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资讯】突破衍射极限:实时动态远场超分辨成像技术
光学成像过程通常涉及点对点映射,其中光学系统的分辨率受限于光的衍射特性,即瑞利-阿贝物理衍射极限。光学系统的衍射极限与探测光波的波长及成像系统的孔径尺寸紧密相关。传统上,提升光学成像系统的分辨率主要依赖于增加系统孔径,然而,这种方法因加工成本与孔径尺寸的2.76次方成正比而存在技术瓶颈。合成孔径技术通过系列小孔径实现等效大孔径的分辨能力,但基于镜面拼接的光学合成孔径技术对相位误差控制要求极高,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要求。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技术(FPM)是一种大视场高分辨定量相位计算显微成像技术,能够利用非干涉方法同时实现相位恢复与孔径合成。莱斯大学的Holloway等将FPM技术拓展至远场,实现了对粗糙表面物体的合成孔径远场成像,将目标分辨率提升了六倍。然而,该技术在动态目标和场景的实时成像方面仍面临挑战,主要原因是远场探测中通常采用基于孔径扫描的傅里叶叠层成像技术,这降低了时间分辨率。
南京理工大学的陈钱、左超教授课题组与康涅狄格大学郑国安教授课题组联合提出了一种基于相机阵列与波长照明复用的远场合成孔径成像技术(IMSS-SAI)。该技术利用相机阵列实现了实时、高质量的动态远场超分辨成像,分辨率提升至单孔径衍射极限的四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Imaging》2024年第1期。
研究团队采用R/G/B三波长混合照明和5×5相机阵列并行采样,通过优化排布与方向调整,将探测目标定位于相机视场中心,避免了图像配准问题。通过记录不同子孔径的图像,获取不同位置的频谱信息,扩展了单个子孔径图像记录的频谱范围,从而提升了成像系统的衍射极限。
为解决子孔径图像间冗余信息不足的问题,研究人员通过R/G/B三波长相干光对目标进行照明,并建立了复用波长在频谱域中的偏移分布模型,使单个子孔径内不同波长照明目标图像的频谱信息产生交叠。结合改进的相干态多路复用傅里叶叠层算法,实现了单次曝光下的高效合成孔径探测。
实验验证表明,IMSS-SAI技术能够实现相对于子孔径图像的四倍分辨率提升,并有效缓解了目标粗糙表面引起的散斑噪声影响。此外,该技术能够在单次曝光下实现合成孔径远场探测,对动态场景及动态目标进行实时合成孔径远场成像,为远距离动态目标的高分辨成像与探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以上就欧光科技整理总结的“【光学资讯】突破衍射极限:实时动态远场超分辨成像技术”的相关内容,大家如果还有更多关于光学设备的疑问欢迎持续关注我们!
-
离子阱量子比特的激光操控机制的原理、优势与关键技术
捕获离子技术作为量子计算领域的核心实现路径之一,通过电磁场囚禁离子、激光调控量子态,在相干性、操控精度与可扩展性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已成为当前量子计算技术竞争的关键方向。该技术以线性保罗阱(PaulTrap)为核心装置,结合激光冷却与精准调控手段,实现对离子量子态的稳定编码、操控与读取,为构建高性能量子计算系统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本文将从技术原理、核心优势、关键装备等维度,系统解析离子阱量子比特的激光操控机制。
2025-10-14
-
高精度光学系统的“隐形干扰源”:应力双折射对技术突破的制约机制探析
在半导体制造领域的光刻机车间,工程师曾面临一项棘手难题:即便光学镜片的面型精度、表面光洁度均满足设计标准,光刻芯片的刻线边缘仍频繁出现模糊“毛边”,直接影响芯片良率;在天文观测领域,科研人员发现,排除大气扰动等外部因素后,望远镜捕捉的天体图像仍存在细微“重影”,难以达到衍射极限的观测精度。这些看似孤立的技术故障,均指向同一易被忽视的关键因素——应力双折射。
2025-10-14
-
塑料镜片注塑成型工艺:从原材料到成品的精密制造体系解析
在消费电子产业高速迭代的背景下,塑料镜片凭借轻量化、抗冲击性强、可批量成型等核心优势,已广泛应用于智能终端显示组件、多摄镜头模组及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光学系统,逐步替代传统玻璃镜片成为主流光学基材。然而,塑料镜片的高精度成型并非简单的“熔融注塑冷却”过程,而是围绕“材料特性、模具设计、工艺参数、后处理与检测”四大核心环节构建的精密制造体系。本文将从工业生产视角出发,系统拆解塑料镜片注塑成型的全流程技术逻辑,为行业从业者提供专业参考。
2025-10-13
-
光学材料选型避坑:一文分清光学玻璃与光学晶体
光学设备研发、镜头设计或激光系统搭建中,不少人常把光学玻璃和光学晶体混为一谈——明明想选低成本的普通镜头材料,却误看了高价的晶体;或是需要深紫外透射功能时,还在纠结玻璃的参数,最终导致项目延期或性能不达标。其实这两种材料并非“近亲”,而是基于微观结构划分的独立类别,搞懂它们的核心差异,才能精准选型。
202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