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秒瞬态干涉测量术:揭示电子超快动力学,拓展量子测量新维度

    在量子物理研究中,电子跃迁、原子振动等微观过程的时间尺度以阿秒(1as=10⁻¹⁸秒)为单位,其量级相当于光在真空中穿越单个原子直径所需时间的千分之一。捕捉此类“瞬态微观行为”是解析量子系统动力学机制的核心需求,然而传统测量技术长期受限于信息提取能力,难以突破观测瓶颈。阿秒瞬态干涉测量术的提出与实现,为人类高精度观测量子世界动态打开了全新窗口,相关成果已发表于《NaturePhotonics》期刊,为阿秒计量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与实验支撑。

 

阿秒瞬态干涉测量术


    一、阿秒科学的技术瓶颈:相位信息缺失与量子路径混叠
    在阿秒科学领域,“阿秒瞬态吸收光谱技术”曾长期作为核心研究手段,其通过将量子系统(原子、分子、固体等)与激光场相互作用的瞬时响应,映射至极紫外(XUV)波段阿秒脉冲的吸收光谱中,实现了“阿秒级时间精度”与“亚电子伏级光谱分辨率”的协同,成功揭示了多体系中电子的超快动态特征。
    但该技术存在根本性局限:无法获取相位信息,且难以解耦多重量子路径。从物理本质来看,透射阿秒脉冲的振幅调制仅能反映瞬态吸收或增益特性(类似图像的灰度信息),而相位调制则编码了介质折射率的瞬态变化(对应图像的三维空间结构),后者在传统强度测量中会完全丢失。更关键的是,量子系统与激光场相互作用时,会产生多重量子路径,这些路径的动力学信息被相干地映射至同一吸收光谱中,导致不同路径的贡献相互混叠——如同无法从叠加的声波中区分不同乐器的旋律,严重阻碍了对复杂量子动力学机制的深入解析。
    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在于构建一种能够“直接提取相位信息、精准拆分量子路径”的测量方案,阿秒瞬态干涉测量术由此应运而生。


    二、阿秒瞬态干涉测量术的核心原理:融合双技术方案,引入相干参考场
    由OmerKneller团队提出的阿秒瞬态干涉测量术,核心创新在于融合阿秒瞬态吸收光谱与XUV-XUV干涉测量术两种基础技术,通过引入独立相干参考场,实现对瞬态相位的直接探测与量子路径的有效解耦。其实验流程可分为三个关键阶段,具体如下:
    1.阿秒脉冲串的制备与调控
    将强红外激光场聚焦于气体靶,通过高次谐波产生机制生成XUV波段的阿秒脉冲串;随后使红外激光与阿秒脉冲串共线传播,利用双段反射镜系统对二者进行重聚焦,同时以阿秒级精度调控其相对延迟(记为Δt),为后续相互作用实验奠定基础。
    2.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诱发
    将上述复合XUV-IR场引入第二气体室(实验中分别采用氦气、氖气作为靶材),诱导量子系统发生微扰非线性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系统的动力学信息(包括电子能级跃迁、相干演化等)被编码至透射XUV脉冲的瞬态振幅与相位中,其特征表现为频率为2ω_IR(ω_IR为红外激光的角频率)的振荡。
    3.干涉测量与信息提取
    将红外激光场聚焦于第三气体喷嘴,产生次级高次谐波辐射,作为独立的“相干参考场”;使透射的待测XUV脉冲与该参考场发生干涉,其干涉信号遵循关系式:

 

阿秒瞬态干涉测量术


    (其中ω为XUV频率,Ein为入射场,Egen为生成场,Eref为参考场)。
    通过对干涉信号的傅里叶分析,可直接提取瞬态相位Δϕ(ω,Δt),并追踪其在单个光学周期内的亚周期演化(周期最短可达200阿秒);同时,不同量子路径因累积的相位差异,会被映射至独立的傅里叶峰上,从而实现量子路径的解耦与各自相干贡献的分离。


