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出现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有什么奥秘?
近日,沈阳的天空上演了一场光的奇迹——丁达尔效应,这一自然现象不仅令人叹为观止,也是光学现象中的一个经典案例。本文将带您走进丁达尔效应的奥秘,探索光与大气相互作用的奇妙瞬间。

丁达尔效应的科学解释:
丁达尔效应(Tyndalleffect),又称丁达尔现象,是胶体分散系的一种重要的光学性质,最初由英国物理学家约翰·丁达尔发现。这一现象发生在光线传播过程中,当光遇到粒子时,如果粒子的直径远大于入射光的波长,会发生光的反射;而当粒子的直径小于入射光的波长时,会发生光的散射,形成散射光或乳光,即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的自然表现:
丁达尔效应通常在特定的时间出现,如清晨、日落时分或雨后云层较多的时候。当大气中存在雾气或粉尘,而太阳光线恰好照射在这些颗粒上时,阳光就会被分割成一条条光束,有时形成大片照射下来,为人们带来一场视觉盛宴。沈阳的居民有幸见证了这一自然奇观,体验了光线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美妙瞬间。
丁达尔效应的观察:
11月12日,沈阳上空出现了壮观的丁达尔效应,阳光透露晨雾照射到大街小巷,现场蔚为壮观。居民赵先生,家住28楼,表示自己居住十年来首次目睹这一景象,感到非常震撼。这种景象被摄影界趣称为“耶稣光”,耶稣光即丁达尔效应的形成是靠雾气或是大气中的灰尘:当太阳照射下来投射在上面时,就可以明显看出光线的线条;加上太阳是大面积的光线,所以投射下来的通常不会只是一点点,而是一整片的壮阔画面。
丁达尔效应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也是光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展示了光在传播过程中与大气中颗粒物的相互作用,是光的散射现象的一个生动例证。沈阳的丁达尔效应,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也为光学科普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光的性质和行为。
-
突破拉曼光谱荧光干扰困局,405nm激光的关键突破与应用前景
拉曼光谱技术凭借非破坏性检测、高化学特异性、无需样品预处理等核心优势,已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工业质量控制及现场即时分析(Point-of-CareTesting,PoCT)等领域的核心分析技术。近年来,随着紧凑型激光光源、高灵敏度光电探测器及超轻量光谱仪的技术迭代,拉曼分析系统逐步向“小型化、高灵敏度、多功能集成”方向发展,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边界。然而,荧光干扰作为拉曼光谱技术长期面临的核心制约因素,始终影响着检测精度与信号解析能力,成为制约其在高荧光背景样品分析中应用的关键瓶颈。
2025-11-05
-
突破黑夜视野局限!东南大学紧凑型超构相机:120°超广角+智能算法,让暗区细节“显形”
深夜的城市道路上,自动驾驶汽车的摄像头正面临两难:车灯强光让近处画面惨白过曝,人行道阴影里却连行人轮廓都模糊不清;高空的微型侦察无人机想覆盖更广区域,传统广角镜头的bulky体积又成了“卡脖子”的难题。这两个场景指向同一个技术痛点——如何在紧凑设备中,同时实现广角视野与低光清晰成像?如今,东南大学与紫金山实验室的陈绩教授、张在琛研究团队,用一款“软硬件协同”的紧凑型超构相机,给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解决方案。
2025-11-05
-
【光学材料】晶体生长科普:简单看懂怎么“种”出好晶体
手机芯片里的单晶硅、吃药时的药物颗粒,其实都是“晶体”。晶体的质量(比如纯不纯、长得好不好看、大小均不均匀),直接决定了芯片够不够精准、药好不好吸收。而“晶体生长”,就是让晶体从混乱的原料里,慢慢长成规则形态的过程。想得到好用的晶体,关键就在怎么调控这个生长过程。
2025-11-05
-
反射式光谱仪的两种核心光学架构:重叠式与分离式设计解析
在现代检测技术领域,反射式光谱仪凭借其对物质成分、结构的精准分析能力,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环境监测、材料科学及生物医疗等场景。而光学架构作为光谱仪的“核心骨架”,直接决定了其体积、分辨率、抗干扰性及适用场景。本文将聚焦反射式光谱仪的两种主流光学架构——重叠式与分离式,从设计原理、性能特点、参数配置到实际应用,展开全面解析,为相关设计与选型提供参考。
2025-1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