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谐兆瓦级亚20fs可见光光纤激光源的研发突破及其应用前景
生物医学成像对细胞动态过程的微观解析、超快光谱学对分子瞬态跃迁的精准捕捉等前沿领域,波长可调谐且脉冲持续时间极短的超快激光脉冲,始终是支撑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键工具。然而,长期以来,此类激光源的发展受限于两大核心制约:一是依赖结构复杂、成本高昂的泵浦激光系统,难以脱离实验室环境实现规模化应用;二是在脉冲时长、单脉冲能量与调谐范围等关键指标上难以兼顾,无法满足多场景下的综合性能需求。近日,英国赫瑞瓦特大学(HeriotWattUniversity)与巴斯大学(UniversityofBath)的MohammedSabbah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Optica》(2025年第12卷第6期)发表研究成果,提出一种基于技术融合的创新方案,成功研发出紧凑高效的可调谐兆瓦级亚20飞秒(fs)可见光脉冲光纤激光源。该成果不仅突破了传统技术瓶颈,更为超快光学技术的工程化应用与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传统超快可调谐激光源的技术局限
当前主流的超快可调谐激光源主要包括三类,但其各自的性能短板显著,难以满足多领域对高性能激光的需求:
1.可调谐钛宝石振荡器:虽能生成最短5fs的超短脉冲,但在提升单脉冲能量时,脉冲持续时间会显著延长至100fs以上;且其固有调谐范围局限于6801080nm,若需拓展至可见光短波段,需额外增加非线性转换模块,不仅提升系统复杂度,还会导致能量转换效率下降。实际应用中,该类振荡器的单脉冲能量通常不足10nJ,峰值功率约为100kW,难以支撑高非线性效应相关实验。
2.光学参量放大器(OPA):通过引入二次或三次谐波泵浦级,可实现可见光波段的调谐,但需依赖高能量放大泵浦激光系统,导致设备成本高、结构复杂,且运行重复率较低(通常低于10MHz)。例如,Mevert等人研发的50MHz高功率可见光参量振荡器,虽在480720nm范围内输出0.45W功率,但其脉冲持续时间长达268fs,无法满足超快时间分辨率需求。
3.滤波超连续谱源:虽具备结构简单、调谐速度快的优势,但存在脉冲持续时间长(通常超过300fs)、滤波后单脉冲能量低、时间相干性不足等问题,难以应用于对脉冲质量与能量要求较高的场景(如多光子成像、精密光谱分析)。
创新技术方案:增益管理非线性放大与共振色散波的融合
Sabbah团队的核心突破在于将“增益管理非线性放大(GainManagedNonlinearAmplification,GMNA)”与“共振色散波(ResonantDispersiveWave,RDW)发射”两项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了“短脉冲生成高效放大宽谱调谐”的一体化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技术的矛盾。
1.增益管理非线性放大(GMNA):实现短脉冲的高能量放大
GMNA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摒弃传统放大所需的“预啁啾”步骤,通过简化架构实现低能量种子脉冲向高能量短脉冲的高效转化。其技术路径如下:
种子脉冲生成:采用基于非线性放大环镜(NonlinearAmplifyingLoopMirror,NALM)的全保偏锁模掺镱光纤振荡器,该设计依托Sagnac环的人工可饱和吸收体,避免了物理可饱和吸收体的退化问题,保障长期运行稳定性。振荡器工作重复率为48MHz,输出单脉冲能量0.36nJ、脉冲持续时间6.7ps,经外光栅对压缩后可缩短至215fs。
脉冲重复率调控与前置放大:通过光纤耦合声光调制器(FCAOM)将脉冲重复率降至4.8MHz,随后注入芯径10μm、长度1.2m的掺镱增益光纤(976nm包层泵浦)进行前置放大。放大后脉冲经压缩与滤波,单脉冲能量达0.3nJ,脉冲持续时间约1ps,光谱半最大值全宽(FWHM)为2.2nm。
