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350抛光系统行业定制应用方案(光学制造+红外元件加工)

    本方案针对光学制造、红外元件加工两大行业的核心加工痛点,结合M350抛光系统的技术优势,提供“痛点方案落地”的全流程适配方案,助力企业解决生产瓶颈,提升产品竞争力。

 

M350抛光系统行业定制应用方案(光学制造+红外元件加工)


    一、光学制造行业应用方案
    光学制造行业核心需求集中在高端光学元件(如镜头、棱镜、滤光片)的复杂曲面加工、超高精度控制及多材料适配,尤其在消费电子、医疗影像、工业检测等细分领域,对元件表面质量与面形精度要求严苛。
    1.行业核心痛点
    非球面、自由曲面等复杂形态元件加工难度大,传统设备易出现“过抛”“局部精度偏差”,导致成像模糊。
    光学玻璃(如石英玻璃)、光学晶体(如YAG)硬度差异大,需频繁更换设备或调整工艺,效率低且成本高。
    高端镜头要求表面粗糙度≤3nm、面形精度rms<8nm,传统抛光难以稳定达标,返工率超15%。
    2.M350系统适配优势
    复杂曲面精准加工:搭载气囊抛光工具,可自适应非球面、自由曲面的弧度,贴合元件表面均匀去除材料,避免局部应力集中,面形精度稳定控制在rms<5nm,满足高端镜头加工要求。
    多材料兼容加工:无需更换设备,即可实现光学玻璃、YAG晶体、氟化钙等材料的稳定抛光,表面粗糙度均能达到≤2nm,减少设备投入与换型时间(换型效率提升60%)。
    高效批量生产:350mm×350mm大夹持范围可同时加工多片小尺寸光学元件(如手机镜头镜片),搭配工艺软件的参数预设功能,批量加工良率提升至98%以上。
    3.方案实施步骤
    1.前期适配测试:根据企业待加工元件(如1.5英寸非球面镜头),提供免费样品抛光测试,出具精度检测报告(含表面粗糙度、面形误差数据)。
    2.工艺参数定制:针对特定光学材料(如石英玻璃),调试抛光液浓度、主轴转速(建议8001200rpm)、抛光压力等参数,形成专属工艺包。
    3.人员培训与落地:提供2天现场培训,覆盖设备操作、参数调整、日常维护,确保操作人员能独立完成批量生产;后续1个月内提供技术驻场支持,解决突发问题。


    二、红外元件加工行业应用方案
    红外元件(如红外窗口、红外透镜)多用于航空航天、安防监控、医疗测温领域,核心加工痛点集中在脆性红外材料保护、高透光率表面加工、大尺寸元件稳定生产,常用材料为锗、硫化锌、硒化锌。
    1.行业核心痛点
    锗、硫化锌等红外材料脆性高,传统抛光易出现崩边、划痕,导致元件透光率下降(合格透光率需≥90%),材料损耗率超20%。
    红外元件多为异形结构(如半球形红外窗口),曲面加工时易出现“厚度不均”,影响红外信号传输精度。
    大尺寸红外元件(如300mm×300mm红外窗口)加工时,设备稳定性不足,易因振动导致面形精度偏差。
    2.M350系统适配优势
    脆性材料保护加工:采用小磨头抛光工具,搭配低压力抛光工艺(压力可精准调节至0.10.5N),避免红外材料崩边;冷却站(温度控制±0.5℃)可防止加工过程中材料因热变形产生裂纹,材料损耗率降至5%以下。
    高透光率表面保障:抛光后元件表面粗糙度≤2nm,减少红外光散射损耗,确保透光率达95%以上;确定性加工程度高,可精准控制表面去除量(误差≤0.1μm),避免“厚度不均”问题。
    大尺寸稳定加工:高精度主轴(径向/轴向精度≤3μ)运行无抖动,350mm×350mm夹持范围可直接适配大尺寸红外窗口,加工过程中实时监控主轴转速、抛光压力,面形精度稳定在rms<6nm。
    3.方案实施步骤
    1.材料预处理指导:提供红外材料(如锗片)的前期切割、磨边预处理建议,减少后续抛光难度。
    2.专属抛光液配置:针对硫化锌、硒化锌等材料,定制低腐蚀性抛光液,避免材料表面化学反应,保障透光率。
    3.量产验证与优化:先进行1020件小批量试产,根据试产结果(如透光率检测、精度数据)微调工艺参数,再推进批量生产;后续每季度提供1次设备精度校准服务,确保长期加工稳定性。


    三、方案价值总结

 

   

行业 核心收益 量化指标
光学制造 复杂元件加工良率提升、效率提高 良率≥98%,换型效率 + 60%
红外元件加工 材料损耗降低、透光率达标 损耗率≤5%,透光率≥95%
创建时间:2025-10-17 10:56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