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微型紫外光谱仪芯片,填补紫外波段微型光谱技术空白
光谱信息作为物质的“光基因”,能够反映物质本征属性。光谱成像技术凭借“谱图合一”的特性,可同步获取检测目标的光谱特征与空间几何特征等多维度数据,在物质成分分析、环境实时监测、卫星遥感、深空探测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与战略价值。然而,传统光谱成像技术依赖几何分光与机械扫描模式,存在系统复杂、体积庞大、难以集成、成本高昂等问题,无法满足集成便携式、快速响应智能光谱成像仪的应用需求。尤其在对生物制药、有机物及分子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的深紫外/紫外波段,受材料、工艺与结构复杂性限制,片上微型紫外光谱成像技术长期处于空白状态,成为制约该领域发展的关键瓶颈。
2025年9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电子学院孙海定教授领衔的iGaN实验室,联合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Photonics》在线发表题为“AMiniaturizedCascadedDiodeArraySpectralImager”的研究成果。该团队成功研制出基于氮化镓(GaN)的微型紫外光谱仪芯片,并实现片上光谱成像,不仅填补了微型光谱仪技术在紫外波段的空白,更为紧凑型、便携式光谱分析与成像芯片的大规模制造及应用奠定基础。
核心技术突破:GaN级联架构与DNN算法深度融合
为解决传统光谱技术的微型化难题,研究团队创新提出新型技术路径,通过硬件架构设计与算法优化的协同,实现紫外波段光谱探测的高精度与高响应速度。
1.GaN基级联光电二极管架构创新:芯片核心采用两个不对称pn二极管垂直级联结构,可在2英寸晶圆上完成阵列化制备,并通过键合工艺实现光谱成像芯片集成。该架构可通过外加偏压调控载流子的波长依赖传输行为,实现电压可调的双向光谱响应,突破传统结构光谱响应固定的局限,为宽波段、灵活探测提供硬件基础。
2.深度神经网络(DNN)算法融合:针对光谱信息重构需求,团队将芯片获取的光电流信号与DNN算法深度结合,实现对未知光谱信息的高精度重构。在紫外波段(250365纳米)测试中,该芯片光谱分辨率达0.62纳米,响应速度快至10纳秒,兼顾探测精度与响应效率,满足实时检测场景需求。
应用验证:有机物质光谱成像测试成效显著
为验证芯片性能与应用潜力,研究团队以橄榄油、花生油、动物油脂、牛奶等有机物质液滴为检测对象,开展光谱成像实验,充分体现芯片在有机检测领域的实用价值。
实验中,芯片每个像素可捕获波长相关的光电流信号,形成完整三维数据集。经DNN算法光谱重构后,生成高分辨率光谱图像,清晰呈现不同有机物质在紫外波段的独特吸收特性及其空间分布,实现有机物质的空间分辨与单次直接成像。对比商业光谱仪测试数据,该芯片的光谱重构结果高度吻合,证明其精度可媲美传统大型设备,为替代传统光谱仪、实现设备小型化提供关键支撑。
未来发展前景:多波段扩展与低成本规模化应用可期
该研究提出的微型光谱仪芯片架构具有极强的扩展性与产业化潜力,未来可通过技术优化进一步拓展应用边界,降低应用成本。
波段覆盖范围扩展:通过调整芯片内化合物材料组分及掺杂特性,或采用硫化镉、氧化锌等二六族化合物半导体,以及砷化镓、磷化铟等三五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可将芯片工作范围从紫外光扩展至可见光、红外光波段,覆盖更多领域检测需求,如红外波段环境气体监测、可见光波段物质成分分析等。
尺寸优化与成本降低:芯片制备工艺完全兼容现有先进半导体大规模制造流程,未来可将特征尺寸进一步缩小至亚微米甚至纳米级,提升光谱成像分辨率;同时,规模化生产可大幅降低制造成本,预计成本可降至传统光谱仪的百分之一,为便携式、可穿戴式光谱探测设备的普及提供经济可行性。
正如硅基CCD/CMOS芯片推动数码相机大规模普及,该GaN基微型光谱芯片的问世,有望引领光谱成像技术进入产业升级新阶段,为下一代小型化、便携式智能光谱设备的发展提供技术范式。
研究团队:多学科协作奠定科研基础