GMNA级核心放大:采用长度3.1m、模场直径31μm的掺镱单模偏振大模场面积光子晶体光纤(976nm泵浦吸收效率10dB/m)作为放大介质。低能量亚皮秒脉冲在光纤中传播时,自相位调制与纵向非对称增益分布相互作用,生成具有近乎线性啁啾的宽带光谱;再经1000线/mm光栅对压缩,最终获得单脉冲能量最高520nJ、脉冲持续时间亚40fs、光谱带宽122nm(中心波长约1030nm)的近红外脉冲,为后续RDW调谐提供高质量泵浦源。
2.共振色散波(RDW)发射:实现可见光波段的宽范围调谐
为将近红外泵浦脉冲转化为可见光脉冲,团队设计了基于反谐振空芯光纤(AntiResonantHollowCoreFiber,ARHCF)的RDW发生级,其核心设计与工作原理如下:
ARHCF的结构优化:采用“堆拉技术”制备长度35cm、芯径36μm、芯壁厚度150nm的ARHCF,该光纤包含9个谐振单元,其传输带覆盖10101140nm(泵浦脉冲波段)与380700nm(可见光波段),且在上述波段的引导损耗低于0.3dB/m,有效避免了高损耗谐振区对RDW生成的干扰。
RDW调谐机制:将ARHCF密封于气室中,通过调节腔内氩气压力(2075bar)控制相位匹配条件——气压降低时,RDW波长向短波方向偏移;气压升高时,波长向长波方向偏移。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可实现400700nm可见光波段的连续调谐,若进一步提升气压,调谐范围可延伸至700nm以上。
能量转换效率:GMNA输出的350nJ泵浦脉冲(耦合效率87%)注入ARHCF后,RDW单脉冲能量最高达39nJ,转换效率约13%,显著高于传统空芯光纤RDW系统(通常低于5%),这一成果得益于ARHCF的低损耗设计与泵浦脉冲的高质量特性。
激光源的核心性能指标与稳定性
该可调谐可见光光纤激光源在脉冲时长、峰值功率、调谐范围与运行稳定性等维度均实现突破,性能全面优于传统技术方案:
1.脉冲持续时间:在400700nm调谐范围内,所有波长对应的脉冲持续时间均小于20fs,最短可达13fs(510nm波段),接近变换极限,能够满足超快瞬态过程(如电子跃迁、分子振动)的时间分辨率需求。
2.峰值功率:基于39nJ的单脉冲能量与13fs的脉冲持续时间,计算得出峰值功率高达2.2MW,较传统钛宝石振荡器(约100kW)提升20倍以上,可有效驱动高非线性效应相关应用(如强场物理实验、精密微纳加工)。
3.调谐范围:400700nm的可见光全覆盖,填补了钛宝石振荡器无法覆盖400680nm短波段的空白,可适配多光子成像(如520nm绿光用于荧光标记成像)、材料光谱分析(如450nm蓝光用于半导体能带探测)等不同场景需求。
4.运行稳定性:连续数十小时实验监测显示,放大器与ARHCF的性能无衰减;通过150MHz光电二极管对滤波后RDW脉冲序列的监测表明,其相对强度噪声仅为0.8%,接近GMNA输出的0.7%,满足长期稳定运行需求。
5.系统紧凑性:核心模块包括振荡器、前置放大级、GMNA级与RDW级,无需复杂自由空间光学组件;前两级可替换为单台高功率振荡器,未来可实现全光纤集成,设备体积与成本较传统钛宝石或光学参量放大系统降低60%以上。
应用场景拓展与技术扩展潜力
该激光源的研发成功,不仅为基础科学研究提供了高性能工具,更将推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工业制造等领域的技术升级。
1.生物医学领域
亚20fs的超短脉冲可最大限度降低生物组织的光损伤(避免长时间照射导致的细胞坏死),结合400700nm的调谐范围与兆瓦级峰值功率,可显著提升多光子成像的分辨率与深度:例如,在脑部神经成像中,520nm绿光可精准激发荧光标记的神经元,13fs的时间分辨率可捕捉神经元的动态连接过程;在癌症早期诊断中,450nm蓝光可增强病变细胞的散射信号,实现微小病灶的精准识别。
2.材料科学领域
超快时间分辨率(13fs)可用于捕捉分子振动、电子跃迁等瞬态过程,为新型功能材料的研发提供关键支撑:在光伏材料研究中,可实时观测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与复合过程,助力高效光伏电池的设计;在量子点材料研究中,可解析量子限域效应下的电子动态,推动量子器件的产业化进程。
3.工业制造领域
系统的紧凑性与稳定性使其具备工程化应用潜力,可替代传统激光设备用于半导体芯片微纳加工(如700nm波长适配硅基材料的精细刻蚀)、精密检测(如400nm短波识别芯片表面微小缺陷)、新能源器件(如锂电池电极)的表面改性等场景,无需实验室级配套设施,可直接部署于生产线。