    三、实验验证:原子体系中的动力学解析
    该技术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已通过氦原子、氖原子体系的实验验证得到充分证实,其观测结果突破了传统技术的局限,为量子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
    1.氦原子:斯塔克位移动态的亚周期观测
    氦原子在强激光场中会发生斯塔克效应,导致电子能级产生瞬时位移(即斯塔克位移)。传统技术仅能观测能级位移的最终结果,无法捕捉位移过程的动态特征。
    利用阿秒瞬态干涉测量术,研究团队清晰解析了这一过程:当红外激光脉冲达到峰值时,氦原子的1s4p能级因强斯塔克效应发生显著能量偏移,与第15次谐波(XUV脉冲的关键频率成分)处于失谐状态;约20飞秒后,斯塔克位移逐渐衰减,1s4p能级重新落入第15次谐波的带宽内,形成“Stückelberg振荡”。这是人类首次以阿秒精度,直接观测到斯塔克位移的亚周期演化过程,为原子能级动态调控研究提供了关键实验数据。
    2.氖原子:长寿命电子相干性的多尺度解析
    氖原子的电子激发过程更为复杂——其在XUV脉冲作用下,会同时激发20.5-20.8eV能量范围内的多个电子态(该范围位于第13次谐波带宽内),这些态的相干性可持续数十飞秒,但传统瞬态吸收技术因“干涉对比度低”,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探测。
    阿秒瞬态干涉测量术通过参考场与待测场的同步干涉,突破了这一限制:即使在大时间延迟(如Δt=-60飞秒)条件下,仍能精准解析电子的相干演化。实验结果表明,氖原子的电子相干演化呈现三个特征时间尺度:其一为数十飞秒量级的量子拍频,对应不同共振能级间的周期性相干振荡;其二为1.3飞秒的2ω_IR振荡,与四波混频过程的动力学特征一致;其三为阿秒量级的振荡,源于XUV脉冲自身的光学周期特性。这种多尺度动态的同步捕获,为复杂原子系统的电子相干性研究提供了全新范式。


    四、理论拓展:拓扑材料中反常电流的超快探测
    除原子体系外,研究团队还从理论层面提出了阿秒瞬态干涉测量术的“矢量形式推广”,并将其应用于拓扑材料的超快动力学研究——拓扑材料的独特电子特性(如反常霍尔效应)源于贝里曲率,传统测量方法仅能观测其静态属性,而该技术可实现对动态过程的精准探测。
    研究采用凝聚态物理中典型的Haldane模型模拟拓扑系统,通过引入深束缚能带,分析XUV-IR复合场诱导的瞬态电流演化:以x偏振阿秒脉冲串与y偏振~800nm短周期脉冲共同诱导瞬态电流,使透射辐射与y偏振参考场干涉,对比拓扑态(λ=0.95)与平庸态(λ=1.05)的动力学差异。
    结果显示,两种状态的时间演化存在显著区别:约6飞秒后,拓扑态与平庸态开始呈现反相位演化特征,并在信号持续时间内保持该差异;而平行方向的发射谱中,二者的振幅与相位演化几乎完全一致。进一步分析表明,正交发射分量的相位差异源于拓扑相变过程中符号翻转的贝里曲率,对应反常霍尔电流的动态特征——该结果相当于实现了“超快光学版本的反常霍尔效应测量”,为拓扑材料的动态调控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五、结语:拓展阿秒计量学的研究边界
    阿秒瞬态干涉测量术通过融合双技术方案、引入相干参考场,成功解决了传统阿秒技术“相位信息缺失、量子路径混叠”的核心瓶颈,实现了对瞬态相位亚周期演化的追踪与量子路径的精准解耦。其在原子体系中的实验验证与拓扑材料中的理论拓展,不仅证明了技术的科学性与适用性,更将阿秒计量学的研究范畴从简单量子系统拓展至复杂凝聚态体系。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优化,该方法有望应用于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如解析分子光解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路径、揭示高温超导材料中的载流子动力学、监测量子计算中量子态的相干演化等。作为精准解析光与物质相互作用量子路径的有效工具,阿秒瞬态干涉测量术将持续推动量子测量技术的创新,为人类深入探索微观世界的动态规律提供关键支撑。

创建时间:2025-09-22 14:35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