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声显微镜成像技术实现动脉支架无创监测新突破
中国苏州,2025年8月4日—据统计,美国每年约有200万患者接受动脉支架植入术,以改善狭窄或阻塞动脉的血流状况。支架植入后的状态监测对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传统监测技术因依赖侵入性操作或伴随辐射暴露,其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性。近日,西安交大利物浦大学研究团队研发的光声显微镜成像技术,实现了穿透皮肤对支架进行无创监测,为该领域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西安交大利物浦大学共同首席研究员郑明洙指出:“支架的稳定性监测,如排查断裂、移位等异常情况,是保障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技术手段所要求的侵入性操作或辐射暴露,始终是临床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我们开展了光声成像技术经皮肤监测支架的可行性研究。”
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利用光声显微镜成功完成了皮肤下支架的成像实验。通过该技术,不仅能够清晰呈现支架的断裂、压缩等结构异常,还可精准识别支架重叠、模拟脂质沉积等临床相关病变。实验结果证实,光声显微镜可在多种临床场景下,对覆盖鼠皮肤的支架实现可视化监测,包括模拟损伤及斑块堆积等状态,为其临床转化奠定了基础。
“尽管目前光声显微镜的研究成果尚处于初步阶段,但随着技术的深化发展,有望实现对支架状态的高频次、无创化监测,彻底摆脱外科干预及X光辐射的依赖,”上海交通大学共同首席研究员陈松良表示,“这将显著提升患者支架监测的便利性与安全性。”
光声成像技术基于无标记检测原理,通过捕捉材料吸收光能后释放能量所产生的声波信号实现成像。相较于纯光学成像方法,声波散射性更低,使其能够获取更深组织层面的高分辨率图像,这为穿透皮肤监测支架提供了技术支撑。
需特别说明的是,既往相关研究虽已应用内窥镜光声成像技术进行支架观测,但仍需实施侵入性操作。本研究首次证实,光声显微镜可通过皮肤实现支架无创监测,标志着支架监测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该技术的进一步研发与应用,将为动脉支架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的监测方案,降低传统监测方式的风险与不适感,对提升支架治疗的临床效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
为什么说光学主动热成像技术是非接触式工业质量检测的核心支撑
现代工业向高精度、高效率转型的进程中,质量检测技术作为生产管控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传统接触式检测方法存在的损伤风险与流程繁琐等问题,已难以满足智能制造的发展需求。光学主动热成像(OpticalActiveThermography,OAT)技术作为非接触式检测领域的重要分支,凭借其零损伤、高效率、深层检测等核心优势,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工业等关键领域逐步成为核心检测手段,为工业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技术支撑。
2025-11-14
-
非球面镜片加工面形精度控制中的核心风险分析与防控体系
非球面镜片凭借其优异的光学性能,已广泛应用于精密光学仪器、激光设备、高端光学成像系统等领域。然而,其加工工艺复杂度显著高于球面镜片,面形精度作为核心质量指标,直接决定光学系统的成像效果与性能稳定性。本文结合行业实践经验,系统剖析非球面镜片加工中面形精度控制的关键风险点,构建全流程防控方案。
2025-11-14
-
光学镜片图纸参数与实操指引专业解读规范
光学镜片图纸作为光学设备研发、制造及选型的核心技术文件,其规范解读是保障产品性能达标、生产流程合规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行业技术标准与图纸设计逻辑,系统拆解图纸核心构成、关键参数内涵及标准化解读流程,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专业、严谨的参考依据。
2025-11-14
-
激光穿孔技术的核心赋能元件:衍射分束器的工业应用与技术特性
鉴于包装制造、汽车安全、过滤材料等多个工业领域对薄片材料精准穿孔的刚性需求,激光穿孔技术凭借其高生产效率、精准定位及无残留加工的优势,已逐步替代传统机械穿孔设备。衍射分束器(DOE)作为激光穿孔系统的关键光学元件,通过创新性的光束调控机制,显著提升了加工精度与生产效率,为工业规模化加工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2025-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