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噪声脉冲种子超连续谱产生:高能平坦宽带光源的技术进展与应用前景

    光纤激光技术深刻变革科技领域,被动锁模光纤激光器(PassivelyModeLockedFiberLasers,PMLFLs)凭借其稳定生成超短脉冲的能力,已成为通信、先进制造、生物医疗、国防安全等领域技术创新的核心支撑。在PMLFLs所能实现的多种激光状态中,类噪声脉冲(NoiseLikePulses,NLPs)以其独特的“混沌子脉冲包络全局稳定输出”特性,突破了传统锁模脉冲在能量与带宽上的局限,成为构建高能、平坦、宽带超连续谱(SupercontinuumGeneration,SCG)光源的关键技术路径。此类脉冲无需依赖特定腔结构、锁模方式或腔色散特性,其内在的高能量密度与宽光谱潜能,为超连续谱光源的小型化、低成本化及工程化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类噪声脉冲种子超连续谱产生:高能平坦宽带光源的技术进展与应用前景


    一、类噪声脉冲的核心特征:时频域的双重特性
    类噪声脉冲的技术价值源于其在时间域与频率域的独特表现,这种特性既区别于传统孤子脉冲,又为后续超连续谱产生提供了核心优势。
    1.时域特性:双尺度结构与全局稳定性
    从时域角度看,类噪声脉冲呈现典型的“双尺度结构”:宏观层面表现为纳秒至皮秒级的噪声状脉冲包络,微观层面则包含大量随机分布的飞秒级子脉冲。实时观测显示,包络内部子脉冲的峰值功率与宽度会发生动态波动,但整个脉冲包络的能量与持续时间在腔往返过程中保持全局稳定。这一特性可通过自相关迹精确表征:在皮秒/纳秒级的宽基底上,叠加亚皮秒时间尺度的窄相干峰——其中,宽基底反映噪声爆发的时间范围,窄峰宽度对应类噪声脉冲的相干时间,而基底与峰值的强度比则可用于区分脉冲成熟度:当比值接近0.5时,子脉冲呈现完全随机分布,标志着类噪声脉冲进入成熟态;若比值接近1,则子脉冲间存在部分相干性,属于中间态。
    2.频域特性:宽谱平滑性与低相干性
    在频率域,类噪声脉冲展现出“宽谱平滑”的核心特征,其光谱带宽可从5nm延伸至数百纳米,显著超出常规光纤放大器的增益带宽。这一现象源于脉冲在腔内往返传输时累积的非线性相位,进而引发自相位调制(SelfPhaseModulation,SPM)、四波混频(FourWaveMixing,FWM)等效应,最终实现光谱展宽。值得强调的是,类噪声脉冲的光谱中完全不存在传统孤子脉冲特有的“Kelly边带”,这成为其与孤子态的显著区别。此外,通过杨氏干涉实验证实,类噪声脉冲的脉冲序列间无相位相干性——当激光器从孤子态切换至类噪声态时,干涉图样会完全消失,这种低时间相干性使其特别适用于低相干干涉测量、非侵入式成像等需求短相干长度的场景。
    3.形成机制:跨色散区的普适性
    类噪声脉冲的形成具有“普适性”,不受腔色散特性的限制,其机制随腔色散状态呈现差异:在净正常色散腔中,孤子的峰值功率钳制效应会放大背景噪声与色散波,破坏传输孤子的完整性,最终形成类噪声脉冲轮廓;在净反常色散腔中,孤子坍塌效应与腔内正反馈机制的协同作用,成为类噪声脉冲产生的核心驱动力。这种跨色散区的形成能力,使其无需依赖特殊锁模技术(如非线性偏振旋转、非线性光学环形镜等均可实现),为后续技术方案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

 

