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资讯】突破衍射极限:实时动态远场超分辨成像技术
光学成像过程通常涉及点对点映射,其中光学系统的分辨率受限于光的衍射特性,即瑞利-阿贝物理衍射极限。光学系统的衍射极限与探测光波的波长及成像系统的孔径尺寸紧密相关。传统上,提升光学成像系统的分辨率主要依赖于增加系统孔径,然而,这种方法因加工成本与孔径尺寸的2.76次方成正比而存在技术瓶颈。合成孔径技术通过系列小孔径实现等效大孔径的分辨能力,但基于镜面拼接的光学合成孔径技术对相位误差控制要求极高,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要求。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技术(FPM)是一种大视场高分辨定量相位计算显微成像技术,能够利用非干涉方法同时实现相位恢复与孔径合成。莱斯大学的Holloway等将FPM技术拓展至远场,实现了对粗糙表面物体的合成孔径远场成像,将目标分辨率提升了六倍。然而,该技术在动态目标和场景的实时成像方面仍面临挑战,主要原因是远场探测中通常采用基于孔径扫描的傅里叶叠层成像技术,这降低了时间分辨率。
南京理工大学的陈钱、左超教授课题组与康涅狄格大学郑国安教授课题组联合提出了一种基于相机阵列与波长照明复用的远场合成孔径成像技术(IMSS-SAI)。该技术利用相机阵列实现了实时、高质量的动态远场超分辨成像,分辨率提升至单孔径衍射极限的四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Imaging》2024年第1期。
研究团队采用R/G/B三波长混合照明和5×5相机阵列并行采样,通过优化排布与方向调整,将探测目标定位于相机视场中心,避免了图像配准问题。通过记录不同子孔径的图像,获取不同位置的频谱信息,扩展了单个子孔径图像记录的频谱范围,从而提升了成像系统的衍射极限。
为解决子孔径图像间冗余信息不足的问题,研究人员通过R/G/B三波长相干光对目标进行照明,并建立了复用波长在频谱域中的偏移分布模型,使单个子孔径内不同波长照明目标图像的频谱信息产生交叠。结合改进的相干态多路复用傅里叶叠层算法,实现了单次曝光下的高效合成孔径探测。
实验验证表明,IMSS-SAI技术能够实现相对于子孔径图像的四倍分辨率提升,并有效缓解了目标粗糙表面引起的散斑噪声影响。此外,该技术能够在单次曝光下实现合成孔径远场探测,对动态场景及动态目标进行实时合成孔径远场成像,为远距离动态目标的高分辨成像与探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以上就欧光科技整理总结的“【光学资讯】突破衍射极限:实时动态远场超分辨成像技术”的相关内容,大家如果还有更多关于光学设备的疑问欢迎持续关注我们!
-
【光学前沿】突破水吸收波段限制,空芯光子晶体光纤实现中红外超短脉冲高效传输
中红外光凭借其独特的光谱特性,在先进光谱学、材料加工、生物医学诊断及遥感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长期以来,中红外光的高质量传输受限于材料吸收、衍射及非线性效应等多重因素。近日,中国科研团队在《Optica》期刊发表的最新研究中,通过真空空芯光子晶体光纤技术,成功实现了水吸收波段内宽带100飞秒中红外脉冲的灵活传输,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提供了突破性方案。
2025-07-16
-
什么是沙姆镜头?为什么说它是解决倾斜物面成像难题的智慧方案
在工业检测、机器视觉等领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当拍摄的物体表面与镜头光轴不垂直,或者物体存在明显高度落差时,成像要么无法整体清晰对焦,要么画面出现奇怪的径向拉伸变形。而沙姆镜头的出现,正是为了破解这类倾斜物面的成像难题。
2025-07-16
-
什么是定焦镜头的呼吸效应?其视野变化背后的光学原理与影响
在使用定焦镜头进行拍摄或检测时,一种易被忽略的现象值得关注:尽管定焦镜头的焦距理论上保持恒定,但在对焦过程中,画面视野常会出现细微的伸缩变化。这种因对焦操作引发的视野微动,被形象地称为“呼吸效应”。
2025-07-14
-
什么是筒镜透镜?为什么说它是无限远显微系统的关键倍率调控组件
在现代显微成像技术领域,无限远显微系统凭借其优异的扩展性能,已逐步成为主流应用方案。与传统有限距像面系统不同,该系统中显微物镜输出的光线为平行光,若需通过CMOS、CCD等传感器实现图像输出,则必须配备筒镜透镜(tubelens),其在光路中承担着关键的汇聚与倍率调控作用。
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