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6G通信技术瓶颈:金属掺杂VO₂超表面实现太赫兹调制性能与速率的协同优化

    在第六代移动通信(6G)技术加速研发的进程中,太赫兹波段(0.110THz)凭借其超大带宽潜力,成为支撑超高速、大容量通信的核心技术方向。然而,太赫兹调制器长期面临“性能与速率难以兼顾”的技术困境。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在《Photonics》期刊发表的成果,通过金属掺杂VO₂超表面的创新设计,成功破解这一矛盾,为太赫兹通信的实用化推进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属掺杂VO₂超表面实现太赫兹调制性能


    太赫兹调制的核心矛盾:性能与速率的固有冲突
    太赫兹波的独特优势在于其远超5G系统的带宽能力,理论上可实现每秒数百GB的传输速率,是6G通信突破容量瓶颈的核心载体。而调制器作为太赫兹通信系统的关键器件,需实现对太赫兹波幅度、频率或相位的精准调控,其性能直接决定通信系统的整体表现。
    当前,氧化钒(VO₂)因可通过光或电激励在绝缘态与金属态间快速切换,成为太赫兹调制器的主流活性材料。但该材料存在固有矛盾:
    高调制性能(如深度调制、窄带宽特性)要求VO₂激发后具备高电导率(载流子密度高);
    高调制速率(快速切换能力)则依赖低电导率(载流子恢复速度快);
    更突出的问题是,实际制备的VO₂薄膜难以达到理论高电导率(3×10⁵S/m),且高电导率会显著降低材料响应速度,进一步加剧性能与速率的冲突。
    这种技术矛盾长期制约着太赫兹调制器的实用化进程。


    金属掺杂的等效增强机制:结构设计破解材料局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团队的创新突破在于,从结构设计层面重构VO₂的导电特性,提出金属掺杂活性材料开关概念。其核心原理是在VO₂开关中嵌入金属贴片,利用金属的高导电性“短路”部分VO₂电阻,通过面积比例调控实现等效电导率的放大。
    该机制的数学表达为:


    公式


    其中,Sswitch为VO₂开关总面积,SdopedMetal为金属贴片面积。这一设计使得即便VO₂实际电导率较低,通过优化金属贴片覆盖比例,仍可等效获得高电导率的性能效果。


    超表面的具体结构设计体现了精密的工程思维:
    基底采用蓝宝石(介电常数11.5),并覆盖聚酰亚胺匹配层以抑制反射损耗;
    共振单元由切割线谐振器(CWR)与分裂环谐振器(SRR)构成,通过电磁诱导透明(EIT)效应形成精准调制的物理基础;
    独立金属网格网络负责电控激励,避免与共振单元产生耦合干扰,保障调控稳定性。
    金属贴片精准覆盖VO₂中心区域,既借助金属导电性提升等效性能,又保留边缘VO₂区域以确保光/电激励有效性,实现了“低实际电导率”与“高等效性能”的协同。


    性能验证:低电导率条件下的突破性表现
    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展现出优异的技术性能:当VO₂激发后电导率仅为3×10⁴S/m(约为理论值的1/10)时,其等效效果可达到6×10⁵S/m高电导率材料的水平,具体表现为:
    振幅调制方面,VO₂未激发时,EIT窗口带宽为0.058THz,品质因数Q=2.37;激发后带宽扩展至0.112THz,调制深度高达91.6%;
    数字编码能力上,通过调控VO₂电导率可实现2比特编码(00/01/10/11),为太赫兹通信的信号传输提供了灵活的编码方案;
    兼容性与可制造性方面,该超表面同时支持光控与电控模式,且对金属VO₂的对准误差具有强鲁棒性,降低了制备工艺要求。


    从实验室到6G应用:前景与挑战
    此项研究不仅突破了太赫兹调制的技术瓶颈,更构建了超表面设计的新范式,未来有望在多领域实现应用落地:
    通信领域:支撑6G太赫兹基站实现超高速、大容量信息传输;
    成像与传感领域:推动动态波束成形、可编程全息等技术向高精度方向发展;
    材料拓展领域:团队计划探索锗锑碲(GST)等其他活性材料的掺杂潜力,进一步拓宽技术应用边界。


    值得注意的是,该技术的实用化仍需克服系列挑战,如与现有太赫兹收发器芯片的集成适配、大规模制备成本的降低等。但可以预见,随着“智能超表面”技术的持续成熟,这类纳米级太赫兹调控器件有望逐步融入终端设备与通信基础设施,推动6G通信从理论研究迈向实际应用。

创建时间:2025-07-31 14:08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