技术扩展潜力
从技术迭代角度看,该系统具备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光谱范围延伸:通过引入二次谐波产生级,可将调谐范围拓展至深紫外区域(<400nm),适配杀菌、光刻等场景;若用拉曼活性气体填充ARHCF,可实现孤子自频率红移,覆盖红外波段(>700nm),满足遥感、分子指纹识别等需求。
集成化升级:当前系统包含少量自由空间光学组件,未来可通过光纤耦合光栅、集成化气室等设计实现全光纤集成,进一步缩小设备体积、提升环境适应性。
MohammedSabbah团队研发的可调谐兆瓦级亚20fs可见光光纤激光源,通过GMNA与RDW技术的创新融合,突破了传统超快激光源“高性能与实用性难以兼顾”的瓶颈,实现了“短脉冲、高功率、宽调谐、高稳定”的综合性能目标。该成果不仅为基础科学研究提供了更高效的工具,更推动超快光学技术从“实验室级高精尖设备”向“工程化实用化产品”转型,为生物医学、先进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注入新动力。未来,随着集成化、小型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类激光源有望在更多场景落地应用,成为推动相关产业升级的关键基础设施。
-
滤光片膜层缺陷的影响机制、成因解析及防控策略
滤光片作为核心滤波元件,承担着筛选特定波长光线、抑制杂散光干扰的关键职能,其性能直接决定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检测精度与运行稳定性。从消费电子领域的智能手机摄像头,到医疗诊断领域的血液分析仪,从自动驾驶场景的激光雷达,再到深空探测领域的天文望远镜,滤光片的技术指标均为系统性能的核心约束条件之一。
2025-09-05
-
从基础理论到精准校准了解偏振光学实验操作指南
偏振光的应用已广泛覆盖3D成像、液晶显示、光学传感及精密测量等多个专业场景。掌握偏振光学的实验原理与操作方法,是深入理解其物理本质、拓展技术应用的核心前提。本文基于偏振光学基础理论,结合实验室标准操作流程,系统阐述线偏振光与圆偏振光的产生、校准方法,为相关实验提供规范化的技术参考。
2025-09-05
-
窄带滤光片半高宽选型分析:并非越小越优,适配性为要
在医疗检测领域的荧光定量PCR仪中,窄带滤光片助力仪器精准捕获病毒核酸的微弱荧光信号;在天文观测场景下,其通过滤除杂光使猎户座星云的Hα谱线清晰呈现;在工业生产线的机器视觉系统内,它为设备精准识别水果成熟度提供光学支撑——作为一种可从复杂光信号中“筛选”特定波长光线的精密光学元件,窄带滤光片在多个高精密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窄带滤光片的选型过程中,半高宽(FullWidthatHalfMaximum,FWHM)是核心且不可规避的参数,行业内普遍存在一种认知误区,即默认“半高宽越小越好”。然而,实际选型需综合考量性能、稳定性与成本的平衡关系,“越小越优”的说法并不成立。
2025-09-05
-
可调谐兆瓦级亚20fs可见光光纤激光源的研发突破及其应用前景
生物医学成像对细胞动态过程的微观解析、超快光谱学对分子瞬态跃迁的精准捕捉等前沿领域,波长可调谐且脉冲持续时间极短的超快激光脉冲,始终是支撑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键工具。然而,长期以来,此类激光源的发展受限于两大核心制约:一是依赖结构复杂、成本高昂的泵浦激光系统,难以脱离实验室环境实现规模化应用;二是在脉冲时长、单脉冲能量与调谐范围等关键指标上难以兼顾,无法满足多场景下的综合性能需求。近日,英国赫瑞瓦特大学(HeriotWattUniversity)与巴斯大学(UniversityofBath)的MohammedSabbah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Optica》(2025年第12卷第6期)发表研究成果,提出一种基于技术融合的创新方案,成功研发出紧凑高效的可调谐兆瓦级亚20飞秒(fs)可见光脉冲光纤激光源。该成果不仅突破了传统技术瓶颈,更为超快光学技术的工程化应用与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2025-09-05