类噪声脉冲种子超连续谱产生:高能平坦宽带光源的技术进展与应用前景


    二、类噪声脉冲的高能化发展:技术路径与性能突破
    高脉冲能量是类噪声脉冲作为超连续谱种子源的核心需求。近二十年来,研究人员通过“腔结构优化”“可饱和吸收体创新”“色散与放大调控”的协同策略,将类噪声脉冲的能量从百纳焦级提升至微焦级,为高能超连续谱产生奠定基础。
    1.腔结构优化:从环形腔到特殊构型的突破
    传统环形腔虽能实现类噪声脉冲输出,但能量提升受限于多脉冲不稳定性。为此,研究人员开发了“8字形腔”与“9字形腔”等特殊构型,通过引入非对称耦合器与功率回收机制,增强腔内非线性相位累积:
    8字形腔:基于非线性放大环形镜(NonlinearAmplifyingLoopMirror,NALM)的8字形掺铥光纤激光器,通过优化耦合比(如55:45)与腔内双折射,实现了10μJ的单脉冲能量(2021年报道),仍是当前类噪声脉冲的最高能量纪录之一;
    9字形腔:凭借对腔内逸出功率的高效回收,9字形掺钬光纤激光器通过引入非对称耦合器(45:55),使单脉冲能量突破280nJ,为中红外超连续谱提供了高能种子源。
    2.可饱和吸收体创新:从人工型到材料型的多元化
    可饱和吸收体是调控类噪声脉冲特性的核心元件,其技术演进推动了脉冲能量与带宽的双重提升:
    人工可饱和吸收体:非线性偏振旋转(NonlinearPolarizationRotation,NPR)、非线性光学环形镜(NonlinearOpticalLoopMirror,NOLM)等技术,凭借灵活的偏振调控能力,实现了150nm带宽(1998年,掺铒环形腔)与302.8nJ能量(2016年,铒镱共掺双包层光纤8字形腔)的突破;
    材料可饱和吸收体:单壁碳纳米管、石墨烯、拓扑绝缘体等材料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脉冲稳定性——例如,单壁碳纳米管修饰的微光纤作为可饱和吸收体,使掺铥光纤激光器在2μm波段实现22nm带宽的稳定输出(连续工作超3小时);多层石墨烯则依托超宽吸收范围(可见光至中红外),与掺铥光纤结合产生63nm带宽的类噪声脉冲,为全保偏系统提供了稳定方案。
    3.色散与放大调控:能量与带宽的协同提升
    色散管理与功率放大是平衡类噪声脉冲能量与带宽的关键手段:
    色散调控:通过在腔内插入色散位移光纤(DispersionShiftedFiber,DSF)或色散补偿光纤(DispersionCompensatingFiber,DCF),延长非线性相互作用长度,促进光谱展宽。例如,添加400mDSF的铒镱共掺环形腔,不仅将能量提升至120nJ,还实现150nm的宽带输出;
    功率放大:两级掺铥光纤放大器(ThuliumDopedFiberAmplifier,TDFA)的应用,将8字形腔产生的103.5nJ脉冲放大至1.35μJ(2024年报道);而基于主振荡功率放大(MasterOscillatorPowerAmplifier,MOPA)结构的掺镱系统,更是实现了200nJ能量与14.5fs相干尖峰的结合,为高功率超连续谱提供了优质种子。

 

