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家物理研究院(NPL)在激光频率稳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激光频率稳定性是高精度科学研究与前沿技术应用领域的核心基础,其性能水平直接决定了下一代光学原子钟精度、全球定位导航系统时间同步、长距离电信信号传输抗干扰能力等关键领域的技术上限。近日,英国国家物理研究院(NPL)科研团队在该领域取得里程碑式进展,通过创新研发超长光学参考腔与主动噪声抵消技术方案,将激光频率稳定性能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成果为多领域技术升级与科学研究突破提供了关键支撑。

 

英国国家物理研究院(NPL)在激光频率稳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核心技术突破:68厘米光学参考腔实现300微秒创纪录光学存储
    将激光频率锁定于光学参考腔,是业界公认的实现超高频率稳定性的成熟技术路径,但传统方案长期受限于光学存储时间较短、系统噪声干扰显著等技术瓶颈。此次NPL团队的首要创新成果,在于成功研发出长度达68厘米的超长光学参考腔,并基于该腔体实现300微秒的创纪录光学存储时间,突破了传统腔体设计的性能局限。
    从技术原理来看,激光进入光学参考腔后,会在腔体两端高反射镜之间形成持续反射循环,其存储时间直接对应激光在腔体内的有效传播距离。300微秒的存储时间意味着,该激光在腔体内的等效传播距离约为100公里,相当于两次穿越英吉利海峡隧道(全长约50公里)的距离。更长的光学存储时间能够显著降低激光频率的短期波动,为激光频率校准提供更稳定的基准参照,其技术逻辑类似于通过加长测量标尺以降低长度测量误差,为后续高精度频率控制奠定了核心基础。


    关键技术创新:主动噪声抵消技术攻克残余幅度调制干扰
    在激光频率稳定过程中,相位调制技术是实现频率精准控制的必要手段,但该技术会不可避免地引入“残余幅度调制(RAM)”噪声——此类噪声会直接破坏激光频率的稳定性,成为制约激光稳频精度进一步提升的核心制约因素。针对这一行业共性难题,NPL团队研发并成功验证了专属主动噪声抵消技术。
    该技术通过实时监测残余幅度调制噪声的特征参数,生成与噪声信号幅值相等、相位相反的补偿信号,实现对残余幅度调制噪声的精准抵消,大幅削弱其对激光频率稳定性的干扰。助理研究员AdamL.Parke指出:“残余幅度调制若未得到有效管控,将严重限制激光频率稳定性能的提升,本次技术创新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对推动激光稳频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使超长光学参考腔的存储时间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进一步提升了激光频率的长期稳定性。


    应用价值与行业影响:覆盖多领域技术升级需求
    此次激光频率稳定技术突破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核心价值首先体现在下一代光学原子钟的性能提升上。作为未来全球时间基准的核心设备,光学原子钟的精度高度依赖稳定的激光光源,NPL团队的技术方案可显著降低光学原子钟的频率误差,为国家时间保持体系的升级提供关键支撑——例如将全球时间同步误差缩小至纳秒级,进而提升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导航设备的定位精度,为未来“厘米级”高精度导航技术的落地奠定基础。
    此外,该成果在电信、激光源表征及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在电信领域,稳定的激光频率可减少长距离信号传输中的干扰,提升通信质量与数据传输可靠性;在激光源表征领域,可为各类激光设备的性能校准提供更高精度的标准参照;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为量子物理、天体测量等需超高精度实验条件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


    学术认可:成果入选《光学快报》“编辑精选”
    该研究的科学价值与创新水平获得国际学术领域的高度认可,相关研究论文被国际权威期刊《光学快报》(OpticsLetters)遴选为“编辑精选”栏目收录。“编辑精选”是该期刊为表彰具有卓越科学质量、重大创新价值及行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设立的专项荣誉,此次收录充分体现了业界对NPL团队技术突破的认可。
    首席研究员MarcoSchioppo表示:“基于光学参考腔的激光稳频技术,是高精度时间与频率测量领域的通用核心工具。本次研究不仅实现了技术指标的突破,更致力于为高性能激光研发提供技术路径,未来有望对多领域技术应用与科学研究产生广泛且积极的影响。”
    NPL团队此次在激光频率稳定领域的突破,不仅刷新了该领域的技术指标,更构建了“超长光学参考腔+主动噪声抵消”的创新技术框架。随着该技术的进一步产业化落地与迭代优化,将为高精度制造、空间探测、量子通信等领域的技术升级提供重要支撑,推动相关产业与科学研究向更高精度、更高可靠性方向发展。

创建时间:2025-10-14 14:54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