求与集成化设计的冲突,二是光谱展宽与输出相干性的平衡。传统技术方案中,实现大幅光谱展宽需将0.1-10纳焦耳(nJ)脉冲注入非线性材料,远超集成光源的能量承载上限;即便通过谐振增强方式降低能耗,也因色散条件严苛,难以突破1个倍频程的光谱覆盖限制。
    加州理工团队的解决方案围绕纳米光子铌酸锂材料特性与同步泵浦OPO创新设计展开,从三个关键维度实现技术突破:
    1.材料选型:基于二阶非线性的性能优势
    团队摒弃传统三阶非线性(克尔效应)材料,选用具备优异二阶非线性(χ²)特性的薄膜铌酸锂(TFLN)。相较于三阶非线性方案,二阶非线性材料在单程结构中即可显著降低能量需求,且能通过光谱远端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触发多样化展宽过程,为超宽带相干输出提供物理基础。更重要的是,薄膜铌酸锂具备高度可调控性,通过准相位匹配(QPM)与色散工程技术,可精准调控光场传播特性,解决了体材料铌酸锂无法同时兼顾色散控制与非线性增强的技术瓶颈。
    2.结构设计:近零色散调控与低精细度谐振腔
    超低阈值的实现,其核心在于谐振腔的创新设计。团队未采用传统高精细度(Q值)谐振腔(此类结构因色散限制难以实现宽光谱展宽),而是设计低精细度谐振腔:仅允许接近泵浦半谐波的频率与腔模发生耦合作用,泵浦光及其高次谐波则不参与腔模相互作用。该设计的核心创新点在于——在泵浦光与半谐波频段均实现近零群速度失配(GVM)与近零群速度色散(GVD)。
    从物理机制而言,群速度失配(GVM)与群速度色散(GVD)是制约光脉冲传播与光谱展宽的核心因素:GVM导致不同频率组分的光场传播速度差异显著,GVD则引发脉冲在传输过程中的时域展宽。近零色散设计使泵浦脉冲与信号脉冲能够同步传播、高效耦合,大幅降低能量损耗——这正是该系统阈值低至18fJ(当前同步泵浦OPO领域纪录)的核心原因。
    3.工作区间创新:非线性相位与腔体失谐的协同调控
    传统OPO系统在泵浦能量超过阈值后,易因非线性相位与腔体失谐不匹配,导致输出光谱出现“相干性丢失”。团队利用超低阈值特性,首次发现OPO的全新工作区间:当泵浦能量达到约121fJ时,非线性相位可精准补偿腔体失谐,促使一系列二阶非线性过程(如二次谐波产生、参量放大)协同作用,最终生成2.6倍频程的相干光谱。
    实验结果验证了该频率梳的相干性稳定性;数值仿真进一步表明,若将周期极化铌酸锂的末端结构替换为啁啾极化结构,可实现3倍频程输出——这意味着集成频率梳的光谱覆盖范围仍存在巨大提升空间。


    性能优势:相较传统方案实现数量级突破
    为明确该研究的技术价值,团队将其成果与现有集成光谱展宽方案、同步泵浦OPO系统进行系统性对比,核心优势体现在两大维度:
    1.能效提升:能量需求降低数量级
    传统集成光谱展宽方案需数十皮焦耳(pJ,1pJ=1000fJ)泵浦能量方可实现1倍频程输出,而本研究仅以121fJ(约0.12pJ)的泵浦能量达成2.6倍频程输出,能量需求降低至少两个数量级。这一突破意味着未来集成频率梳光源无需依赖高功耗分立放大器,仅通过芯片级泵浦源即可驱动,为便携化、低功耗光子设备的研发奠定基础。
    2.集成性与光谱宽度:兼顾小型化与宽覆盖
    在同步泵浦OPO系统对比中,传统自由空间或光纤方案的阈值通常处于皮焦耳级,且重复频率受限于结构设计;而该纳米光子OPO不仅将阈值降至18fJ,还可与现有铌酸锂光子芯片兼容——团队已在单芯片上成功集成16个OPO器件,且芯片因二次谐波产生呈现均匀绿色发光,验证了其批量制备的可行性。
    更关键的是,2.6倍频程的光谱覆盖(实测波长范围跨越近红外至中红外频段),首次使集成频率梳的光谱宽度接近台式系统水平,为芯片级超短脉冲合成、阿秒科学实验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应用前景:从科研前沿到产业落地的技术路径
    该研究不仅解决了集成光子学的关键技术瓶颈,更为多领域的芯片化应用开辟新路径:
    1.精密测量与传感领域
    多倍频程频率梳是双梳光谱技术的核心支撑,可实现对分子振动、气体成分的超高精度分析。此前,双梳光谱技术依赖两台大型台式激光器,系统体积与功耗限制了其现场应用;基于本研究的芯片级双梳系统,可集成于便携式传感设备,为环境监测、医疗诊断(如呼气分子分析)等场景提供高性价比解决方案。
    2.光通信与数据中心领域
    超宽带光谱特性可显著提升波分复用(WDM)系统的信号传输容量,而低阈值特性能够降低数据中心光模块的能耗,契合“绿色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未来,该技术有望应用于下一代高速光通信网络,推动数据传输速率与能效的协同提升。
    3.超快科学与量子技术领域
    2.6倍频程相干光谱是合成超短飞秒(甚至阿秒)脉冲的关键前提,可推动芯片级超快激光系统的发展;同时,铌酸锂材料的电光调控特性,使该频率梳系统有望与量子比特集成,为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提供稳定的光频参考。


    集成光子学的技术演进方向
    加州理工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刷新了同步泵浦OPO的超低阈值纪录,更关键的是开辟了“低能耗-宽光谱-高集成”的频率梳技术路径。该研究验证了纳米光子铌酸锂材料在非线性光学领域的巨大潜力,同时为解决集成光子学“高性能与集成化”的核心矛盾提供了全新思路。
    未来,随着色散工程、腔体设计的进一步优化,5倍频程乃至更宽光谱的芯片级频率梳有望实现;当该技术与CMOS工艺兼容时,光子芯片将完成从“实验室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跨越,推动光通信、精密测量、生物医疗等领域迈向“超宽带、低功耗”的技术新纪元。

创建时间:2025-09-16 14:32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