该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研究团队的长期积累与多学科协作。通讯作者孙海定教授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博导,iGaN实验室负责人,长期致力于GaN半导体材料外延、紫外光电器件与电子器件设计制备研究,入选科睿唯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第一作者余华斌博士后、MuhammadHunainMemon博士后、高志祥博士研究生、姚铭家硕士研究生等在宽禁带半导体领域具有深厚研究积累。此外,武汉大学刘胜院士、浙江大学杨宗银教授、剑桥大学TawfiqueHasan教授为研究提供重要指导与支持,多学科力量协同为技术突破提供保障。
该微型紫外光谱仪芯片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光谱技术微型化领域掌握核心竞争力,为后续技术产业化与应用落地奠定坚实基础,将推动光谱成像技术在高通量实时生物分子检测、片上集成式传感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该微型紫外光谱仪芯片技术研究报告框架?框架将涵盖研究背景、核心技术、实验验证、产业化前景、团队介绍等模块,方便用于学术汇报或技术梳理。
-
我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微型紫外光谱仪芯片,填补紫外波段微型光谱技术空白
光谱信息作为物质的“光基因”,能够反映物质本征属性。光谱成像技术凭借“谱图合一”的特性,可同步获取检测目标的光谱特征与空间几何特征等多维度数据,在物质成分分析、环境实时监测、卫星遥感、深空探测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与战略价值。然而,传统光谱成像技术依赖几何分光与机械扫描模式,存在系统复杂、体积庞大、难以集成、成本高昂等问题,无法满足集成便携式、快速响应智能光谱成像仪的应用需求。尤其在对生物制药、有机物及分子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的深紫外/紫外波段,受材料、工艺与结构复杂性限制,片上微型紫外光谱成像技术长期处于空白状态,成为制约该领域发展的关键瓶颈。
2025-10-20
-
从原理到实操专业分析拉曼光谱
在分子振动光谱技术领域,红外光谱虽为常用分析工具,但其重要互补技术——拉曼光谱,同样是物质结构与成分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拉曼光谱基于拉曼散射效应,可精准捕获分子振动、转动信息,广泛应用于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既是物质纯定性分析的核心技术,也是实现高度定量分析与分子结构研究的关键支撑。
2025-10-20
-
从测量效率与检测覆盖性视角,解析ImageMaster®PROHD传函仪对手机镜头量产场景的适配性
随着智能手机摄影功能向高像素、多摄化、全场景成像方向迭代,手机镜头作为核心光学部件,其量产规模与质量要求同步提升。据行业数据显示,头部手机厂商单条镜头产线日均产能已达5万-8万颗,且每颗镜头需通过光学传递函数(MTF)等关键指标检测,方可进入下游组装环节。在此背景下,测量设备的效率与检测覆盖性,已成为决定产线产能释放、质量管控成效的核心因素。ImageMaster®PROHD工业型传函仪,凭借在测量效率与检测覆盖性上的双重技术突破,为手机镜头量产场景提供了精准适配的检测解决方案。
2025-10-20
-
ImageMaster®PROHD在手机镜头MTF测试中的精度表现如何?其核心精度参数有哪些?
智能手机镜头作为成像系统的“眼睛”,其光学性能直接决定了用户拍摄体验。而光学传递函数(MTF)作为衡量镜头分辨率、对比度传递能力的核心指标,其测试精度已成为手机镜头研发、量产环节的关键“标尺”。ImageMaster®PROHD工业型光学传递函数测量仪,凭借在手机镜头MTF测试中卓越的精度表现,为行业树立了高精密检测的新标杆。
202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