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h–Zehnder干涉仪及其变形的原理
Mach–Zehnder干涉仪的基本原理在于通过巧妙的光路设计,将一束光分成两束,经过不同的路径后再重新汇合,从而产生干涉现象。这一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精确测量光的特性以及相关物理量的方法。
然而,其魅力不仅在于原始的设计,更在于不断演变出的多种变形。其中一种变形在测试斜入射反射中的平面表面方面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通过这种变形,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分析平面表面在斜入射情况下的反射特性,为相关的光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另一种变形则是Jamin干涉仪。这种干涉仪将分束器和折叠镜组合成一个元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结构。这一设计使得该装置具备了显著的优势,它非常坚固,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的性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引入元件的分离、偏心或小倾斜时,参考臂和测试臂会经历几乎相同的变化。这一特性使得Jamin干涉仪对元件的机械漂移不敏感,从而大大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些变形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结果。它们来源于《Handbook of Optical Systems, Volume 5 Metrology of Optical Components and Systems》《光学量测 81》《Handbook of Optical Systems 3》《光学量测·目录 #光学量测》等专业著作中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积累。
在当今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Mach–Zehnder干涉仪及其变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光学元件的质量检测,还是在探索新的物理现象和光学原理方面,它们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户。
-
LPO与CPO光互连技术的双线演进,将开启怎样的发展路径?
在数据中心算力需求呈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光互连技术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线性驱动可插拔光学(LPO)与共封装光学(CPO)作为两条并行的技术主线,从不同维度推动光互连向更低功耗、更高密度、更优成本方向演进,正重塑数据中心的底层架构逻辑。
2025-07-04
-
暨南大学研究揭示镁铝异种焊接接头的交替电偶腐蚀机制
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轻量化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镁(Mg)合金与铝(Al)合金的异种连接已成为制约相关技术发展的关键挑战。近日,暨南大学科研团队在国际期刊《CorrosionScience》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创新性采用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结合钛(Ti)夹层,成功突破传统焊接技术瓶颈,并首次系统揭示了镁铝异种接头在腐蚀过程中的电偶腐蚀极性反转机制,为轻量化结构的长效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与技术参考。
2025-07-04
-
阶跃折射率双包层光纤:低损耗紧凑型光子灯笼的突破性进展
随着虚拟现实、物联网及云计算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标准单模光纤传输系统正逐步接近其容量极限。模分复用技术通过将线偏振或轨道角动量模式作为独立传输信道,成为突破容量瓶颈的关键途径。在此背景下,高性能的模式复用/解复用器成为该技术实用化的核心支撑,而光子灯笼凭借低损耗、工作波长范围宽等优势,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焦点。
2025-07-04
-
一文了解400G光模块:高速网络领域的重要支撑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高速演进,全球网络流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在此背景下,超高速的400G乃至800G交换机已逐步成为市场主流,而400G光模块作为此类设备的核心组件,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2025-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