类噪声脉冲种子超连续谱产生:高能平坦宽带光源的技术进展与应用前景


    三、类噪声脉冲种子超连续谱产生:技术方案与性能优势
    超连续谱光源的核心需求是“宽带宽”“高平坦度”与“低阈值功率”,类噪声脉冲凭借其独特的子脉冲结构与能量特性,在上述方面实现了对传统超短脉冲的超越,且可适配多种光纤类型。
    1.单模光纤(SMF):低成本的宽带解决方案
    标准单模光纤在光通信领域应用广泛,类噪声脉冲使其无需依赖特种光纤即可实现超连续谱产生:
    2018年的研究表明,0.75km单模光纤中,1.4nJ的类噪声脉冲可生成110nm带宽的超连续谱,在16401750nm波段的功率波动小于1dB,这一结果源于受激拉曼散射(StimulatedRamanScattering,SRS)的均匀放大作用;
    基于全正色散掺镱光纤激光器的系统中,62nJ类噪声脉冲经放大后通过50m单模光纤传输,在1.3μm波段产生平坦宽谱,为超高分辨率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提供了核心光源。
    与传统高斯脉冲相比,类噪声脉冲无需极高峰值功率(仅为200fs高斯脉冲的1%),即可通过克尔效应与拉曼散射的协同作用,实现光谱的均匀展宽,大幅降低了系统复杂度与成本。
    2.高非线性光纤(HNLF):窄长度的宽带突破
    高非线性光纤的高非线性系数(通常比单模光纤高12个数量级),进一步放大了类噪声脉冲的谱宽优势:
    2000年代中期,Takushima等人将87nm(3dB带宽)的类噪声脉冲注入色散位移高非线性光纤,获得950nm带宽的超连续谱,其展宽机制源于拉曼自频移与色散波的协同作用;
    近期研究显示,110m高非线性光纤与掺铒环形激光器结合,可生成11561700nm的超连续谱(20dB带宽超500nm);而仅需5m高非线性光纤,即可实现12612261nm的平坦超连续谱(3dB平坦度),为紧凑型超连续谱光源提供了技术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类噪声脉冲的放大会改变其时间与光谱特性——通过调控放大器泵浦功率,可实现脉冲压缩比的动态调节,例如将平均功率202mW的放大类噪声脉冲注入1m高非线性光纤,生成12082111nm的宽谱,进一步验证了其灵活性。
    3.特种光纤:中红外超连续谱的关键路径
    传统石英光纤受限于多声子吸收,无法延伸至2400nm以上的中红外波段,而类噪声脉冲与特种光纤(光子晶体光纤、软玻璃光纤等)的结合,成为中红外超连续谱产生的核心技术方向:
    氟锆酸盐玻璃光纤:2015年,Liu等人采用非线性光学环路镜振荡器产生的1966nm类噪声脉冲(波包宽度1.4ns),泵浦氟锆酸盐玻璃光纤,获得1.93.6μm的超连续谱,平均输出功率达14W;
    氟铟酸盐玻璃光纤:近期研究中,1959nm类噪声脉冲(重复频率190kHz)经掺铥光纤放大器放大至15μJ后,注入12m氟铟酸盐玻璃光纤,生成15004100nm的超连续谱,其展宽机制源于自相位调制与拉曼诱导孤子频移的协同作用;
    超高数值孔径光纤:基于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SESAM)锁模的掺铥光纤激光器,在类噪声双脉冲状态下经两级放大后,通过超高数值孔径光纤产生19502380nm的超连续谱,平均功率达2.5W,为生物分子光谱分析(中红外波段为生物分子特征吸收区)提供了关键光源。


    四、研究展望:从基础探索到工程化应用
    类噪声脉冲种子超连续谱技术已展现出显著的科学价值与应用潜力,未来将在基础研究深化、技术性能优化与商业化落地三个维度实现突破。
    1.基础研究:微观机制与表征技术的升级
    当前,类噪声脉冲内部子脉冲的亚飞秒尺度相互作用、耗散非线性动力学等问题仍需深入探索。未来需依托更先进的表征技术(如时间透镜阵列、色散傅里叶变换升级方案),揭示子脉冲的动态演化规律;同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如遗传算法)优化腔内参数(偏振态、泵浦功率等),实现超连续谱特性的精准调控——例如,基于光谱与强度功率谱的复合目标函数,可快速找到偏振控制器的最优角度,生成170nm带宽的超连续谱,大幅缩短实验周期。
    2.技术优化:材料创新与系统微型化
    材料创新:硫系玻璃光纤(当前研究较少)凭借其优异的中红外透光性,有望突破4μm以上的超连续谱上限;而新型可饱和吸收材料(如石墨炔、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开发,将进一步提升脉冲稳定性与能量密度;
    系统微型化:基于微光纤、芯片级激光器的类噪声脉冲系统,将满足便携式光谱仪、微型医疗设备(如手持OCT)的需求,推动技术向“低功耗、小体积”方向发展。
    3.商业化应用:多领域的落地场景
    类噪声脉冲超连续谱技术将在以下领域实现商业化突破:
    生物医疗:中红外超连续谱光源可用于肿瘤标志物的高灵敏度检测(基于生物分子的特征吸收),而低相干超连续谱则可提升OCT的成像分辨率与深度;
    遥感与环境监测:宽谱超连续谱可用于大气污染物(如VOCs、PM2.5)的实时监测,其高稳定性与低功耗特性适合野外部署;
    计量与通信:平坦超连续谱可作为光频梳的核心光源,用于高精度时间频率计量;而宽带特性则可支撑超高速波分复用(WDM)通信系统。


    类噪声脉冲种子超连续谱技术的发展,不仅突破了传统超短脉冲在能量与带宽上的局限,更在基础物理研究与工程应用间搭建了桥梁。随着表征技术的升级、材料创新的推进与系统集成的深化,此类技术将成为高能平坦宽带光源的核心解决方案,为多领域技术创新提供关键支撑。

创建时间:2025-10-10 09:29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