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中红外脉冲诱导六方氮化硼解压缩现象及其应用
在电子学、磁学与光子学领域,材料纳米结构的精准调控对器件性能优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传统加工技术如光刻与激光写入,或依赖洁净室设施,或残留化学/物理杂质,始终存在效率与精度的瓶颈。近期发表于《ScienceAdvances》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超短中红外脉冲的创新方案:通过相干声子激发在六方氮化硼(hBN)中诱导“解压缩”(unzipping)现象,实现原子级锐利线缺陷的可控生成,为二维材料纳米加工开辟了新路径。

技术原理:相干声子驱动的纳米级结构调控
六方氮化硼作为典型的二维范德华材料,其面内六方晶格结构具有锯齿形(zigzag)与扶手椅形(armchair)两个高对称轴,二者夹角为30°。研究表明,当采用波长7.3μm的中红外脉冲激光照射hBN时,可特异性激发其TO(E₁ᵤ)光学声子模式——该模式对应平行于锯齿形轴的面内原子运动,硼原子与氮原子沿相反方向发生位移,且因材料轻质原子构成,其振动频率处于激光可及的中红外波段。
此过程的核心在于共振驱动机制:激光频率与TO(E₁ᵤ)声子的本征振动频率匹配,在脉冲强度50-65TW/cm²(远低于50TW/cm²的损伤阈值)下,通过线性声子驱动产生显著的瞬态晶格应变,原子位移幅度可达平衡晶格常数的10%。当局部键应变累积至临界值时,材料从激光作用区域内的某一点(通常为固有缺陷处)开始,沿扶手椅形轴快速形成宽度仅数十纳米的裂纹,这一过程被定义为“解压缩”。
与传统激光加工的热ablation机制不同,解压缩现象完全依赖相干声子激发,具有高度的方向选择性与偏振敏感性:裂纹扩展方向严格遵循晶体对称性,大致垂直于激光偏振方向(偏差±15°内),且其形成与扩展速度(约100μm/s)远高于电子束辐照等技术,展现出非热、洁净、可控的显著优势。
技术特征:原子级精度与多维度可控性
相较于现有纳米加工方法,中红外脉冲诱导的解压缩技术在以下方面展现出突破性特征:
亚波长精度与洁净性:尽管激光波长为7.3μm,但生成的裂纹宽度小于30nm,突破衍射极限;且过程中无烧蚀、无残留物,hBN薄片表面保持原子级洁净。这解决了飞秒激光写入因热效应导致的微米级损伤问题,也规避了电子束光刻的多步流程与抗蚀剂残留缺陷。
晶体对称性依赖性:通过调控激光偏振与晶体轴的相对角度,可实现裂纹方向的精准控制。实验表明,有效激发区间呈现六重对称性,每60°重复一次,区间宽度≤50°;最佳偏振方向平行于锯齿形轴时,可生成笔直、锐利的线缺陷,偏离此方向则会导致裂纹弯曲或分支。
稳健性与普适性:该现象在24-76nm厚度的hBN薄片中均可复现,且与基底类型(SiO₂/Si或蓝宝石)无关;通过纳米压痕预处理引入宏观缺陷,可实现裂纹起始点的空间定位,进一步提升加工可控性。
应用场景:从基础研究到器件制备
解压缩技术的独特优势使其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
极化子腔与光物质相互作用:原子级锐利的裂纹边缘可高效耦合声子极化子。研究团队利用该技术制备的法布里-珀罗极化子腔,将中红外超双曲声子极化子限制在630nm宽的微腔内,品质因数(Q值)约70,性能与电子束光刻制备的谐振器相当,且边缘平整度更优,为强耦合光物质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新平台。
原位薄片加工与图案化:通过延长裂纹可实现hBN薄片的定向切割,生成超高纵横比结构;在特定照射条件下可形成准周期性光栅,其周期与薄片厚度呈线性关系,为二维异质结的自定向堆叠与定制化器件设计奠定基础。
技术推广潜力:该原理可拓展至其他具有红外活性光学声子的极性晶体(如SiC、α-MoO₃等),这些材料的声子振动模式位于10μm波段,有望通过类似机制实现纳米结构调控。
展望:从机制解析到技术优化
当前研究揭示了光-声子-晶格耦合的新机制,但其深层物理过程仍需进一步探索:例如,非线性声子激发如何调控裂纹扩展的动态过程,原子级缺陷对断裂阈值的影响规律等。未来可通过以下方向推动技术发展:
1.优化激光参数(如脉冲宽度、重复频率)以提升裂纹边缘平整度,进一步提高极化子腔的Q值;
2.结合纳米压痕与激光扫描技术,实现复杂图案的批量加工,推动其在分子传感、中红外发射增强等领域的实用化;
3.拓展至更多二维极性材料体系,建立“声子共振驱动”的普适性加工框架。
超短中红外脉冲诱导的解压缩技术,通过相干调控晶格振动实现了二维材料的原子级精准加工,不仅为纳米制造提供了新范式,更深化了人类对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解,有望在下一代电子与光子器件中发挥关键作用。
-
光学标准具在精密光学装调的基准核心及技术发展研究
在精密光学技术领域,光学标准具作为光线精准调控的核心基准器件,是保障光学系统性能的关键支撑。其基于光的干涉原理构建,为光学系统的装调校准、参数标定提供了高精度参考依据,广泛应用于光纤通在精密光学技术领域,光学标准具作为光线精准调控的核心基准器件,是保障光学系统性能的关键支撑。其基于光的干涉原理构建,为光学系统的装调校准、参数标定提供了高精度参考依据,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天文观测、精密测量等多个高端光学领域,对现代光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信、天文观测、精密测量等多个高端光学领域,对现代光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11-07
-
锁模激光器的核心物理关联:纵模间隔与重复频率的内在机理
在超短脉冲激光技术领域,锁模激光器凭借其窄脉宽、高峰值功率的突出特性,已成为科研探索与工业应用中的关键核心设备。纵模间隔与重复频率作为表征锁模激光器性能的核心参数,二者的内在关联不仅是理解锁模物理机制的关键,更是实现激光器性能精准调控的重要理论基础
2025-11-07
-
超快光纤激光器中纯四次类噪声脉冲的产生及其动力学研究进展
近日,深圳大学宋宇锋教授、深圳技术大学张春香教授等研究人员在超快光纤激光器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他们在具有净反常四阶色散的被动锁模光纤激光器中成功实现了纯四次类噪声脉冲的产生,并系统探究了其动力学特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OpticsExpress》,为高阶色散脉冲行为的研究与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2025-11-07
-
光学干涉仪对激光武器性能的核心支撑作用
激光武器凭借其反应迅速、打击精准、作战效费比高等优势,已成为各国军事研发的重点方向。而激光武器的精准打击与稳定运行,离不开一系列高精度配套技术的支撑,其中光学干涉仪以其纳米级的测量精度和多场景适配能力,成为保障激光武器性能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将系统解析光学干涉仪的技术原理、主要类型,并深入探讨其在激光武器研发、调试及维护全流程中的关键应用。
2025-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