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前沿资讯】亚皮秒级精度!华中科大团队在双光梳干涉仪领域取得突破
双光梳干涉仪技术在精密测量领域一直备受关注,2024年09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张新亮、张驰教授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他们提出了一种新方案,成功压缩了双光梳干涉仪中的相对定时抖动,达到了亚皮秒级的精度。

研究背景
双光梳系统通过两个光频梳的多外差干涉,等效产生一个下变频的“射频梳”,将光学的高稳定性特征转移到射频域。这种技术在高精度时域计量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绝对距离测量、超快动态过程分析等。相对定时抖动是衡量双光梳干涉仪时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其测量和压缩对于提高系统性能至关重要。
研究内容
张驰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方案,通过在频域中纠正相对定时抖动问题。他们利用傅里叶变换关系,将相对定时抖动在频域中反映为射频梳状线的缩放误差。通过记录波长畸变,可以定量体现这种相对定时抖动。研究中,他们使用了宽带法布里-珀罗腔(F-P腔)来周期性地跟踪波长偏差,并通过校准算法有效地对其进行纠正和压缩。

研究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绝对波长偏差被压缩到小于0.4pm,相当于亚皮秒级的脉冲间相对定时抖动灵敏度。此外,在多重相干平均下,Allan偏差达到了10^-10,这为模式分辨自由运转双光梳光谱学应用奠定了基础。实验还测量了环境温度下氰化氢气体分子的光谱吸收特征,并与HITRAN数据库进行了匹配,实现了100MHz的光谱分辨率。
这项研究为双光梳平台中相对定时抖动的测量和后处理提供了新思路,对精密应用如绝对距离测量、时钟同步和高分辨率光谱测量等具有重大潜在影响。引入宽带F-P腔,以高灵敏度跟踪定时抖动引起的波长偏差,在高容量光传感和光网络系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突破传统技术瓶颈超短耗散拉曼孤子实现创新性突破——光纤谐振腔技术迎来革命性革新
超短光脉冲与宽带频率梳作为电信通信、人工智能、天文观测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支撑,其性能水平直接影响相关领域的应用精度与运行效率。长期以来,传统技术体系始终面临显著技术瓶颈:微谐振器虽能生成短脉冲,却存在梳间距过大的固有缺陷;光纤谐振器虽可实现精细间距输出,却难以突破百飞秒级脉冲持续时间的限制。近日,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在《NaturePhotonics》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相位相干光脉冲驱动克尔谐振腔的创新方案,成功实现持续时间远低于100飞秒的超短耗散拉曼孤子,为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技术难题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2025-11-18
-
什么是光线传输矩阵?为何说它是激光工程领域的标准化分析核心工具?
在激光器设计、谐振腔优化及光束质量调控等关键技术场景中,光线传输规律的精准把控直接决定系统整体性能。传统光学计算依赖复杂公式推导,效率低下且易出错,而光线传输矩阵通过将复杂光学变换转化为标准化矩阵运算,为光线轨迹量化分析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成为激光技术研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撑工具。
2025-11-18
-
高斯光束在激光传输中的标准形态与核心应用原理
激光测距的精准聚焦、光纤通信的远距离稳定传输、激光医疗的精准靶向作用——这些现代激光技术的实现,均以高斯光束为核心支撑。作为激光传输的“标准形态”,高斯光束之所以能成为光学工程领域的核心模型,其背后蕴含着严密的理论推导与显著的应用优势,下文将从理论基础、核心参数、技术优势及应用场景展开系统阐述。
2025-11-18
-
光学设计关键技术,基于材料替换的公差灵敏度优化研究
光学系统设计的核心目标是实现“高性能与可制造性的统一”。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部分方案虽表面满足光学性能指标,且结构设计相近,但因公差灵敏度过高,易导致加工成本激增、交付周期延长,甚至无法满足量产需求。材料选择作为光学设计的核心环节,不仅影响光学性能调控,更是优化公差特性的关键变量,相关实践研究具有重要工程价值。
2025-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