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束投射阴影:渥太华大学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创新发现
近日,在光学领域的一项突破性研究中,渥太华大学和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展示了激光束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像实体物体一样投射出可见阴影。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我们对光和阴影的传统认知,也为激光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一、实验装置与现象
实验中,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精巧的装置,使用绿色激光束照射红宝石晶体,同时用蓝光从侧面照射。这种独特的布置在红宝石晶体表面产生了肉眼可见的阴影。这一现象归因于红宝石晶体中一种称为吸收反向饱和的效应,它使得绿色激光束阻挡了蓝光的通过,从而形成了沿着激光束轮廓的暗区。
二、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理论模型来预测阴影的对比度,该模型与实验数据高度吻合。他们发现,阴影的暗度与绿色激光束的功率成正比增加,最大对比度达到了22%,这一对比度与晴天典型阴影相当。
物理学副教授JeffLundeen表示:“特别令人着迷的是,这种激光阴影的表现与传统阴影非常相似,它遵循‘物体’(在本例中是我们的激光束)的形状,甚至与它所投射的表面轮廓相符,就像树枝的阴影一样。”

三、技术应用前景
这一新发现可能对各种应用有用,例如光开关、用光控制另一种光的设备,或需要精确控制光传输的技术,如高功率激光器。研究人员表示,从技术角度来看,他们展示的效果表明,可以通过应用另一种激光来控制透射激光束的强度。
这项研究发表在《Optica》杂志上,标志着光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进步。这项研究不仅拓宽了我们对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认识,还为光学技术开辟了全新可能。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有望见证激光加工技术在光开关、光控制光的设备,以及需要精确控制光传输的高功率激光技术等领域的革命性应用。这一发现将对我们对光和光学的理解产生深远影响,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
光干涉与光衍射的原理辨析及应用阐释
雨后肥皂泡表面的彩色斑纹、路灯下手指缝隙形成的放射状光强分布、实验室中双缝装置产生的明暗条纹……这些常见的光学现象,其物理本质均源于波动光学的两大核心效应——光的干涉与衍射。二者因均涉及波的叠加过程,常被混淆,但在物理原理、光强分布规律及观测特征上存在本质差异。本文将系统梳理干涉与衍射的定义、核心特性、内在关联,并结合近场与远场衍射的分类,深入阐释其物理本质与应用价值。
2025-11-03
-
近红外光谱分析中吸光度的“黄金区间”该如何把控?
在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实验室场景里,不少操作人员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测液体样品时,该选多大的光程?不同光程测出的光谱图差异明显,背后其实是吸光度的变化——可到底什么样的吸光度范围,才能让分析结果更可靠?有人觉得1.0就行,也有人纠结2.0会不会更灵敏,甚至想尝试3.0,这些疑问的核心,其实是没摸透吸光度与分析质量的内在关联。
2025-11-03
-
超短脉冲激光的“减速”机制探究,色散效应的光学原理与应用
在飞秒激光器的实验室调试过程中,科研人员常观察到一种反直觉现象:原本在真空中以恒定光速传播的激光,在穿过普通光纤、玻璃或空气介质后,不仅传播速度呈现出明显的减缓特征,其时间宽度亦显著展宽——即便初始为精准控制的超短脉冲,最终也会呈现“拖沓”的传播状态。这一现象的核心诱因,是光学领域中极具影响力的色散效应。尽管色散不像激光的高亮度、高方向性等特性那样广为人知,但其对超短激光技术的应用边界与性能上限,具有决定性的调控作用。
2025-11-03
-
Nature研究突破:WO3基可调彩色电子纸攻克显示技术瓶颈,像素密度超iPhone15五十倍
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沉浸式技术的快速发展,显示器件对分辨率的需求急剧提升,需逐步趋近人眼视网膜解析极限;同时,动态显示场景对刷新率的要求及传统显示技术的物理局限,共同构成当前显示领域的核心挑战。2025年10月22日,瑞典乌普萨拉大学KunliXiong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题为“Videoratetunablecolourelectronicpaperwithhumanresolution”(具有人眼分辨率的视频帧率可调彩色电子纸)的研究成果,以三氧化钨(WO3)纳米盘为核心构建新型反射式彩色电子纸,首次同时实现视频级刷新率、人眼级分辨率及全彩显示,为解决传统显示技术困境提供创新方案。
2025-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